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天士《温热论》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青年中医李铎 2020-07-29

叶桂,号香岩,生于公元1666年,卒于公元1745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温热论》是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而录。其文首经清代唐大烈润色,载于所撰《吴医汇讲》中。以后章楠的《伤寒本旨》、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的《温热经纬》都有转载。《温热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文献,全文仅三千七百字,却奠定了温热病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继张仲景《伤寒论》以后,又一个阐发外感热病的重要文献。

叶天士《温热论》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大法

叶桂在《温热论》开篇即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叶氏首次明确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以区别于“冬伤于寒”、“戾气" 等各种说法。所谓“上受”是指邪从口鼻而入,指出了温邪的感染途径。“首先犯肺”是指温病的病变部位,首先是肺脏,以区别于“病在太阳”、“邪伏肌肤”、“邪伏骨髓” 、“邪伏少阴”、“邪伏募原”等说。“逆传心包”是指温病有顺传和逆传两种转归。“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是说明温病和伤寒的病因,有寒温不同,病理特点各异,所以治法就各不相同了。

初期病在表者,伤寒则用辛温重剂,意在辛温发汗以散案,温病则用辛凉轻剂,旨在辛凉清解以透热。病由表卫入里,传入阳明气分者,均可用下法,伤寒为热郁在里,劫炼津液而成燥屎,下之宜猛,急下存阴,宜用大承气之类。而温病多湿热内博,非成燥屎,下之宜轻,宜用小陷胸、泻心之类。到后期,伤寒病传三阴,寒盛阳虚,治以温养,用桂附之类;温病则传营血,热甚耗血、动血,治宜凉血、散血,宜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之类。

叶天士《温热论》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如叶氏认为神昏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叶氏从温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感染途径、传变趋势、治疗特点等方面,阐明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大法,使温病彻底地从“皆伤寒之类”的概念中脱却出来,自成体系,是继《伤寒论》以来,在外感热病史上的又一次飞跃,是中医治疗学发展的顶峰。

二、创立卫气营血的辨治纲领

卫气营血的辨证,是叶氏温热理论的核心。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发展规律。其谓:“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叶天士《温热论》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以上所论,虽仅寥寥数句,却精辟地概括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学说以后,又一个新的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

三、察舌验齿,辨斑疹白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叶氏对温病诊断独具匠心,颇有创新,其察舌之法,既详且精;验齿之法,尤为独到;辨斑疹白㾦,切合实用。这对诊断温病的轻重、深浅及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整个中医诊断学来说,大大的丰富了内容。

摘录其中一段很有意思的: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路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也?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用酸物擦之即开,木来泄土故也。

叶天士《温热论》一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总之,叶氏《温热论》对温热学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祖国医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叶氏的学术成就在于他的继承性、独创性、总结性、灵活性,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温病大师。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