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红茶的五大“不讲究”

 小陈茶事 2020-08-02

人生总是奇妙莫名。不曾想,兜兜转转,红茶居然成为了很多人最终的归宿。——题记

很小的时候,是喝红茶的。

那阵风潮,在若干年之后,为了写文章,去查故纸堆,才知道叫做“绿改红”。

清朝是绿茶和茉莉花茶(再加工茶)的天下。

这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

一直到建国后,放眼全中国,喝绿茶的人还是略多于其它茶类。

然后,有了一道指令,绿改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户红茶开。

大家都开始做起红茶来了。

原先适合做红茶的茶,原先不适合做红茶的茶,都开始做红茶。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红碎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们,开始崭露头角。

从此祖国山河一片红。

甚至最鼎盛的时候,太姥山的白茶茶青,有一部分也用于制作红茶。

红茶能得到大范围的流行,一方面,有大环境转型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不讲究”——可以随时随地,可以随心所欲。

喝红茶的第一个不讲究:不挑工具和冲泡方式

我们泡茶的时候,尤其是我们福建人泡功夫茶的时候,是需要极考究的泡茶技术的。

当然,对于大多数出生就开始喝茶的福建人来说,这种泡茶技术只是家常便饭。

不过对于刚接触茶的外省人来说,就很难了,是一种极烫手的、不易掌握的、高难度的“考究技术”。

因为拿不惯盖碗,因为盖碗烫到手,因为烫手而摔了盖碗的人,比比皆是。

一张张“红酥手”的照片,证明了大家在学习功夫茶冲泡的过程中,是多么地痛心疾“手”。

然而泡红茶就不这么麻烦了。

泡红茶,不一定要使用盖碗。

当然,使用盖碗,是最好的打开红茶的方式。盖碗能让红茶各种沸点的香气层次绽放于盖子上,在闻香的过程中,就能先一步获得美妙的享受。

但如果你实在是操作不来那个又麻烦又烫手还易碎的,名叫白瓷盖碗的家伙,那就放弃吧。

用漂亮的台式玻璃壶——一半玻璃一半陶瓷的那种,或者是白瓷的茶壶,都可以——是的,英式下午茶,用的就是陶瓷的茶壶,一壶可以冲五六杯。

用茶壶泡茶,不太讲究泡茶技术(至少不像白瓷盖碗那么需要“技术型”人才才能操作),是不善操作盖碗者的首选。

这样一来,就好办了。

出门的时候,带个纸杯,杯里泡点红茶,一路能喝到下车。

放假在家的时候,歪在阳台的躺椅上,一把小壶,一只跟壶的容量差不多的大咖啡杯,放一些红茶入壶,开水冲进去,随喝随倒,省掉了一只公道杯的存在。或者,整壶冲出来晾在公道杯中,想喝随时倒。

不必担心出汤慢,不必担心闷泡,不必担心手法。

出去一趟回来,红茶叶子还好好呆在壶里,沸水一冲,就能喝。

多么随心所欲。

喝红茶的第二个不讲究:想加配料随意加

喝白茶的时候,有人问,村姑陈,我可以在白茶里加点红枣吗?

呃,还是不建议加。

白茶原生态,原汁原味,加什么都觉得是对白茶的天然营养的强势破坏。

就像新鲜的海鲜,白灼就能出其味,偏要红烧油炸,反而损其美。

喝岩茶的时候,有人想加点干玫瑰花什么的,结果一加进去,哈,花香全被岩茶的花香给盖住了——岩茶自带的花香,盖住了玫瑰花的花香,神奇吧?

茶叶当中的花香分子,多于花蕾中的花香分子。

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之处。

到了喝红茶的时候,那些不愿意走寻常路,不愿意按部就班,不愿意与人共俗的人,可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了。

想加菊花的,可以。菊花红茶味道也还行。

想加玫瑰花的,可以,玫瑰红茶是小资们的标配,跟西芹百合一样,代表着优雅、高雅、清新脱俗。

想加红枣枸杞的,可以,红枣红茶枸杞都是红色的,寒凉属性上不冲突。(但滋补属性上会不会相克,还请翻阅一下《本草纲目》,再决定要不要喝。)

至于想加迷迭香、薄荷、薰衣草这些外来的香料的,也不是不可以。红茶是全发酵茶,包罗万象,兼容并蓄,中外植物,东西兼收。

甚至,想效仿十九世纪的欧洲人,用胡椒花椒盐加到红茶汤里去,单吃叶子不喝汤,也不是不可以。

总之,红茶,怎么折腾,它都随你。

尤其是小种红茶,它发酵程度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它就像一个人过中年的智者,宽容豁达,对各种其它植物的包容心,也更强大。

