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 版)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20-11-10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

AIDS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2013 Edition

Prevention and Cure AIDS Branch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1.范围

本《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规定了艾滋病的中医诊断、辨证、治疗。本《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适用于成人艾滋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均不适应于本部分。然而,鼓励依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进行研究并适时采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公开发布的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2011。《艾滋病诊疗指南》世界卫生组织(WHOThe world o-rigination 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  2008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①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

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艾滋病是指由 HIV 感染引起的以人体 CD4+T 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②艾滋病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艾滋病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③HIV 感染者(HIV infected person HIV感染者即是感染 HIV 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④ 艾滋病患者(AIDS patient :艾滋病患者即是感染 HIV 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类似描述,艾滋病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虚劳”“伏气温病”“阴阳易”等范畴。

4.诊断

4.1 诊断要点

4.1.1 流行病学史 曾有过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 HIV 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史、抗 HIV 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

4.1.2 临床症状 从最初感染 HIV 到终末期,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是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 版) 中的诊断标准。艾滋病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急性期:症见发热神疲,咽喉肿痛,或乳蛾肿大,多发瘰疬,自汗盗汗,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头身疼痛,皮现斑疹,鹅口疮或口糜,舌红、苔白而燥或呈黑褐垢苔,脉细滑数。大多数症状轻微,持续 1  3 周后缓解。

无症状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疾病呈缓慢持续进展,随着邪盛正虚,表现为易于感冒、发热、倦怠等非特征性症状且迁延难愈,舌象、脉象多有变化,如舌红苔薄腻,或舌淡暗苔白厚,脉细滑弱。时间较长,多持续 6  15 年不等。

艾滋病期:常症见头晕目眩,头痛隐隐,心悸失眠,遇劳加重,自汗,虚羸少气,咳喘咯痰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痰涎,肢体麻木肿硬,痰核乳癖,神志恍惚,口唇干焦,四肢不温,淡漠呆滞,不思饮食,便秘或溏泻。舌质红或暗淡,常见瘀斑,舌体瘦无神,苔焦黄或腐腻或少苔或剥落,多有裂纹舌,脉细弱或滑或弦涩或脉微欲绝。

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咳嗽患者,症见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咳声嘶哑,或咽痒,咳声低怯,常反复发作,病程长。

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感染患者,以泄泻和恶心、呕吐为多见。泄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艾滋病恶心、呕吐多属内伤,呕吐物不多,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

艾滋病合并皮肤病变主要包括蛇串疮、湿疮、皮肤瘙痒、瘰疬、口腔黏膜病变。蛇串疮症见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湿疮皮损症见呈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瘰疬症见累累如串珠状,好发于颈部的一侧或两侧,亦可延及缺盆、腋部口腔黏膜病变症见在上腭、舌背、咽峡、附着龈,或两口角上的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烂。

4.1.3 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检测:HIV 抗体筛查试验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 HIV 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果阴性,报告 HIV 抗体阴性。

HIV 抗体确证试验:确证试验结果阳性,报告 HIV 抗体阳性试验结果阴性,报告 HIV 抗体阴性试验结果不确定,报告 HIV 感染不确定,并应建议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

病原学检测: HIV 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报告 HIV 感染,阴性不能排除 HIV 感染。②HIV 核酸检测,试验结果阳性提示 HIV 感染,阴性不能排除 HIV 感染。③CD4细胞检测,CD4细胞是 HIV/AIDS 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成人及 5 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绝对计数检测,CD4细胞≥500 mm3,提示无免疫抑制; 350  499 mm3,提示轻度免疫抑制; 200  349 mm3,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00 mm3,提示重度免疫抑制。

4.1.4 分期诊断 采用 2011 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和 2013 版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诊疗指南》中的分期诊断标准结合诊断。

4.2 鉴别诊断

4.2.1 虚劳病 艾滋病中、晚期体质量下降 10% 以上,呈进行性消瘦,全身无力,盗汗,纳差,腹泻,长期低热,表现出一派元气虚弱、脏腑亏损、精血不足、久虚不复的病理过程,有虚劳病之病势缠绵、诸虚不足的特征。但本病继发感染,邪入下焦肝肾,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虚劳之以虚为主不同。从病因看,与虚劳病的“内伤”“先天不足”或“后天内耗”的病理机制截然不同,本病起因于外,由艾滋病病毒内侵,引发“后天内耗”。从病情进展及凶险程度看,本病后期虚损程度、各种严重并发症及病情之险恶程度,也非虚劳之常见。经实验室检测即可鉴别诊断。

4.2.2 瘟疫 艾滋病病因具有“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特点,与传统所说的瘟疫有相似之处,但本病在传播途径、疫毒性质、病情演变等方面又有本质区别。传统意义上的“疫毒”,其袭人多自皮毛或口鼻而入,其性质不外风寒暑湿燥火,或秽浊之气,或数邪相兼,故或卫气营血,或三焦膜原,或六经传变而艾滋病病毒伤人必自血络而入,其性质较为复杂,其病理演变兼具温病和内伤,不可一概论之。经实验室检测即可鉴别诊断。

