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教育是基于情境的

 凌宗伟 2020-07-23

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有这样的提醒:“教育学对情境非常敏感”。“教育行动所需的知识应该是针对具体情境而且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孩子”(P64)


是的,教育教学需要技术,也需要理论,但是技术与理论的运用不应该是机械的和固化的,即便是教育哲学也是如此,它所揭示的也只是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规律和原则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大方向的东西,而不是具体情境与细节的东西。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教育行动总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展开的,所以范梅南说“教育学的本质就在一个具体情境的实际时机中自然表现出来,理论知识和诊断的信息不会自动地导出恰当的行动。”(P63

所谓的教育情境,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面临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行动。看上去我们每天活动的校园与教室还是那个教室,其实我们身在其中的那个校园与教室是无时不刻不在变化着的。尤其是我们面对的那些孩子,他们的遭遇与心境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当然,作为教师的个人,我们每天甚至每个时刻的遭遇和心境也是不一样的,教育的时机就处在这样的不断的变化的情境中,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教育时机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是在一瞬间的,教学的机智就体现在我们是不是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行动,甚至是有意识的不行动,这恐怕就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智慧的意蕴所在。


作为教师“为了让教育的情境产生教育的时机”,“必须站在与某个孩子或一群孩子的关系位置上采取教育方面适当的行动”,这样的行动是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共鸣和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采取的教育行动必须是具有示范性的,这就就是教师工作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指手画脚提出一个什么理论,弄出一个什么模式的原因所在了。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336”,是人人的,还是每个学科的,是可以复制的还是不可以复制的问题了。

范梅南强调的是教育学对生活经历的背景十分敏感,为了说明问题作者引入了许多具体儿童的生活故事,而没有采取单纯的道理的说教,在这些具体的儿童生活故事中让我们明白。作为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搞清楚我们面对的具体的学生具备怎样得能力,有些怎样的遭遇,他的家庭背景如何,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怎样,如此等等,如果不了解,那么我们采取的所有的教育行动,就有可能是劳而无功,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创设情境,是不是也是很荒唐的想法和行动呢?

范梅南提醒我们的是,“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是在于不断地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换句话说,教育生活是一个不断地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P81)。既然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是一个不断识别的过程,那么我们试图寻找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来应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的想法不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这样的事实和逻辑是不是靠谱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