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隋大运河永济渠的研究,为何必须由冀、鲁两省共同进行才可以?

 大运河时空 2020-06-30

6月24日,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议》,明确提出:在我市(指邯郸市)境内现存的流经魏县、大名、馆陶三县的隋唐时期大运河,文化历史悠久、遗产资源丰厚,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是打造邯郸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更是彰显邯郸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靓丽名片。

而仅仅几天后的6月29日,山东省聊城市委机关报《聊城日报》以《这儿才是聊城最早的运河——于北馆陶镇寻觅永济渠故道》为题,介绍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西部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交界处的卫运河即隋大运河永济渠,以及提出了对研究、保护永济渠表明了态度。

聊城日报的文章

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分别位于隋大运河永济渠继承者——卫运河左、右两岸的城市的官方和官媒,将目光聚集到了这一古老河道,体现了邯郸、聊城两市对中央及省、市对研究、保护隋朝大运河工作安排部署的高度重视。

但是当通读完《聊城日报》这篇文章后会让人感觉非常的困惑和不解:为何该文大部分文字都围绕着馆陶县展开,比如曾经流经馆陶的屯氏河、馆陶县城迁址、馆陶县城即永济县城等等,甚至文章里的某位专家还挂有“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馆陶古城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头衔,但是在整个文章里却没有发现丝毫和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一起就隋大运河永济渠开展联合研究、探索、保护的工作安排和谋划。难道研究隋大运河永济渠和馆陶县无关吗?

聊城日报里部分文字截图

先来看看馆陶县和永济、山东省的关系

今天的卫运河在隋朝时称为永济渠,宋朝为御河,明清为卫河,虽然因为黄河改道、侵扰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河道位置并不一样,但是这几个名字指的就是同一条河流,这是被历史学家以及大众所公认的。自从明、清时在我国版图上出现山东省之后,馆陶县就一直为山东省东昌府管辖,卫运河自馆陶县中间位置自南向北流过。

卫运河在馆陶县中间流过

卫运河与馆陶及东昌府的关系

1964年12月17日以山东、河北两省以卫运河为界,卫运河以西(左岸)河北省邯郸专区,仍称馆陶县,卫运河以东(右岸)地区属山东省聊城专区,分别划入冠县和临清。馆陶县在这次行政区域调整中损失的不仅仅是位于卫运河东岸的村庄和人口,还有曾经当过馆陶县治所的两个古城:东古城、北馆陶城。更重要的是,曾经仅在馆陶县境内流过的隋大运河永济渠成了馆陶县与山东省冠县共同的界河,甚至在1964年的划分方案中,馆陶县在卫运河设施上得到的要远少于冠县,比如南馆陶卫运河大桥、北馆陶卫运河大桥、秤钩湾水文站、卫运河航运港均由山东省管理。

从以上情况看,无论是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还是山东省聊城市,在研究隋大运河永济渠时,馆陶县是始终绕不开的一个“槛”。但是聊城市的文章里对下一步隋大运河永济渠研究工作中为何只提冠县,对馆陶县却视而不见?想来大约是地方本位主义在作祟罢。

作为历史上馆陶县“主要继承者”的今天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在研究涉及本县历史文化方面无疑是不遗余力的,对隋大运河永济渠、宋御河、明清卫河、现在的卫运河研究无论是在开展的时间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疑要比山东省聊城市要早得多、强的多。但相信作为历史上馆陶县“部分地域继承者”的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无论这两个县怎么开展研究,都限于省际行政区域限制等因素,得到的成果是不完整,是残缺的。

为此建议,作为馆陶县的“老家”所在,作为相邻的兄弟市、县,聊城市要抛弃“敝帚自珍”的想法,开阔胸襟、提升格局,与河北省邯郸市涉及单位加强协作和联合,共同开展大运河研究,两地定期会晤、交流研究成果,并且给对方来本辖区开展研究、勘探提供方便。如果时机成熟,联手在卫运河上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这才是对历史、对国家在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应尽之责。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