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气化学说

 风徽中医陈越 2021-05-14

气化学说源自《内经》的运气理论,它贯穿整个运气理论,说它是五运六气理论学说的基石不为过,因此也是我们步入五运六气理论之门的钥匙。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医权初编》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气化,即气的生成变化,也就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总的来说,表现为“阳化”和“阴化”两个方面,所谓的“阳化”即是指“阳化气”;所谓“阴化”即“阴成形”。人的生成,亦依赖于天地的气化,《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据《黄帝内经》所言,地设位,阴阳相推相荡,万物生化其中,天人一气而同构,是生命的客观实际。人生于天地的“气化”,人体之内自然也存在合于天地的“气化”,同时人体内的气化也无时无刻不受天地气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天人相应”。

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应天地气化而生成,因此天地的气化给了人两个系统,一个“阳化气”的系统,一个是“阴成形”的系统。“阳化气”的系统集中表现在无形,但可以通过形质的变化来表达,可认知但不可量化与精确,其随生命存在而有,随生命消失而无。“阴成形”的系统表现为有形而可见,可分析、可具体、可量化;王朝阳教授把“阳化气”的系统称之为“气化结构”,也就是咱们传统中医的藏象经络体系;把“阴成形”的系统称之为“解剖结构”,即现代医学通过解剖所得到的组织器官,有精确的位置、大小。在传统中医中,其实是将这两个系统一体化的,自从清末西医进入中国之后,中西医学理论的相互激荡摩擦,导致对脏腑的认知出现障碍,因此我们从“气化结构”和“解剖结构”两个角度去看,能够帮助现代人更加清晰的理解生命的个体。

在理解“气化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再去看五运六气理论中的气化的具体内容。《素问·六天元纪大论篇》曰:“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这一段我们归纳起来则为: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说的是天气的气化。《素问·六天元纪大论篇》又曰:“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这一段我们归纳起来则是: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已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这是地气的气化;天的气化于地的气化相互交融共同影响自然界万物的兴衰,人的健康自然也受其影响。

天地的气化如何影响人呢,《素问·六五运行大论篇》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我们把人看做一个手机,解剖结构就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各种部件,而气化结构则是手机正常运行的电、信号、网络等,手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需要借助天上卫星发射的电磁波。援物比类,在天地间的风、木的能量场,通过通过足厥阴肝经的接收,然后传递给肝脏这个部件,其余的火热、寒水、湿土、燥金等也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与人体达成一个交流,李阳波把这个系统称之为“宇宙神系”,说到底,就是传统中医所谓的“藏象系统”,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天人相应”体系了。

天地气化能够影响人体内的气化,主要是通过五行也就是五运的生克制化来完成。理解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我们必须站在“气化结构”的高度才能去才能理解。比如今年庚子年,为金运太过之年,少阴君火司天。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论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皆病……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这是说金运太过之年的发病特点,只有站在气化的角度,明确天地气化变化影响人体气化变化,从而知道天气的“岁金太过,燥气流行”也会导致人体内的“燥气流行”,然后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知道燥金之气太盛,首先出现所胜受病,燥金所胜的脏腑为肝木,因此说“肝木受邪”,肝木为燥金所乘,那么整个肝的“藏象”系统皆可能表现出对应的症状。比如厥阴肝经经气不畅引起的“两胁下,少腹痛”;肝开窍于目,肝木被燥金之气抑郁化火,火气上炎出现“目赤痛、眦疡”;肝木被郁,清阳不升,不能荣养九窍而“耳无所闻”;其次表现为本脏受病,燥金应于肺与大肠,肺失宣发肃降,气机不畅,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肺金不能下降而生肾水,则“尻阴股膝髀腨䯒足皆病”。这是天气气化对健康的影响。

地气的气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样有详细论述。且举一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溢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月真),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与岁金太过一样,也是通过五行生克制化来完成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君火的所胜受病,如张志聪所言:“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唾血血泄,热淫而迫血妄行也;按《经脉篇》'溺色变,肩背臂痛,烦心胸满,肺胀膨膨而喘咳’,皆肺经之病,盖火淫则金气受伤。”