包括那个跟普洱茶深度勾搭的陈皮、小青柑,跟红茶,也可以配一脸。口感喝起来毫不违和。

当然,好红茶,还是建议喝纯茶,不加任何东西,喝它的原汁原味,这样,方不算是洇灭了上好红茶的花果香与桂圆汤。

喝红茶的第三个不讲究:茶点随意配

喝岩茶的时候,为了品味它独有的岩韵,独有的品种香(铁罗汉的当归香,水金龟的梅花香,水仙的兰花香,肉桂的桂皮香,黄玫瑰的玫瑰花香,黄观音的栀子花香......),是不建议茶点吃味道太浓郁、气味太重的食物的。

味道太浓,气味太重的食物,会影响我们的味觉和嗅觉的发挥,从而降低对香气和滋味的感知。

那岂不是辜负了一泡好岩茶?

万一还是一泡即将失传的名丛呢?万一今年喝到明年就喝不到了呢?这损失可太大了。

喝白茶也一样。

新白毫银针那野草般的毫香,老白银针那稻谷香般的毫香,春寿眉那变幻莫测、层次多变的花香,头采米针的玉米须清甜茶汤,都需要极敏感的味蕾,才能感知一二。

万一吃了一块巧克力做茶点,满嘴的巧克力味,满舌头的甜腻感,直接就把白茶当中的那些灵巧多变的香气和滋味,给盖住了,丝毫也闻不出来,也喝不出来。

所以,喝白茶、岩茶这些需要清醒的舌和口腔来感知其真味的茶叶,茶点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尤其是卖茶的掌柜,如果给客人准备的茶点,是味道极重的麻花,或者是极甜的黄油曲奇,那了不得了,这茶能不能卖得出去,就全凭运气了。

但红茶就不同了。

唯有极少数人懂得品尝红茶的花香、桂圆干香和醇和的汤水。

世人喝红茶,大多不重其香,不重其醇,只要有微微的茶味,有微微的香气,有微微的甜,就足够了。

普通人对红茶的要求,并不高。

故而,红茶可以搭配普通人喜欢的任何糕点。

曲奇,黄油越多越好。巧克力,加个榛子更妙。山楂糕,酸酸甜甜正开胃。淮山芡实糕,喝一杯红茶正好预防被噎住。炸薯条,红茶解油腻妙得很......

还有蛋糕,面包,麻花,沙琪玛,绿豆糕,碗豆黄,琥珀桃仁,榴莲饼,玫瑰花饼......

这些喝白茶岩茶时,轻易不敢碰的茶点,到了红茶这里,百无禁忌,全部可以上。

再加上“红茶消食减肥”的传言,红茶配甜点,简直成为了辛苦减肥者的福音。

喝红茶的第四个不讲究:终于有一款茶和紫砂壶愉快地和解了

对于喜欢紫砂壶,并对紫砂壶有执念的人来说,喝红茶,终于可以和紫砂壶愉快地和解了。

白茶的花香,丰富多彩,层次多变。

如果不用白瓷盖碗来泡它,它的香气,便极容易逃逸,散失,令人感觉不到那么丰富的香气,那么层次多变的绝妙感受。

十成的香气,顶多只能感受到五成。

这样喝白茶,顿失白茶之美。

白茶的汤感,淳和,醇厚,绵柔,稠滑,这些感受,如果不用白瓷盖碗来泡它,也是无法全然感知的,顶多只能体会到其中之一、二。

实在遗憾。

但喝红茶,则可以大胆使用紫砂壶。

红茶相比白茶,发酵程度重,是全发酵茶。它的香气,不比白茶有那么多层次,它的汤感,不比白茶有那么多韵致。

它的特点,在它的香与甜,在它的花果香与桂圆汤。

在于它有别于其它茶类的、更重一些的发酵程度。

这样的一款茶,紫砂壶那粗大的毛孔,那双气孔的结构,那无处不在的吸香吸味能力,对它的伤害,不过分毫。

尤其是好的红茶,内韵丰富,底蕴深厚,更不害怕紫砂毛孔的消耗。

就像一曲低沉的大提琴,可以兼容各种乐器的杂音,也挡得住各种消音器的攻击。

全发酵的红茶香气浓郁,汤水沉郁,因为发酵程度重,而悉数内敛起来,落入汤水中,并经得起茶具的磋磨和折腾。

当然,真心爱红茶的人,必不舍得自己的好茶被茶具磋磨掉一分半分。

但较之其它茶类而言,红茶已经是最适合与紫砂壶交手的茶了。

放马来吧紫砂壶,红茶不惧怕你的气孔。

喝红茶的第五个不讲究:可以点香可以茶道表演

通常,茶道表演,是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

既然是表演,那就是以看为主,以喝为辅。

没看从前大家到戏园子里看戏的时候,是吃着点心瓜子,看台上唱戏表演的么?

