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突发,全民深感“免疫力,才是竞争力”,三伏天的到来,给了我们非常好的调整时机,扶正固本,一身正气,抵御病毒和邪气。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到8月中旬。对于“三伏”的释义有众多,但其中描述对的是: 1.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2.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 3.适合冬病夏治如各种慢性病、关节不适、妇科疾病 4.三伏艾灸前后可持续80天 相信每一个爱艾灸、懂养生的人,天天都在盼着三伏天的到来,因为三伏天做艾灸,三阳相加,取得的效果可以达到1+1+1>3!三伏的“伏”,是“潜藏”的意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到地下,这就反映了三伏天的阳气之盛。 三伏灸,三阳盛 天之阳:三伏天时自然界的阳气最盛 人之阳: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艾之阳:艾灸具有温阳之功 三伏天还是一年里天气最热的时候,人体毛孔大开,艾灸的温热刺激容易渗透进经络、脏腑深处。热能温阳,阳能祛寒,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一些虚寒性疾病在秋冬复发,这就体现了中医“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思想。 2020年三伏灸时间表 伏前灸:2020年7月6日—2020年7月15日 初 伏: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 伏: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 伏:2020年8月5日—2020年8月14日 伏 后: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艾灸的手法简单,很适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家庭事业两头兼顾的人群,特别是对虚寒体质的人而言,做三伏灸对身体的助益很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自己养生保健。 一、三伏灸,很重要 在三伏天,人的诉求是“热烈”,因为只有在“向阳”的环境里,身体里的积寒、湿邪才能借阳出表,随汗而解。做三伏灸,能最大程度发挥纯阳之性,给身体注入阳气,唤醒身体的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三伏灸的作用有: 1、冬病夏治 夏季阳光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高峰,尤其是在三伏天,人体肌肤腠理开泄,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以热驱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内伏寒邪,从而达到降低冬季发病频率或防止复发的效果。 2、防病保健 三伏灸可以改善体质,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进而起到预防和改善疾病的作用。临床表明,三伏灸尤其对呼吸系统问题、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问题、儿科问题、妇科问题以及脾胃虚寒类问题等多种慢性病的恢复有帮助。 提醒:三伏灸重在预防复发,而艾灸本是养生保健,起改善、缓解的作用。当某种疾病发病迅猛或复发严重时,患者还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3、排寒湿作用大 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在中医里祛寒除湿调理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温阳驱寒,从此病魔远去,岁月不老,健康与你同在。 二、三伏灸方法 为提升疗效,在传统冬病夏治贴敷基础上,开展多种灸疗(督灸、任脉灸、透灸),对人体整体调节功效独到,达到温通阳气,健脾和胃,温补下元,通经活络,养生延年的目的。 三伏补阳最为重要,它还可以为我们接下来的“三伏灸”打通经络,此时我们可以艾灸大椎、关元、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位、这样就可以在护住体内阳气的同时,顺势将多余的火气引到脚底释放,使我们由内而外地感受轻松舒适,身体不再有沉重感。再忙也要灸灸这几个穴位:如下 1、大椎——“诸阳之会” 主调: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2、足三里——后天之本 主调:长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 3、关元——元阴元阳交汇处 主调: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4、中脘——专调脾胃之疾 主调: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5、命门——生命之门 主调: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6、涌泉——肾经大穴 主调: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