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说家风·致良知篇】孩子成绩好,比孩子还高兴;成绩差,比孩子还伤心,是父母的自私(第21篇·总第2390篇)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张建云国学家风课

关注

文/张建云

“致良知·说家风”开讲第21天。

陆澄家里出事了:儿子病危!

顿时心绪不宁、焦急万分,打点行囊,恨不得身插双翅,立马回家。

阳明先生小做安慰,话锋一转,说儿子病危理所应当着急,但着急管用吗?非但起不到丝毫作用,还可能因为慌张又引发其他祸端。

闻听老师此言,陆澄心里应略有平复。而阳明先生在关键时刻又为学生加持,说现在正是用功时刻,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的讲学又有什么用处?人就是要在这时候磨炼心性,一边处理事情,一边静气宁心。

原文:

澄在鸿胪(lú)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

鸿胪寺,不是寺院,而是中国古代办公的场所。鸿胪,是个官名,负责国家和地方的大典、祭祀、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制定和宣传。我分析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局。

寺,最初是为人服务的意思。篆体“寺”字为手持一个器物伺候人的样子,后来引申为官署(政府办公场所),如,职掌审核刑狱案件的办公场所——大理寺。再后来才指佛教的庙宇。

仓居,是简单居住,小住的意思。

不能堪,是不能忍受,无法支撑之意。

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体现在致良知上,所用工具除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最为有效的就是事儿上练。事儿上练的本意是越麻烦越要镇静,越棘手越不心慌,越不可思议,就越要去思议,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俗语讲,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但很多人都把麻烦、忧愁、艰难、复杂、困苦当成灾难,很少有人当成机会。为什么是机会呢?因为这是成长的最佳时机,是走入智慧的最好路径,是达到上乘功夫的必经法门。

所有的困难都一样,你怕它,它就欺负你,琢磨你,戏弄你,打败你。而站起身来,迎难而上,或给困难当头一击,或与困难巧妙周旋,最终将困难至于死地。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身边总有困难的人是因为第一次没有把困难解决好,后来这个困难就会经常光顾。很像一个占了便宜的盗贼,第一次来你家因为害怕没敢吱声,第二次来你家因为害怕没报警,后来这盗贼把偷你家东西、抢你家财务、欺负你家人当成了家常便饭。我们面对困难没有别的办法,就一种对待:解决它,消灭它。这就是困难的含义,也是阳明先生事儿上练的重要意义。

事儿上练,很像一个人练肌肉。假若可以做100个俯卧撑,那么做到105个的时候再坚持几分钟就是最长肌肉,最长力气的时候。

人体需要长肌肉,心灵同样需要长肌肉,也叫心灵弹力,简称心力。无论是自己,还是面对孩子,我们都不能忽视孩子的心力。心力又可以理解成心理承受力。一个人有了心理承受力,就不会焦虑,就不会抑郁,就不会离家出走,就不会受到老师批评而跳楼自杀。

阳明先生在学生家里出事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练习了心力,这就是在帮助陆澄解决问题了。当然,先生不是医生,不能为陆澄的孩子看病抓药、转危为安,但他帮助孩子的父亲调理了心力,增长了功力,其父亲就可以更忙而不乱、镇静自若地处理问题了。

帮助孩子解决心力,就是交给了孩子钓鱼技术,而不是等他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吃“鱼”。这就叫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先生继续说,父亲爱儿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个中和的分解线,过了就是私心。

原文: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优,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

此话怎讲?

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子女,假若孩子因为不慎摔了一跤,把头摔破了,流血了,作为父母除了赶紧为其拭伤除痛外,最应该做的是安抚孩子的心,告诉他吸取经验,下回注意。假若你后悔不跌,一个劲儿自责,心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是自私。还比如孩子考了100分,你比孩子还高兴,孩子考试不及格,你比孩子还伤心,甚至愤怒,这都是自私。因为超越了事情本身的情感,是喧宾夺主。

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是《大学》里的句子。意思是,解决问题的时候过于担心害怕,基本都会偏离方向,甚至适得其反。

日子里的失误大多是情感的失误。所以,谁能克制情感,不被情感所驾驭,就是赢家。学习、工作、事业、爱情、婚姻以及身体都会因此而健康、幸福和优雅。

有人问,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一点情感都没有不是花草树木吗?

《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怎么讲?

不去受情感影响,将喜怒哀乐存于心中不去发作,就是恰到好处的自然。人有不发作情感的时候,譬如睡觉,譬如喝得大醉,还譬如打坐入定。除此之外也要发作,爱一个人,怒一件事,为孩子取得成绩而高兴,因父母去世而伤心。这都对,但前提不要过度。这就是和。

人是要修中和之道的。

喜、怒、忧、思、悲、恐、惊,叫七情;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欲。人的功夫要建立在调节七情六欲,不要使其过分,也不要冷漠而不达。

先生曰: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

大抵,是一般、大概的意思。只要七情六欲过分了,就需要停止调和,回到中和之道。

先生专门拿父母过世做例子:譬如,父母双亲去世,作儿女的哪有不想一下子哭死心里才痛快呢?然而,《礼记》中说:“毁不灭性”。

“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是《礼记》的观点,也是中国人应该明白的缅怀之道。地下父母有知,没有一个会同意你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为父母报仇。

孔子的学生子夏晚年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并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不幸的是,儿子半路夭折。以至于子夏几哭瞎了双眼。

孔子的另一个高徒曾子前来吊唁。兄弟二人见面相拥痛哭。子夏说,天啊,我做错了什么,老天为何如此对我?

曾子稍作调整,给子夏列出了4条罪状:1、不仁;2、不孝;3、不忠;4、不义。

子夏愕然,止住哭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子之痛已经承受不住,又被师兄扣上如此帽子,简直要崩溃了。

曾子说,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而你却毫不推辞、欣然应允,这叫不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哭瞎了双眼,对得起地下的父母吗?这叫不孝;你的身体哭坏了,你便无法为国尽忠,这自然是不忠;你只顾了哭儿子,是否记得你还有妻子,还有学生,难道要至于他们而不顾吗?这就是不义。

子夏听罢,豁然开朗,如同拨云见日,深感自责。急忙拜谢师兄。

阳明先生不是要求我们抑制情感,而是修心养性与天理合一,不要过分,不可超越,不得强求情感。关键在于人认清自己,认清情感,认清天地自然,让心安静、有序、宽阔和有力。

今天的原文选自《传习录·卷上·陆澄录》: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优,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表,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

天津市青年家风研究院  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