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北门,实际上只存在了三年

 好办法 2020-07-04

小北门 来自畸笔叟 00:00 13:45

(注:有两处读音不对。大清变成大英,1912变成1972,不改了。希谅)

现在,想要看到上海老城厢的城墙,只好跑到小北门大境路去,据说还残存了三十几米。又说也是新垒的。

那一带,几代老上海人一直叫它“小北门”,尽管真正见过小北门的,至少要108岁高寿,人称“茶寿”。

上海有狠多这样的地方,原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地名又叫了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如八仙桥,如大八寺。

小北门亦然。从小晓得,11路电车有一站叫小北门,那名字就写在站牌上,现在还如此吧。

不过,恐怕很少上海人知道,其实小北门从建成到被拆,一塌刮子只存在了三年时间,甚至更短。

而且,小北门和其他两座城门(小西门和新东门)是因为拆城墙而造的呢。

城墙都要拆了,还造什么城门?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最早,上海老城厢只有六城门。

东曰朝宗门(即今大东门),南曰跨龙门(今大南门,跨龙路还在),西曰仪凤门(今老西门,仪凤弄还在),北曰晏海门(今老北门)。

另外,由于老城厢河网纵横,人们进出坐船。为了方便与黄浦江相连,在城东另辟朝阳门(今小南门)和宝带门(今小东门)。

新北门是1860年新开的。彼其时也,上海开埠已17年,老城厢北面已是英法租界,人称北市;以十六铺为界,城外十六铺以南一直到董家渡,则被大家称为南市。

造新北门的背景是江南闹长毛,这才有了租界与地方当局的“东南互保”。

所以,新北门的城门名还是李鸿章题写的,曰障川门。

李中堂何等样人,题字总有出处。障川二字出于唐代大家韩愈的《进学解》篇,句为“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前半句正好讲势,后半句又狠应时。

因为城墙外头就是法租界,所以新北门又叫孟斗门。孟斗据说是法国一个远征军司令的名字。

开城门六年后,上海道台应宝石重修新北门,并增造了吊桥。

到1906年,城内城外商业已经狠狠发达,大家都开始嫌鄙“城垣阻碍,商埠难兴”,于是,有县绅姚文枏等联名上书,要求上海道台袁树勋比照天津的做法,拆城墙,改马路,以利交通。

天津最早拆除城墙,1900年就拆了。

袁道台是同意拆城墙的,还有说,县绅上书本来就是袁树勋授意的。

不过,反对的当地绅董不少,还成立了“城垣保全会”,最终导致两江总督周馥不批。

墙不准拆,改善交通还是不反对的。

于是,1907年又有曹骧等人提出改良建议。即城墙不拆,那多开几个城门如何?上头竟然答应了。

于是,1909年,也就是宣统元年起,老城厢开出了三座新城门。除了拱辰门(即小北门)以外,还有尚文门(即小西门,尚文路还在)和福佑门(即新东门,福佑路当然还在)。全部造好是1910年。

同时,将宝带门(即小东门)、朝宗门(即大东门)和晏海门(即老北门)增高拓宽。至此,上海老城厢凑齐了10座城门。

从这三开三改六座城门的方位看,均处于与法租界交界的方向。这也是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结果。

当然,谁也没想到,新的城门造了不到两年功夫,武昌城一声枪响,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应声而倒。

1911年上海光复后,姚文枏等乡绅再次借势呼吁,称“今日时机已至,欲拆则拆,失此时机,永无拆墙之望矣!“

1912年,即民国元年的1月14日,李平书以上海民政长的身份批复:"为商业一方面论,固须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为上海风气,人民卫生两项论,尤当早日拆除,以便整齐划一"。

五天后,即1912年1月19日,拆城工程正式动工。

最早拆除的是城东道署东面以及城南救火会前的两处城墙。一为以身作则,一为民生计,倒蛮有象征意义。

当然,拆城墙并非一帆风顺。

城墙脚下有民居,不讲好条件当然“抗命不迁”,所以,所谓钉子户,上海100多年前就有了。

钉子户们还组成了“保产公会”,据说处处与当局为难,“声势汹涌,不可一世”。

最后,当局还是做出了让步,将从小东门到丹凤楼(丹凤路还在)一段路幅收窄,还利于民。

就这样,拆城工程也延宕了半年,到1912年7月才又开始动工。

与法租界也有搅轧。

老城厢的北面都是法租界。拆了城墙,填了护城河,修了路,界线应该划在啥地方呢?也是多次扯皮。

最后,造好的民国路(即今人民路)是从路当中分开的。

北半面用条石铺,属于法租界;南半面用碎石铺,属于华界,也就是弹格路。

按理说,英租界在洋泾浜(即今延安东路)以北,与拆城墙浑身没一条筋搭牢,却也有搅轧。

原来北半城的城根,有一处英国士兵坟地。不管上海市政厅如何照会公文,英国领事馆就是不让,反而要求上海市政厅修改道路规划,据说几乎谈崩。

彼其时也,英租界正在向西扩张,据说工部局在现在的成都路一带筑路也遇到了麻烦,碰着钉子户。

于是,上海市政厅想出了掉包计。说服当地乡绅在大通路(今大田路)拿出一分七厘四毫地,来置换北半城城根的一分七厘四毫的坟地,总算解决问题。

讲起来,拆,真的是最快的。

偌大一圈城墙,少说也有五公里长。从1912年7月拆起,到1913年6月,民国路(今人民路)已建成通车。第二年,中华路也建成通车了。

最后,只留下了小北门大境阁下的三十多米城墙,据说,上有关帝殿,没有人敢在关帝头上动土。

而三年前刚刚造好的近在咫尺的小北门,以及小西门、新东门则难逃此劫。

后来,这段城墙被民居彻底包围了,先依墙搭棚造平房,再搭阁楼,从外面几乎看不到了。

本来城墙也只高“一丈四五尺”,亦即五米左右。

此乃1990年代的照片,1984年此处仍有房子。我看到的就是这个墙角的下部。

1984年,我在电台当记者,负责跑街道生产组一条线。

那年夏天,当时的南市区领导带我去参观小北门的一家生产组,当然因为他们的工作出色。

走进去一看,看到了狠不一样的砖墙,显然不是民居所能具有的。

一问,原来这就是上海最后残存的老城墙。

城墙下就是工位,几位女工坐在那里做生活。问,有啥感觉。

那几位女工发嗲说,领导欺负我们,坐在这里连电风扇都不给我们配。旁边人立马反击,讲,哦哟,嗲弗煞了,倷靠在城墙上覅忒嘤哦,要啥个断命死人电风扇啦。阿拉扇电风扇的人才倒霉呢,热也热煞了。

我还真的走过去靠了靠,真的狠嘤。

那是如假包换的老货,肯定不是新垒的。

小北门一塌刮子存在了三年,口口相传,又过了百年。

由此,我想到了上海话,方言无论怎样式微,再口口相传一百年总还是可能的吧。

不过,她的实际影响,用不着几年,也就像上海老城墙那样,只剩那么一点点了。

拆,真的便当,真的狠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