5 辨证

5.1 急性期疫毒(侵袭) 证:发热微恶风寒,或有畏寒,咽红肿痛,口微渴,头痛身痛,乏力,或见皮疹,瘰疬结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5.2 无症状期

5.2.1 常证 气虚证:症见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自汗,舌质稍淡或正常,脉象或虚或正常。

5.2.2 变证 ①气阴两虚证: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动则加剧,或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身体消瘦或见干咳少痰,或见腰膝痠软。舌体瘦薄,舌质淡,苔少,脉虚细数无力。②湿热壅滞证:症见头昏沉如裹,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黏不渴,纳呆,便溏不爽,妇女可见带下黏稠味臭。舌质红,苔厚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濡数或滑数。③痰瘀互结证:症见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④气虚血瘀证:症见神疲倦怠,气短乏力,疼痛如刺,痛处不移,面色黯黑,肌肤甲错。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脉涩。

5.3 艾滋病期

5.3.1 常证 ①气血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头痛隐隐,心悸失眠,遇劳加重,自汗,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②痰湿瘀滞证:症见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体麻木肿硬,半身不遂,痰核乳癖,喉中有异物感。舌质淡紫或有斑点,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涩等。③阴竭阳脱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持续不退,神志恍惚,无汗或有汗热不解,口唇干焦,虚羸少气,四肢不温,淡漠呆滞,不思饮食,便秘或溏泻。舌质红或暗淡,常见瘀斑,舌体瘦无神,苔焦黄或腐腻或少苔或剥落,多有裂纹舌,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5.3.2 变证(常见机会性感染)

5.3.2.1 咳嗽(肺部感染) ①风寒袭肺证:症见咳嗽声重,咽痒,咳痰稀薄色,常伴鼻流清涕,头痛,或恶寒微热,无汗等表证,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浮紧。②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色黄,常伴流黄涕,发热头痛,身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③痰湿蕴肺证: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或伴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滑。④痰热壅肺证:症见咳嗽或喘,气粗,痰多黄稠或白黏,咯吐不爽,或咯血痰,或有身热,气粗,胸胁胀满,口干,烦躁不安,大便闭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3.2.2 泄泻(消化道感染) ①湿热蕴结证: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下痢臭秽,肛门灼热,身热口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②脾胃虚弱证: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纳差,脘腹痞胀,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③脾肾阳虚证:症见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5.3.2.3 蛇串疮(带状疱疹) ①肝经郁热证:症见皮肤簇集性水疱,色鲜红,红斑水疱明显,疱壁紧张,排列成带状,多发生于肝、胆经脉循行部位,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秘溲赤,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②脾虚湿蕴证:症见皮肤簇集性水疱,水疱数量较多,色淡红,疱壁松弛,排列成带状,口中黏腻不渴,脘闷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沉缓或濡或滑缓。③气滞血瘀证:症见疱疹基底瘀红,皮疹消退后,疼痛仍不止,或伴精神疲倦,夜卧不宁,烦燥不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5.3.2.4 口疮(口腔溃疡) ①脾胃湿热证:症见口腔黏膜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点状、片状白色或黄色腐物,拭去后呈红色创面或渗血,随后复生,多发生在上腭、舌背、咽峡、附着龈,或两口角湿烂结痂,皴裂粗糙,伴见腹胀便溏,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稍黄,苔白黄厚腻,脉滑数。②心火上炎证:症见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溃面,溃烂周围红肿突起,中央凹陷,灼热疼痛,或见牙龈红肿疼痛,龈缘呈火红色线样改变,龈根附有灰黄色腐物,口气臭,易出血,或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③脾胃虚寒证:症见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烂,溃面大而深,疮色淡白,疼痛不明显,经久不愈,或口腭、舌背、颊黏膜呈现红色斑片,萎薄而干,口干少唾,或舌缘出现白色、灰白色斑块,甚可蔓延至舌腹,呈垂直皱褶、毛茸状,不能被擦去,伴头晕耳鸣,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

