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3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漠藩 2020-07-14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好发于15-35岁,小于5岁患者少见[1]。多表现为大腿及臀部的深部软组织内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偶见快速生长[2]。儿童ASPS少见,占非横纹肌肉瘤的5%[3],好发于头颈部,以舌部和眼眶最多见[1],也见于胸壁、上下肢、腹壁、骨盆、腹膜后等。国内儿童ASPS多为个案报道,因此我们对13例ASPS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儿童ASPS临床病理、细胞遗传学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8月至2018年11月ASPS病例13例,其中手术切除病例11例,会诊病例(收集病历资料和存档切片)2例。所有标本经3.7%中性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3-4μm连续切片,采用徕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机SP染色,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TFE3、INI1、CD6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抗体及相关试剂均购自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其中7例行过碘酸-雪夫(PAS)及淀粉酶消化PAS(D-PAS)组织化学染色。9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TFE3双色分离探针购自广州安必平公司,红色荧光信号标记TFE3(Xp11.2)基因端粒端,绿色荧光信号标记着丝粒端。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经高温修复(95℃,35min),蛋白酶消化(1g/L,pH2.0,37℃,10min)后,滴加探针杂交(85℃×5min,37℃过夜),DAPI对比染色细胞核后避光保存。结果由2名专业检测人员在Zeiss荧光显微镜下独立进行判读。TFE3基因位于X染色体,判读标准受性别影响。女性:正常间期细胞为2个融合信号点,阳性肿瘤细胞为1个融合信号点伴2个分离红绿信号点(红绿信号间距≥2倍信号点大小);男性:正常间期细胞为1个融合信号点,阳性肿瘤细胞只含2个分离的红、绿信号点(间距≥2倍信号点大小)。计数200个细胞,阳性细胞比率>15%计为阳性。

  

1.临床资料:13例ASPS患者中,男童4例,女童9例,年龄1岁2个月至13岁8个月,平均年龄7.8岁。发生于舌部者5例,其中2例有打鼾症状,发生于大腿、面部、腹膜后、口底、咽旁、下颌、腰椎旁、腰大肌者各1例,其中12例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包块。B超均表现为软组织肿物,边界尚清(6例),内部呈低回声、不均质,肿物内可出现液化坏死区(1例),肿物周边及内部均有丰富的高阻型动脉样血流信号(5例伴出血)。CT显示:软组织内出现不均质肿块,密度稍低于肌肉,内可有钙化(2例),增强扫描不出现均匀强化。MRI显示:T1W1等信号,T2W2高信号,瘤内外出现空血管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1)。

2.组织病理学特点:13例中,肿瘤大小范围为1.5cm×1.0cm×1.0cm到7.0cm×5.0cm×3.3cm,肿瘤切面灰黄、灰红,鱼肉状(图2),6例局部有包膜。镜下肿瘤细胞11例呈巢状(图3),2例呈实性片状排列(图4)。细胞体积较大,界限清楚,细胞质丰富,呈嗜伊红颗粒状或半透明空泡状,可见核仁及核内空泡,肿瘤细胞巢之间可见多量薄壁血管(图5),核分裂少见,5例伴出血,2例局部钙化,1例可见肿瘤性坏死(图6),3例见血管内瘤栓(图7),1例向周围肌肉内浸润性生长(图8)。

3.免疫组织化学:TFE3染色均核阳性表达(13/13;图9),INI1(5/5),CD68(5/5),波形蛋白(2/2)均为阳性,MyoD1(6/6)、Myogenin(6/6)呈胞质阳性,SMA(3/3)、S100蛋白(10/10)、细胞角蛋白(CK;11/11)、EMA(9/9)、HMB45(9/9)、MelanA(2/2)、突触素(8/8)、CgA(5/5)、NSE(2/2)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5%-25%。

4.组织化学检查:7例行PAS和D-PAS染色,肿瘤细胞质内均可见紫红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图10)。

5.FISH检测:9例均观察到TFE3基因位点发生断裂易位(图11)。

6.随访:从首次手术时间随访至2018年11月,13例患儿中随访6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中位随访时间1年。6例均为无瘤生存,其中2例手术切除后未行其他治疗,1例术后联合放疗,2例术后联合化疗,1例术后联合靶向治疗。

  

2013年WHO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将ASPS归为不能确定分化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组织来源尚不明确,其来源学说主要有3类:上皮源性、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有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发现ASPS中有MyoD1和Myogenin的cDNA表达,认为ASPS可能为肌源性[4]。目前,大多数学者支持ASPS为肌源性。与成人相比,儿童ASPS有其相对独特的病例特点。

儿童ASPS患者发病年龄低,本组患儿年龄从1岁2个月到13岁8个月,其中5岁以下的患者4例;发生部位与成人有差异,本组患者发生于头颈部者9例(9/13),以舌部多见(5/13),也见于大腿、腹膜后、腰椎旁、腰大肌等部位,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5]。ASPS多以伴或不伴疼痛的缓慢生长的肿物就诊,本组12例患儿以发现无痛缓慢生长肿物就诊,2例以打鼾就诊(其中1例伴疼痛)