外在的天地之气进入人体之后,是不是就完全是按照天地之气本来的面目去影响人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天地之气进入人体之后,根据个体的差异,经气的盛衰,参与到人体内的气化,具体的演变过程不得不提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的“标本中气”理论。“标本中气”的具体内容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简单说:少阳相火,少阳为标,相火之气为本,中气是厥阴风木;阳明燥金,阳明为标,燥金之气为本,中气是太阴湿土;太阳寒水,太阳是标,寒水之气是本,中气是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厥阴为标,风木之气为本,中气是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少阴为标,君火之气为本,中气是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太阴为标,湿土之气为本,中气是阳明燥金。刘渡舟总结说:“六经之气以风寒暑湿火燥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中气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为中气居中。所谓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经亦络于膀胱也。”

在正常的人体气化过程中,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的原则。即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从本气而化;少阴君火、太阳寒水既从本气而化,也从标气而化;阳明燥金和厥阴风木不从本气也不从标气,而是从中气而化。标本很容易理解,中气相对难以理解一些。我们可以说中气是维系标本之间阴阳表里关系,使阴阳互相配偶,以调节气化的盛衰,使生机不息,而起到枢机的作用的气。

太阳寒水,本寒标热,中见少阴;中见的少阴之气调节太阳寒水之气,令太阳寒水温化而为气时,则外出于太阳,达于体表,布漫周身,而起到固表御邪的标阳作用。少阴君火这一“中气”调节太过或者不及都会出现病症。不及时,则出现太阳腑气化不利的五苓散证;刘渡舟教授认为太阳病篇中出现很多少阴寒证,如第29条的四逆汤证,第61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82条的真武汤证等也属于少阴调节不及的病症。太过时则出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阳明燥金,本燥标阳,中见太阴之湿化。因为两阳合明,名曰阳明,则阳气充盛,亦可见矣。故必制之以阴,方使气和而无病,为此,应中见太阴而使平。又阳明恶燥而喜湿,燥得湿则相济为美;若湿太盛,或燥太盛,则不得其平而为病。再如少阳中见厥阴风木则是因为少阳为始生之阳,初出于地上,其气尚弱,必须藉中见之风阳而鼓动发扬,使少阳之生升而未艾;厥阴中见少阳是因为两阴交尽,阴气到此极尽,则阴极阳生,而从“中见少阳”之化,由阴变阳,以使阴阳相续,而不致绝灭。其余可仿前分析,不再具体论述。

气化学说的运用,除了临床病症的分析,也体现在治疗原则的确立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针对少阴君火司天提出:“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的治疗原则;《圣济总录·庚子岁图》针对岁金太过提出“岁宜以咸寒调其上,以酸温安其下,以辛温调其中”的治疗原则。陈无择在《三因司天方》中说:“凡六壬、六戊、六甲、六庚、六丙岁,乃木火土金水太过,五运先天;六丁、六癸、六己、六乙、六辛岁,乃木火土金水不及,为五运后天,民病所感,治之,各以五味所胜调和,以平为期。”以苓术汤为例:以茯苓、甘草甘平、白术甘温以温脾土,脾土实则肝邪不能伤,《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以半夏辛平,姜、草果之辛温培肺金以克肝木;以青皮之苦平、厚朴之苦温燥脾土之湿。青皮后世以为味酸,《本经》载橘柚“味辛温”,《证类本草》云“黄橘味辛,青橘味苦”,《宝庆本草折衷》谓“味苦平,无毒”。《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全方体现了陈无择应用《黄帝内经》的气化理论确立治则的制方思想。再如升明汤为例,陈氏曰:“宜咸寒平其上,辛温治其内,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方以紫檀香咸微辛以平其上火,泄之;酸枣仁之酸入厥阴风木以渍之;蛇床子味辛苦甘平、半夏、青皮、生姜之辛温苦平治其内以发之;甘草甘平、车前子甘寒以渗之。全方体现了宜咸辛,宜酸的治则。古人立法制方,以气味激发人体内的气化,太过者抑之,不及者益之,绝非如今时之人以药效论方,全不顾性味及升降浮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古方用药效无法解析全方的原因。

由此看出,气化学说不仅仅是学习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也是学习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石。但是,现在对气化学说和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还很不够,还没能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有的人还竟视为糟粕和玄学而加以否定,使初学之人受其影响而目之为荒诞之论。以至于刘渡舟教授感叹说:“临床医家只承认肝风上旋,脾湿不运,心火炎上之说,奉为圭臬,惟对伤寒之六经六气气化学说,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百谤丛生,以致仲景之学、《内经》奥旨不得发扬,则何其偏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