既是如此,那茶道表演的时候,泡出来的茶汤,就未必是这款茶最好喝的时候,至少不是它最好喝的那一冲。

有时候,只顾着动作的好看,只顾着表演的优美,是很难顾及到茶汤是否该出汤了,是不是坐杯了的。

这种情况下出来的茶汤,能喝吗?能喝。好喝吗?不怎么好喝。

毕竟在茶道表演时,茶汤只是个道具。

你不能要求道具还要再满足除道具之外的其它功能,这明显不符合实际。

但如果茶道表演的时候是用的红茶,就比其它茶类要好多了。

白茶工艺简单,内质丰富,怕闷。一闷就苦涩。

岩茶工艺复杂,且经过杀青,茶多酚咖啡碱大量留存在叶片中,也怕闷,一闷就苦涩。

绿茶工艺适中,但也杀青,多酚氧化酶被钝化,茶多酚大量被保留在叶片中,一闷就苦。

唯有不杀青且全发酵的红茶(少数红茶也杀青,别文再述),内质经过了重度发酵的锤炼,很多物质都转化成了新的物质,保留在叶片里的呈苦涩味的物质,大量减少。

以茶道表演那种闷泡的时间和方法,还不足以让红茶闷出又苦又涩的茶汤来。

当然,这也要建立在红茶品质好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款红茶品质不佳,工艺不到位,产区不够好,闷了,还是会苦涩的。

【后记】

喝到现在,才发现,红茶,居然是最普罗大众的一款茶。

它能上能下,能高贵能平凡,出得厅堂也入得厨房。

写本文的时候,是一边吃着曲奇,一边喝着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写的。

有花香,有果香,有桂圆汤的那一款。

从前名叫《醉颜红》的那一款。

黄油曲奇的香气,丝毫没有掩盖住它的桂圆汤。汤水里桂圆干的气息,依旧那么浓郁,清新,淡雅,甜美可人。

就像一个美人,穿布衣,是古朴之美。穿华裳,是典雅之美。

若把红茶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正在记录

未完待续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2019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系列文章

2019白茶春茶笔记的结尾:我的山居生活

第37篇:春茶季,我在太姥山做了一个梦

第36篇:茶得微风拂,春逢谷雨晴

第35篇:为什么现阶段的新白茶不能压饼?

第34篇:为什么采摘春寿眉的茶农特别少?

第33篇:贾府四艳,可堪匹配白牡丹的四个等级!

第32篇:从湘云到宝钗,戏说白牡丹和春寿眉的区别

第31篇:我卖了三十年铁观音,所以比你懂白茶!

第30篇:你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茶友

第29篇:你是不是买到名叫“白牡丹”的春寿眉

第28篇:春末的春寿眉迎来主场,汤水淳滑、花香清芬!

第27篇:山岚坐看风吹雨,云卷云舒漫太姥

第26篇:今日太姥山大雾,为何高山云雾出好茶?

第25篇:送走白牡丹,迎来春寿眉

第24篇:春茶季茶农的朋友圈

第23篇:为什么不建议在春茶季的时候上山寻茶

第22篇:挑捡白茶,春茶季必不可少的技术活!

第21篇:两年时光,终于等来清明白牡丹

第20篇:太姥银针诞生记,讲讲白毫银针的分选!

第19篇:萎凋槽出来的白茶,没有收藏价值?

第18篇: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毛茶,毫香与花香如何转化?

第17篇面对外省银针的大举入侵,福鼎茶农在想什么

第16篇:教你分辨外省银针和福鼎银针的区别!

第15篇:福鼎茶农的新变化:农残检测机!

第14篇:论小白茶的倒下!

第13篇:荒野白茶采摘正当时!

第12篇:以为买的是白毫银针,其实,它是牡丹王

第11篇:科普:从外观上分辨白毫银针和牡丹王

第10篇:哪来那么多抛荒和荒野白茶饼?

第9篇:路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广告牌

第8篇:现阶段就上市的春白茶,慎买!

第7篇:采茶的从来都是老妪,哪来的少女?

第6篇:春茶季,那些关于福鼎白茶的认识误区

第5篇:讲讲白茶的第二级抛荒白茶

第4篇:那个穿茶服在茶园摆拍的,是不是你?

第3篇:你造吗?白茶,也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2篇:头采米针缘何成为茶界网红?

第1篇:太姥山春白茶正式拉开序幕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