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咽干头痛、咳嗽盗汗是肺火惹得祸,看中医如何去肺火!

 沧海一滴水8uba 2020-09-09

一、清骨散介绍

1.出处:《证治准绳》

作者明朝王肯堂,这人和许叔微一样,是少有的考科举、业岐黄两不耽误的大神。

许叔微是功成名就,五十多之后才考上的进士,说实话古代科举竞争很激烈,五十多考上也算美谈了,所以许叔微后来当的是翰林,修修书就行了,发挥余热。

王肯堂也是少年成名,但是“书香门第”,一家子进士,家里人觉得耽误科举就没继续发展了,三十多岁就考上了进士。

要知道,科举三年一次,明朝的进士每次平均录取276人,宋朝平均每次录取932人。

这录取比例,可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古人说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那可真不是开玩笑的,进士都考不上,怎么当宰相啊。

宋朝的许叔微在明朝的王肯堂面前,还是有点弱啊。毕竟王肯堂是壮年登科,所以是有实际从政经验的,而且以其家学渊源,更是见多识广,可以说天文历法、琴棋书画,真是大部分都精通,跟当时各界知名人士都能说得上话。

在干了一阵翰林修史书之后,因为上书“抗倭”被降职了,顺带一说,戚继光就是明朝的武进士。当时进士的含金量可是实打实的。

王肯堂后来干脆一想,不干了,辞职回家,顺带发挥余热,看看病。

50岁的时候写成了这本《证治准绳》,证就是病,治就是治疗,准绳就是规范,合起来就是给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引。

提供指引?这也太能吹牛了吧?别忘了,我之前说过,少年成名、壮年及第、书香门第,那见识真不是凡夫俗子能比的。

《证治准绳》分六部分,分别为《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

杂病就是内科病、疡医就是外科病、幼科是儿科病、女科自然是妇科病。

光外科方面,当时能跟外国有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研究人体解剖,这种开明的思想就是很不一般了。科学系统叙述了炭疽这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对麻风、梅毒有确切论述。还是我国首位记载男性乳腺癌的医家。

眼科记录了193种病,但是现代用肉眼能查见的疾病,罗列无遗漏。

在没有辅助器械的前提下,准确描述眼底出血。不仅记录肿瘤摘除、甲状腺切除,还对手术消毒、步骤、护理有十分详尽描述。

所以本书是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著称。

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怎么每次你介绍的人、书都听起来这么狠,感觉都烂大街了。

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录取200多人。而常用方不过三五百,出处不过一百多本书,那可是至少两千多年精华的积累。我每次介绍的都是大神中的大神,人杰中的人杰,能不郑重其事么。

搜索微信公众号:食物是最好的药

加关注




公众号推荐



食物是最好的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食物是最好的药!药补不如食补  为家人和自己做最天然的食疗养生!

2.适应证: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证

症见

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咽干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则生内热,因为阴阳本来是平衡的,阴不足导致阳相对多了,这叫“阴虚则阳亢”,严重的就是大家熟知的“阴虚火旺”。

通常为啥要强调阴虚“内热”,这是和感冒的“外热”相区别,又是和实热的“高热、全身发热”相区别。

因此大家看这个“骨蒸”“潮热”“低热日久”“颧赤”“盗汗”,就是在从不同角度强调阴虚内热。

内热是由内而发,故为骨蒸,就好像蒸桑拿。

虚热则有热势不高的特点即低热,同时这个日久不退又是反过来说明这是个虚热,因为高热三五天就脱水严重而死了。

虚热通常为局部发热,所以是颧红,也就是脸颊。通常我们还有一个词汇叫“五心烦热”,指的是手足心、心口窝,这是人体的阴面发热,所以是阴虚有热。

虚热通常可以缓解,也就是阵发的,对应这里的潮热,潮汐可不是一阵一阵的么。中医还有个词汇叫“烘热汗出”,突然出一身汗,更年期的时候就是这种表现,正是“一哄而散”。

一个疾病日久不愈,损伤脏腑的气血阴阳则称之为“虚劳”,比如肺结核叫“肺痨”、白血病叫“血劳”,他们也都是上面描述的这些热象。

总结一下:

热象:心烦、舌红、唇红、脉数。

津伤:口渴、咽干、少苔、脉细。

内热:骨蒸、潮热、日久。

阴虚:低热、颧赤、盗汗。

虚劳:形体消瘦。

治疗的方式很简单,滋阴、清热。

药物组成

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都是清虚热的,所以原书里写“专退骨蒸劳热”,故名“清骨散”。

银柴胡《本草正义》里说“热在骨髓,非银柴胡莫疗”,这就是君药,离不得。

秦艽是治疗虚热的要药,是关键药物。

青蒿辛香可以透热,这就是治疗骨蒸呀!

鳖甲咸寒可以沉降,就是使阳潜藏!你想想乌龟、甲鱼,那是什么生活状态?

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分别清肺、胃、肾之虚热,即上、中、下之虚火。

二、清骨散使用

这个方子是用于阴虚热盛的,重点在除热,热象不明显的不适合用。(阴虚直接用六味地黄丸就行了)

如果是阴虚明显(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可以加生地9g、熟地6g。

如果是血虚明显(心悸失眠、面舌唇白)可以加当归9g、白芍6g、生地6g。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合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

如果自己煎药,上述为1付药剂量,煎出500ml,每次服用250ml,夜间一定要服用一次,因为阴虚发热夜间明显,不然何来盗汗?

自己煎注意鳖甲是骨头(打碎),最好先煎15分钟,再放其他药物。煮沸后放入青蒿煎1分钟,或者倒出药汁泡青蒿,因为青蒿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自己泡茶可以用简化版:银柴胡5g、胡黄连5g、秦艽3g、地骨皮3g、知母3g,一日两次,每次两杯,温服。

最后强调,这是个除热方,不是个养阴方。重在退热除蒸,兼以滋养阴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