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乡愁(红灯笼)// 稷山 薛锁龙

 后稷文苑 2020-07-22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中国文联成立七十周年,《稷山文苑》面向全社会特征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地域不限、年龄不限、文体不限、字数不限。诚望各位作家、各位老师、各位文友大力支持,积极投稿!

——《稷山文苑》编辑部

投稿邮箱:

653003869@qq.com

手机微信同号:13293971786

感恩相遇  稷山文苑

乡愁

(红灯笼)

 

稷山  薛锁龙

 红灯笼,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喜庆,吉祥,光明的像征。逢年过节,大街小巷,政府机关,农家小院 ,乃至天安门城楼上,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吉祥如意万千家。

“红灯笼”,红的艳丽,红的透心,沁人肺脾  ;它是一种美味,天然的美!

然而,这个小小的“红灯笼”一一柿子,它的寓意及食用、药用价值不亚于红灯笼。

柿子形状,圆而墩厚,熟透了的时候,红彤彤、圆润润、晶莹剔透 ;恰似如意。寓意事事(柿柿)如意,万事皆顺。

柿子有多个品种: 板柿、桥顶柿、朱红柿、碟儿柿、楼圪塔柿、馍柿(即筋柿,也叫印柿,其形状像朝廷皇帝的玉玺,下面方形,上方圆尖顶)。一个柿子大的有斤半左右。

柿子,含糖量高于一般水果20%,它可以生食,熟吃 ;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可以治疗好多种疾病,柿子嫩芽嫩叶可作茶叶,清目养神。柿饼霜可治口疮,柿蒂可治腹泻。柿子主要是加工柿饼,柿饼含糖量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中华医药宝典均有详细记载。

柿饼胜似煮饼,可与板枣裨美。汾南柿饼汾北枣 ,口感色泽同样好。都是历代朝廷贡品。早在日本侵华时,田中角荣时任日寇营长,驻扎翟店街,日伪汉奸拿着当地土特产一一窄峪坡柿饼,(六二年改名为:小阳后坡村),孝敬皇军;乃至后来田中角荣任日本首相后,于一九七二年中日恢复建交后,专门提出要吃窄峪坡柿饼,为此,柿饼在中日外贸历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拍片柿饼出口日本。给国家创了外汇,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贴补。

柿子成熟后,可酿食用醋,酿造柿子酒。酒加热还可治疗跌打损伤,通筋活络 ;亦是好酒之人品味的绝代佳酿。

每年的阴历九月九,重阳节前后。即霜降节气,便是柿子成熟的时节。

民谣 :红灯笼,绿火蛋,又中吃,又好看。

人民公社时期,收秋种麦,社员们在地里干活的间隙,休息时吃的高梁、玉米面黑馍 ,硬梆梆的难以下咽,青年人上树摘上一堆软柿子,放在地上,大伙剝掉软柿皮,就着干硬的馍馍,糕糕,吃的津津有味,也算是一道美食吧!

记忆中的一九五八年的深秋,正值国家大炼钢铁的年代。

秋风瑟瑟柿叶黄,晚霜片片柿子红。那一年,柿子丰收了,特别繁,树上一坯子一坯子的,鲜红的柿子压得树枝儿,就像那多子女的老人,累的喘不过气儿。但仍然弯着脊梁硬扛着,等待着人们给卸装一一下柿子。

到了收获的季节,各家各户都很忙,谁也顾不了谁。十天前,老父亲己经是第一批上陈家山大炼钢铁去了,家里就剩老妈 ,三姐十四岁和我四岁  ;下柿子这种繁重的体力活就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妈和三姐的身上。我家有两棵自留柿子树,妈妈带着我和三姐,担着槎(荆条编得筐子),布口袋,长杆挠钩,上东岭下柿子,妈己是中年人了,上不了树,在树下摘,姐像猴子一样,上树拿着两条圪巴绳接一块儿,下边绑一个钩子,吊住槎,再将空槎掉上柿子树的中间位置,绑定上端的绳头,然后开始摘,摘满放下倒地上。我刚有点记性,光知道找软柿子当最美的美食吃,我在树下钩不着,央求姐姐从树尖上挑红透了软柿给我解缠一一不,那里是解缠呢?实话说,那叫解饥解饿,解渴。记忆中,一年里,能吃饱饭的日子没有多少天,野菜、野果,杂粮就是我童年的一日三餐。在三姐和妈累死累活地给两棵柿子下完,树下堆起了一大堆红彤彤的柿子,装进口袋,慢慢住家里扛……第二天下午,妈妈在家招管我做饭,姐扛完最后一袋柿子回来,刚进门,队长来我家通知:三婶,你家再出一个劳力,今晚上陈家山背碳。由于我太小,加之收获的一大堆柿子还要旋柿饼。妈妈忍痛割爱,又无奈地让又疲劳又乏累的小姐姐,跟随成年人的队伍上了北山。临走时妈妈将家里仅有的两碗软黍面,软柿子和着,拍成墙墙(简单的面食,像一堵小墙,双手拍薄,容易熟),一会儿工夫就熟了,仅给姐姐吃了两个,喝了一碗涩巴难咽的黍面稀汤,给我吃了一个,妈妈舍不得吃,剩下不知几个给姐姐拿着做干粮路上吃。辛酸,心酸呀!我写这一小段文字的此时,泪水已不由自主地滴在了手机屏上……  后来长大了才听姐姐说,那晚上她跟着大人们一路磕磕碰碰地走,一路打瞌睡……

