分享

书教•人物 ||书法名家:闭理书

 雄风847 2020-06-27

书法名家




 闭理书简介

      闭理书,广西龙州人,广西师范学院(现为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6年参军,在原铁道兵第十四师教导队服役,任文书。1982年9月考取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师范专业,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一直从事高校美术、书法教育教学、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组织、美术书法创作及理论研究工作。2005年调广西师范学院任艺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院长,2006年主持创建南宁师范大学书法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17年为学校成功申报取得艺术硕士(书法)授权点。2009年 获中国书法第三届兰亭奖.教育三等奖,为广西在该奖项评奖中实现零的突破,同年被评为“广西书法十大人物”;指导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赛获一、二等奖,并获教育部嘉奖。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类展览,先后获《第三届广西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书法展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美术/没设计大奖赛一等奖,广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书画作品一等奖等。山水画作品:《苍山不沉眠》获广西美展二等奖,《新绿——百色芒果之乡印象》获广西美展三等奖,《深山幽幽》入选《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览》。工艺美术作品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暨大师精品“八桂天工奖”铜奖。 

    先后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金色年华》《书法报》《当代广西》《广西画报》等利物曾作专栏介绍。主编全国普通高校重点教材《大学书法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广西高校艺术/美术学院院长艺术作品集》,广西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写字》和小学《写字》教材。出版著作:《书法欣赏》《书法史概论》《楷书技法》《行书技法》。

    曾任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评委,广西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广西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专家,广西教育基础教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南宁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直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广西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广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书法与书法欣赏

 /闭理书

书法,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汉字书写的方法。关于书法的实用性技能,大家不难理解。汉字的出现不是为了书法表现而准备,也不是为艺术而存在。唐朝以前所流传下来的很多名家作品,虽然风格各异,审美品味的不同而赢得不同的赞誉,但都没能改变其为“用”而作的先天注定,包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原是王羲之的一篇文稿,都是为“用”而写。这种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兼容性正是书法艺术所独有的。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广大青少年渐渐地疏远了手写汉字。但是,有汉字就会有汉字的书写方法。只要汉字存在,书法就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理由。

书法,狭义上的理解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主要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书法成为艺术,除有其内在的因素(比如汉字的象形性和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变化和发展使然。

众所周知,书写汉字从实用性到艺术化的转换,无不屈从于社会变革。汉、魏、晋,又到隋、唐,这几个在书法史上曾经辉煌成熟的朝代,其中的关键因素无不是伴随着一种新书体的确立以及在对其完善过程中所取得的。之后,特别是唐楷的高度成熟与完备,其所筑起的道坎使后人难以逾越,字体的定型使书法赖以生存的汉字不再衍生新的书体,这是书法实用性向艺术性转换过程的第一道坎。到了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直接或间接地催生了宋代行、草书的发展,加快了书法脱离实用而作为艺术追求与观赏、抒发个人情感的进程。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随即废除了此前的科举取士制度,也使得书法丧失了做为进入仕途敲门砖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现代的硬笔书写逐步取代毛笔书写,书法里的“法”已变得可有可无,严重失去了汉字书写实用功能的支持和社会大众基础。无独有偶,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教育制度下,学科体系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同时做为艺术学科,使书法艺术的专业化得到了彻底确认。这样的定位和定性,应该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从负面来看,这种划分从理论上又一次把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剥离,不得不承认,这对书法而言无疑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冲击。

如果说活字印刷术的运用、科举取士制度的废止、汉字书写工具的硬笔化,使书法的实用功能受到了一次次削弱,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如官方办公无纸化、教师教学电教化,再到大学生论文不用手抄、商业广告招牌电脑排版打字、邮件通信交流网络化等等,不言而喻,历史的每一次变革和科技进步,都会减少汉字书写的劳动。正是如此,使得书法渐离实用。而失去了社会大众的参与,就意味着失去众多的知音和共鸣者,这是书法发展历程中最艰难、最尴尬的处境。总之,书法艺术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书法伴随着汉字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所以,书法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字的艺化和审美,它的文化性远超于它的艺术性。如果我们把书法当成一种纯粹技艺,这是不尽然的说法。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崇敬文字的文化心理,突显了书法艺术是建立在尊字意识的民族感情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换句话说,重视书法实际上是重视文字书写,也就是崇敬文字在文化心灵上的外化,这一点是全世界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而正是这种注重文字文化,重视汉字书写造型的审美,致使中国汉字书法世代相传、渊远流长,即使进入了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书法仍以自己的独特方式长存于中华大地的艺苑之中。

中国汉字,从萌芽开始,就存在着如何把它写得好看的问题。据记载,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在彩陶器上绘制图案。毛笔这一特殊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再加上中国汉字独特的形象因素,便成为中国书法产生的两大关键诱因。到了有历史记载的商朝后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成熟的汉字——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要把字写得美观,用以产生某些装饰效果。这种有意识地、主动地美化文字,正是中国汉字书法产生的开端,也是书法欣赏的起点。

在诸多造型艺术门类中,与汉字最亲近的莫过于汉字书法艺术。正是这种天然联系,为国人欣赏书法艺术提供了文化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本身就具备了书法欣赏的基本能力。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是表现而不是再现的艺术;书法美的可视形象是抽象墨迹,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欣赏参考物。因此,书法欣赏不能完全按照其他艺术的思维欣赏方法来直接完成,比如电影、绘画、戏剧、小说都有人物或情节,观众可以直接观赏和理会。而书法则借以汉字书写,从抽象的墨迹中进行迂回(折射)的欣赏。倘若要把眼前的墨象(线条)赋予艺术品味,给予生命化和人格化,不得不强调欣赏者的主观联想与想象。进一步而言,书法的外表墨象尽管给欣赏者带来了美感和理想,但它只能给人们提示这个“像”什么,而始终无法自我表白这“是”什么,这也注定了书法的意象性。正是这种意象性,使书法的可视形态从“什么都不像”而最后变成什么都可以“像”,“什么都不是”最后变成什么都可以“是”。很显然,在书法欣赏中,以“象”观意,从意象来表达欣赏者主体自我心目中的真实,更能体现书法艺术的独特性与魅力。而欣赏者要知道作品中所指的对象“是”什么,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要经过“二度创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欣赏。


作品赏析

草书中堂 闭理书

草书中堂 闭理书


草书中堂 闭理书

草书条幅 闭理书

篆刻(随形印) 闭理书

篆刻(尊师重教) 闭理书

扫描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