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而不学则懒,教而不研则惰,思而不写则庸: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3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木心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用这句话做题目,是因为针对丝路小学的“尝试反馈法”课堂改革,特别有现实意义。

【教改体会】

2017年至今已经两年多,带领丝路小学进行“尝试反馈法”教学改革,也在微信公众号里写过多篇教改思索的文章,现挑选了几篇,供用心的老师细读——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常常感受到,“尝试”与“反馈”是何等地重要。当他们把外出听课与自己的课堂进行比对时,他们更有深切地体悟!

上周在乌鲁木齐上课,很多老师加了我的微信。这个周末一个塔城的老师兴奋地跟我分享他孩子们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的体会,通过自己的改变,在课堂中加入了趣味因子,努力让学生自己去探学,课堂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原来一班已对数学失去信心的孩子们,现在的学习信心却大大增强,让老师开心不已。

作为老教师的我,在“摆渡”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摆渡”自己——能在新疆支教时,带动更多的老师加入课堂改革的洪流,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受益,正是我想做的。

【来说重点】

刚才有点叉开话题。本篇重点要说的是反思中写作。

接触了许多新疆学校,与很多老师交流,现在他们最薄弱的应该是“反思”与“写作”了。国门初中的一位体育老师在讲座中主动提问,说出了老师们的普遍心声:“怕写作,也不会写作,希望能从老师的讲课中得到教益。”塔城的这位老师也不例外。

欣喜的是,我看到丝路小学的一批老师,纷纷加入了反思与写作的队伍中。我现在可以说出一串名字:马妹、刘香玲、孙晓秀、曾婧、刘学文、于美暇、杨丽珠、王秀萍、周雪梅、宋晓红、郑雨柔、宋艳丽……他们已经能主动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案例论文,还有几位本学期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自己的诗作呢等,一个写作群体正在悄悄地崛起。特别提一下任博老师,这个清明节假日给我一篇14页的长篇个案研究文章,已经进入“慢工细活的工匠时代”(这是我自己提出的一个说法,意在说明,写不章已经超脱功利阶段,真正走向自我的“教学研究”阶段)。

我是喜欢“逼人写作”的。从大会到小会,从群体到个体,从新城到车坊,从莲花到丝路,我是一路“逼”过来,倒也“逼”出来许多人、许多好文章。

好文章怎样得来?先是要真正去实践,然后是真正去反思,再后就是真正去写作。不是假实践,不是假反思,不是假写作。应付的、功利的、骗人的东西,我们不玩,要玩就玩真的!

实践是基础。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指个人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具备的智力资源,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时所获得的认识、体验和智慧技能。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具有两个鲜活的生命特征:

一是继时性。知识不仅仅是前人总结的、普遍运用的“原理”或“规律”或书本上知识,而且富有“个人特征”,它不仅是老师从别人那里直接接受的过程,而是对自己而言也是一个发展、积累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着教师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行为和将来可能的表现。

二是情感性。知识不只是属于认知冷冰冰、纯客观性,而是就每一位教师实际所拥有的行为语义,应富有价值、情感、审美的特征。

我一起强调要做“四好老师”,强调“读、学、思、写”四位一体,就是要要求老师们把读书学习、教学实践、回顾反思与教育写作四样东西放在一起,作为整个儿的事情来做。所谓“做学问”三个字应该分开来讲,“”、“”、“”,这三样有了,再加上一个“”,就“四事如意”了!

下面重点说说反思”,因为反思是实践与写作的桥梁,是实践与写作的纽带,没有了“反思”,“桥梁”没有了,“纽带”脱节了,写作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将一无所成。

【说说反思】

所谓教育反思,我想就是用脑子来教育,不动脑子的教育,重复一天又一天,这样的教师其实是教呆子(这个词语是陶行知先生发明的);动脑子的教育,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全新的。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陶行知的“每日四问”,都是反思。

教育虽然是一项大众事业,教育更是一门专业化较强的科学。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的智慧性工作。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以“实践智慧”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同事间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与交流。

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教师的生活体验,走向教师的生活体验。当代教育研究是一种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教师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活动,是一种教师作为主体积极参与价值负载活动,是一种理念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和平行对话的活动。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教师的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理论工作者与教师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一、“反思”难在哪里?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难在哪里?

没有找到反思的起点──努力找到教学中的“原始问题”。

没有进行系统地反思──某一阶段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持久地反思

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让反思“走向自觉”,形成“探究文化”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不断的反思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反思来自于敏感。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必要的职业敏感,数学教师的职业敏感便是对学科事件及生活中学科原型的广泛关注。而这份敏感会让师生拥有教与学的个性。

二、应该“反思”什么?

伯莱克认为——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这样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和以实现改革为目的的学校情境;从多种角度审视情境;把机动方案当作自己的行动和自己行动的结果;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

课程变革的真正意义在日常教育生活之中。提倡反思,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所强调的实践品格,是这次新课程改革与以往课程的根本区别点之一。

教师自我反思的样式有很多,比如教育叙事、教育故事、反思日记、反思随笔、理论学习、微型教学、相互观摩、对话研讨、个案研究、建立档案、问卷整理、与学生谈话记录、家访记录与反思等等。

反思的空间其实很大,我是一个数学老师,却常常喜欢去听语文、英语、科学、艺术、信息技术课等等,我会从那些课寻找灵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只要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努力回顾、反省与超越自己的原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明晰自己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课程标准之差距,就一定能从教改行动中获得课程新思想、教改新观念、课堂新策略、教育新方法、研究新举措、改革新灵感,进而有的放矢地改造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总之,要把“反思”当作自己的自觉行为,要每天“检讨”一个自己,要经常列出日常的言行且分析其利弊,要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赋予个人哲学的意味……最后,就是一定要把这些反思写成提升性的文字,可以在电脑上,也可以在小本子上,哪怕是没有任何没有结论的思考性文字,而且最好给自己定一个能够达到的标准(比如本人就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出150字的反思,每周在个人公众号发表至少2篇文章等。)

总之,我们不做“天然的教育工作者”,而要做“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更有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