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 个问题掌握​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昵称33555554 2020-07-30

解剖性肝切除术其定义是完整切除解剖上相对独立的肝段、亚段或联合肝段的切肝技术,相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解剖性肝切除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一并切除了相应门静脉分支流域的肝段,理论上可以降低肿瘤随门静脉血流在荷瘤肝段播散转移的风险,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目前被认为是肝癌肝切除首选手术方式。

Makkuchi 等倡导解剖性肝切除术应以门静脉为主的 Glissonean 蒂血供范围和肝静脉引流区域为解剖界限,彻底清除肝内微小转移灶,并避免残肝缺血。

1642 年 Glisson 提出了 Glissonean 肝蒂(Glissonean pedicle)的概念

18 世纪末期 Rex 和 Cantlie 根据门静脉系统分布和中肝静脉位置,提出「Rex-Cantlie」线,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

1954 年法国医生 Claude Couinaud 在此基础上提出 Couinaud 分段,在 Henri Bismuth 医生撰写的两篇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中得以推广,被认为是肝脏的解剖学原理及解剖手术时代的开始。

上下滑动查看肝脏解剖发展历史

图 1 A Couinaud 分段

1
三种 Glissonean 肝蒂入路的方法

鞘内,鞘外以及经裂隙入路。

鞘内入路是指单个血管横断法,而鞘外入路是指 Glissonean 肝蒂途径,根据是否有肝实质的破坏,分为肝内途径和肝外途径。鞘外和经裂隙入路是通过门静脉主干或脐隙进行肝大部分切除术。

肝内入路可能伴有门脉、肝静脉和胆管损伤的风险,而肝外 Glissonean 肝蒂途径无需破坏肝实质即可实施目标肝段的血流控制,是较为理想的解剖性肝切除方法。

2017 年,Sugioka 等发表了基于 Laennec 囊的系统性肝外游离 Glissonean 肝蒂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标准化流程,对 Laennec 囊解剖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使得安全简便地实施肝外 Glissonean 肝蒂途径解剖性肝切除术成为可能。

2
「四个解剖标志」和「六个门」

「四个解剖标志」分别为 Arantius 板、脐板、胆囊板和尾状突,「六个门」均在这些解剖标志所指示的点上,只有在这些「门」的位置才可无需破坏肝实质进入 Laennec 囊和 Glissonean 肝蒂之间的解剖间隙,使肝外 Glissonean 肝蒂的游离标准化,从而完成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


图 2 基于 Laennec 囊的解剖图,红线、橘线为 Laennec 囊,覆盖了肝脏裸露区、肝内、Glissonean 鞘系统(绿线)、板状系统;蓝线为浆膜层;

黄线分别为:为 Arantius 板、脐板、胆囊板和尾状突;在 Laennec 囊和 Glissonean 鞘(平板系统)之间存在间隙(灰色空间)使我们能够分离出肝外 Glissonean 鞘系统;

橘线覆盖了上下腔静脉,考虑 Laennec 囊起源于隔膜。

(来源:Atsushi Sugioka,Systematic extrahepatic Glissonean pedicle isolation for 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 based on Laennec’s capsule: proposal of a novel comprehensive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liver,2017)

随着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基于 8 段的肝切除术已不能满足肝脏外科及肝移植,故在此基础上基于血管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应用产生。

1985 年 Makuuchi 首先报道了通过术中超声引导下门静脉分支内注射美蓝标记肝段界限,成功实施规则性解剖性肝段和亚肝段切除术。在目标肝蒂的穿刺以及主肝静脉显露时合理应用超声引导,以 ICG 代替美蓝进行肝段染色,术中可获得肝表面及实质内确切持久的荧光染色。

肝实质内部的荧光标记可实时引导断肝操作中肝断面的选择,持续时间可达 >8 h,有了 ICG 肝段染色的引导,外科医师可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解剖性肝段切除。

3
解剖性与非解剖性如何选择

当肿瘤数目是 l-3 个且直径在 3-5 cm 时,大血管和微小血管浸润可能性增加,肝段内转移风险提高,由于解剖性肝切除能完整移除肿瘤供血门脉所属肝段,可清除通过门静脉局部播散的亚临床微小病灶,抑制肝内转移的作用更显著,在充分保证切缘的情况下,选择解剖性肝切除效果更好;

当肿瘤单发或多发且最大直径 >5 cm 时,经常伴有大血管或微小血管浸润,同时病人也常伴有较重的肝硬化,或肿瘤恰位于多个肝段之间,应该考虑预防术后肝功能失代偿,而可以选择行非解剖性肝切除。

4
优势与劣势

相比较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解剖性肝切除具有以下优势:

①具有根治性:其切除病灶的同时也清除了肝内的微小转移灶,安全性更高;

②出血少:其在分离肝实质时通过相对无血管界面,出血量大大减少;

③破坏性弱:其术中避免了大血管、胆管的破坏,防止剩余肝脏缺血坏死,保证了肝功能的恢复;

④减少传播:术中避免了对肿瘤的压迫,防止癌细胞转移扩散。

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切除了肿瘤以及荷瘤所在的肝段,清除门静脉转移的微小潜在病灶,较非解剖性肝切除在降低术后复发上具有明显优势,可提高患者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

但肝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近期疗效较非解剖性肝切除无明显差别甚至处于相对劣势,这也要求外科医生应有较高的手术技巧来安全顺利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

最后,对于肝癌解剖与非解剖肝切除的选择,应建立在 R0 切除的基础上,结合肿瘤的部位、大小,肝硬化程度,肝功能评估,三维重建等进行精确的术前规划,并充分考虑到术者自身的手术技术进行个体化选择。



编辑:贾俊君|刘海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