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一】

 Kuaile2018 2020-10-20
读《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一】
蜻蜓驿站
2019-02-05
阅读 163
关注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四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字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超现象界的有无)【第一章】。

本章对于道的体用有几个重要的叙说:

1.道是“混”的。“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科状态的。通并不是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

2.道是“独”的。道是个绝对体,它绝于对待;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待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

3..道是“先”的。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

4.道是“大”的。用“大”来勉强形容道(“强为之名日“大”)。这个“大指幅度或广度之无限延展。字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5.道是“无”的。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王弼说得好:“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事实上是无法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

6..道是“动”的。道是一个动体,“周行而不殆”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

7.道是循环运行的。它的运动终则有始,更新再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8.道是自然运行的。自,我也,然,样子,自然,本我的样子。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体自然而行。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也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第二十五章)

本章意思是: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反者道之动”。在这里“反”字可以作相反讲,又可以作返回讲(“反”与“返”通)。在老子哲学中,蕴涵了两个观念:相反对立与循环往复。即,一是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二是他认为道体是恒动的,事物总是再始更新地运动发展着的。

2.“弱者道之用”。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自身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无”即意指

道,和第一章同义。“无”“有”乃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这里是说明天下万物生成的根源(第十四章)

这是进一步描述道体的。但用了一种特殊的描述方法,即将经验世界的许多概念用来描述道,而且将经验世界的种种界限加以突破,然而又一一否定它的适当性,以此反显道的深微诡秘之存在。(第十四章)

本章和第十四章一样,都是描述形上之道的。形上之道恍惚无形,但在深远暗昧之中,确是“有物”“有象”“有精”。“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这都说明了道的真实存在性。

1.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是

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

2.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

3.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道本是幽隐而未形的,它的显现,就是“德”。(第二十一章)

本章继续用简洁的文字描写形而上的实存之道:

1.用“谷”来象征道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的绵延不绝。

2.“玄牝之门”、“天地根”,是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形容道的功能,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

本章是说:

1.道体是虚的,但作用是不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2.道体是虚的,但是万物根源(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击败神造之说。(第四章)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疑五十六章错简混入)。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也是道生万物的活动历程。

1.“混而为一”的道对于杂多的现象来说,它是独立无偶,绝缘于对立的,老子用“一”来形容道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浑沦不分的道,实已赋阴阳两气,《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2.“二”就是指所禀赋的阴阳两气,而这阴阳两气便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质。道再向下落渐趋于分化,则阴阳两气的活动亦渐趋于繁。

3.“三”应是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状态,每

新的和谐体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第四十二章)。

本章所说的“有”“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第一章上所说的

“有”“无”是就超现象界、本体界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符号型式虽然相同,而意义内容却不一。“有”无”是老子专设的名词,用来指称形而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个活动过程。这里所说的“有”就是指实物,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老子的目的,不仅于引导人的注意力不再拘着于现实中所见的具体形象,更在于

说明事物在对待关系中相互补充、相互发挥。

1.“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2.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1.“天地不仁”是说明天地顺其自然,不偏所爱。

2.天地之间是虚空状态,但作用却是不穷竭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含有无穷的创造因子,这个“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一动便生生不息(虚不是消极观念,而是积极)。

3.“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无为,生化不竭;妄为,导致失败。(第五章)

道是隐奥难见的,道德是深邃、内敛、冲虚、含藏的。不同的人,闻道有不同的表现。“勤而行之”,乃为上士。(第四十一章)

更新于 2019-02-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