每年霜降节一过,各家各户都堆着几千斤下回来的柿子,人口少的也有一两千斤;经过几天几夜,男女老少齐动手,老人小孩划蒂,青年男女手摇着旋柿饼车在忙碌着旋,中老年人拉椽,木马,垫箔子,摆柿饼(刚脱了皮的柿饼坯子),经过凉晒七八天后,全都落箔子,捂一大堆,让柿饼圪塔子除去水分,捏碗成饼形,再次摆在箔子上凉晒两三天,白天晚秋西风吹,夜晚初冬霜出白。这个“霜”字是指柿饼霜。民谣曰:恨心的哥哥,给我撒了南坡上(社);恨心的姐姐,给我皮刮了;老天爷(牙)看我牺惶(西活),给我穿了一身白衣裳(社)。

柿饼旋完后,剩余不能旋的软柿子,一部分泡醋,作为当时无可替代的调味品,常年食用。一部分掰成柿瓣(将一个稍软的柿子一掰四牙,中间还连着),凉干后待到过了年自家食用,孩子上学,大人们上地干活吃馍就着吃。柿饼大都卖钱籴粮食,供养一家人几乎三四个月的生活保障,谁舍得吃柿饼。过年时待亲友,或者串亲访友带的珍贵礼品。再就剩余软透的柿子和楼圪塔柿,挑囫囵的放在高粱杆捆得柿槽里保管好,也是一冬及开春后的美味佳肴。破柿子,小柿子,鲜柿皮全都放瓮里打酒(酿柿子酒)。老人言,一个柿蒂三盅酒。意即柿子的珍贵,要后人珍惜。每年一入腊月,老父亲逢会担上两坛三四十斤的柿子酒,少许柿饼(到年跟能多卖钱),到翟店街,下庙会(现在挪至修善会)去卖,变卖成过年钱,坡里人过年就指望土持产生活。过完年孩子上学交学费,都指望着这些。靠山吃山嘛!

在我的记忆里,除非过新年的几天里,穿新袄,吃白馍的印象较深外,剩余就是陪伴我长大至改革开放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种粮食一一柿子,感情颇深,它,与粮食作物一样,在饥饿的年代,同样养育了至少两代人。

七岁刚上学,由于家里常常断粮,阴历七、八月份,饥饿难耐,父亲从地里摘回生柿子,泡在凉水里七天后就不涩了,能吃,可充饥。农谚:七月十五柿子鬼脸。摘回来的柿子放在烧温的水中,泡上一夜,锅下煴着柴末子或麦积未保持水温不烫不凉,叫懒柿子。这叫熟吃,不伤人。还有将板柿,朱红棉摘回同黄焦梨,笨梨,石榴,沙果放在棚合或者扇合里烘上六、七天,都可充饥。放现在孩子们真当无公害的天然美食了。此一时彼一时,今非昔比。当今的孩子们,不接受,还不爱听你讲那辛酸的过去。

荏苒的时光,穿梭的日月。眨眼也就过去了我成长的二十五年。改革开放后,我承包了七十多亩林业坡地,几十棵柿子树,每年柿饼收入倍增,三年后,彻底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盖起新瓦房,改变了几代人未能改变的居住环境。今生与柿子结下不解之缘,柿子是我的恩柿。如今,柿子的品与德依然并存。但是我并不怀恋小时候吃柿子的滋味,它不是生活里的甜;它代表的只是那个年代的苦涩。而今,每年春节前后回家,岭上柿子树上挂满了一树一树的“红灯笼“,无人采摘,成了鸟雀们冬春的美食。         

苍桑的岁月老人,描绘着历史画卷。六十年的轮回变迁,难忘的岁月,将一个时代的孩童,带到如今已是白发斑斑的老头;由一串串“红灯笼”的“美味”,改变为一盏盏红灯笼的回味。这也许就是一段历史吧?这也许就是一副多彩绚丽的秋景!      

 啊,满山遍野无人问津的,有故事的“红灯笼”  ,感恩一一再见!    

 薛锁龙作于7,18日


薛锁龙,54年生,稷山县坞堆村人。学历小学六年级;爱好文学。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稷山文苑】怀念母亲//稷山  薛锁龙

【稷山文苑】墓泣//稷山  薛锁龙

【稷山文苑】晨 曦//稷山  薛锁龙

【稷山文苑】献给“五一二”母亲节// 稷山 薛锁龙

《稷山文苑》编辑部

主管单位  稷山文联

顾问

安新明 宁水龙 武俊青 杨明有 尹天峻

名誉主编  胡根庆 

副主编  薛文法

发刊制作  薛前发

统筹  黄建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