成人ASPS大体表现为界限较清的肿物,质地柔软,呈鱼肉状,切面呈灰白或灰褐色,肿瘤较大时可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本组儿童ASPS病例与成人基本一致,其中6例局部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5例伴出血,1例伴坏死。组织学上,成人ASPS具有独特的器官样或腺泡状生长模式,细胞巢在大小和形状上趋于一致,巢间由纤细血管分隔,血管内皮细胞呈扁平单层排列,细胞巢中央可出现盘状坏死。国外报道显示婴幼儿ASPS瘤细胞腺泡状结构不明显或缺如,多呈实性片状[3]。本组病例中11例呈腺泡状排列(11/13),与成人结构相似,2例呈实性片状排列(2/13,年龄分别为3岁9个月及7岁),3例出现血管内瘤栓,1例向周围肌肉内浸润性生长。

ASPS转录因子(TFE3)基因(来自Xp11)与ASPS临界区1(ASPSCR1)融合,又称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位点(ASPL),位于17q25。研究显示,ASPSCR1-TFE3融合蛋白激活MET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1],被认为是ASPS靶向分子治疗的基础。TFE3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或有TFE3基因易位的肿瘤见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TFE3易位相关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伴TFE3基因融合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颗粒细胞瘤、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目前,检测TFE3的方法有定量PCR、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PCR检测ASPSCR1-TFE3基因融合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6],TF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灵敏度和特异度次之(均92%)[6],表现为细胞核阳性[7]。目前,定量PCR和FISH检测方法作为诊断TFE3相关肿瘤的辅助手段。本组中9例行FISH检测TFE3易位,均为阳性。未行FISH检测的4例(因无法获得石蜡组织切片)联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综合分析,可确诊为ASPS。除TFE3外,还有些标记有助于ASPS的诊断:有研究认为组织蛋白酶K在ASPS中阳性表达[8]。成人ASPS中S-100蛋白很少阳性,本组患儿ASPS均S-100蛋白阴性(10/10),同时,CK、EMA、HMB45、突触素、CgA均阴性。对于ASPS而言,Myogenin和MyoD1不是特异性标志物,Myogenin和MyoD1胞质阳性主要与不确定的细胞质抗原交叉反应有关[9],本组病例均表现为胞质阳性(6/6)。另外,70%-80%的ASPS细胞质内可见D-PAS染色阳性的紫红色针状或杆状结晶体。本组7例行PAS及D-PAS染色,均为阳性。

鉴别诊断:发生于儿童的ASPS若为腺泡状或巢状结构时,形态较特异,易于诊断,但若表现为实性片状排列,易误诊。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原发性软组织肉瘤,如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副神经节瘤、颗粒细胞瘤、冬眠瘤等。

(1)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四肢,腺泡之间缺乏窦状血管网,瘤细胞为小圆形、卵圆形,细胞质少,嗜酸性,部分可见横纹,核偏位,免疫组织化学示结蛋白、Myogenin(细胞核阳性)和MyoD1(细胞核阳性)等肌源性标志物阳性,而TFE3阴性;

(2)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发病年龄多为15-35岁,好发于四肢远端深部软组织,腺泡状结构可见,胞质可嗜酸,可局灶表达组织蛋白酶K,表达S-100蛋白、HMB45和T细胞识别的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rt-1),且具有t(12;22)易位,在超过90%的病例中,EWSRNA结合蛋白1(EWSR1)与激活转录因子1(ATF1)融合;

(3)副神经节瘤:发生于头颈部和腹腔的ASPS需与副神经节瘤鉴别,副神经节瘤也可显示腺泡状、巢状结构,但常见于中老年,多为良性,主要发生在正常副神经节分布部位,巢周有一层S-100蛋白阳性的支持细胞围绕,胞质嗜碱性,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NSE、突触素等为阳性,而TFE3阴性,胞质内不含糖原,PAS染色阴性;

(4)颗粒细胞瘤:儿童少见,瘤细胞呈巢或簇状排列,胞质嗜酸性,但瘤组织腺泡状结构不典型,间质缺乏血窦,一部分颗粒细胞瘤TFE3可阳性,但同时S-100蛋白、抑制素、SOX10、巢蛋白、钙视网膜蛋白阳性[10];

(5)冬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大腿,良性,细胞较大,核居中,无明显核仁,含嗜酸性胞质,无腺泡状结构,细胞内含胆固醇及中性脂肪,S-100蛋白和UCP1为阳性。

ASPS充分切除后很少复发,但转移率高。近20%的患者在最初诊断时即有远处转移,肺、骨、中枢神经系统是常见部位[11]。ASPS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发病年龄、发病初是否转移、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异型性。只有局限性病变的成人患者5年生存率为71%[12],而儿童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83%[13],有学者认为这与儿童ASPS体积小且呈实体状结构有关[5]。近年报道了2例(发病年龄12岁及17岁)ASPS术后联合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综合治疗19年仍存活的病例[14]。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复发(1/13),2例术后发现转移(2/13),随访患儿至2018年11月均存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