5.3.2.5 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①风热犯卫证:症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或微恶风寒,或鼻塞流黄涕,或口渴,或微咳,或有汗而热不解,大便干或正常,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而燥,脉浮数。②风寒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或身痛无汗,不渴,咽喉不红,或鼻塞流清涕,舌正红或稍淡,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稍数。③邪犯少阳证:症见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脘痞满,干呕,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④湿热内蕴证: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恶寒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质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濡缓或濡数。⑤气虚发热证:症见长期发热,时轻时重,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汗出,或无汗,舌淡或正常,苔薄白,脉虚数或洪大无力。⑥气血两虚证:症见发热恶寒,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时有自汗,易于感冒,或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或月经过多,舌质淡或淡暗,脉虚弱或细弱。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早期治疗原则:对于本病,应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虽症状不明显,但对怀疑病例应结合现代免疫学和病毒学检测予以确诊。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尽可能控制疾病发展。分期治疗原则:急性期应尽快解表透邪外出无症状期应扶正祛邪,一方面培补元气,另一方面祛湿解毒,扶助正气以抗邪,延缓发病艾滋病期应补益为主,兼顾祛邪。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故该期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同时对症治疗,理气、活血、化痰、降浊等法亦至为重要,不可忽视。其总的原则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艾滋病的中医治则以早发现、早治疗为主。急性期透邪外出,无症状期扶正祛邪,艾滋病期以补益脾肾为主,三者均不离解毒通络。

6.2 中医分证论治

6.2.1 急性期 疫毒(侵袭) 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方:清瘟败毒散加减。常用药:石膏、生地黄、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连翘、玄参、甘草、牡丹皮、竹叶。

6.2.2 无症状期

6.2.2.1 常证 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主方:四君子汤。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6.2.2.2 变证 ①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扶正固本。主方: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加减。常用药:西洋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山药、女贞子、旱莲草。阴虚有火而口干、心烦不安者,加生地黄、黄连、合欢皮。②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通利化浊。主方:三仁汤(《温病条辨》) 或藿朴夏苓汤(《医原》) 加减。常用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淡竹叶、半夏、厚朴、藿香、茯苓、猪苓、泽泻、淡豆豉。③痰瘀互结证:治法:化痰祛瘀。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 。常用药:半夏、陈皮、桃仁、红花、川芎、芍药、当归、地黄。④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常用药: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生地黄。

6.2.3 艾滋病期

6.2.3.1 常证 ①气血两虚证:治法:气血双补。主方:八珍汤(《正体类要》) 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升麻、菊花、蔓荆子、甘草。②痰湿瘀滞证:治法:燥湿化痰,调畅气血。主方:二陈平胃散合血府逐瘀汤。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川芎、桃仁、红花、赤芍。③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固脱,温阳救逆,清热生津。主方:独参汤(《景岳全书》) 合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合附子汤(《伤寒论》) 加减。常用药:人参、石膏、天冬、淡竹叶、半夏、知母、附子(炮) 、人参、茯苓、白术、白芍、山茱萸、甘草(炙) 

6.2.3.2 变证——常见机会性感染

6.2.3.2.1 咳嗽(肺部感染) ①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主方: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止嗽散(《医学心悟》) 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甘草、桔梗、紫苑、荆芥、防风、前胡、百部、白前、陈皮等。②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 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杏仁、薄荷、桔梗、连翘、芦根、甘草、黄芩、牛蒡子等。③痰湿蕴肺证: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主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紫菀、款冬花等。④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主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合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石膏、芦根、薏苡仁、桃仁、冬瓜仁、炙甘草等。

6.2.3.2.2 泄泻(消化道感染) ①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合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加减。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薏苡仁、白芍、白术、陈皮、防风、甘草(炙) 等。②脾胃虚弱证:治法:补脾健胃,化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白扁豆(炒) 、薏苡仁(炒) 、砂仁、肉豆蔻、莲子、甘草(炙) 、大枣等。加减:若兼见久泻脱肛,腹胀下坠,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中气下陷证,可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益气升清,健脾止泻。③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主方:四神丸(《证治准绳》) 加减。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以上两种虚证可选用艾灸治疗。常取神阙、关元、足三里,每穴 15  20 min,每天 1  2 次。维持治疗 1  2 个月。

6.2.3.2.3 蛇串疮(带状疱疹) 肝经湿热证:治法:清泻肝热,利湿解毒。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大青叶、板蓝根、紫草、马齿苋、延胡索、赤芍、白芍、滑石。若患者体虚,可加茯苓、山药等。②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主方:胃苓汤(《丹溪心法》) 加减。常用药:苍术、白术、茯苓、厚朴、陈皮、桂枝、泽泻、猪苓、生姜、大枣、甘草等。③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加减。常用药:柴胡、当归、桃仁、红花、天花粉、穿山甲、栀子、忍冬藤、甘草等。

6.2.3.2.4 口疮(口腔溃疡) ①脾胃湿热证: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主方:甘草泻心汤。常用药:甘草、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大枣等。②心火上炎证:治法:清泄心火。主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常用药:大黄、黄芩、黄连、五倍子、薄荷等。③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方:理中汤加味。常用药:党参、白术、干姜、肉桂、茯苓、黄连、炙甘草等。

6.2.3.2.5 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①风热犯卫证:治法:辛凉解表。方药: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僵蚕、蝉蜕、桔梗、前胡、炒牛蒡子、荆芥、金银花、玄参、浙贝母、芦苇根、柴胡、黄芩、甘草。②风寒束表证:治法:辛温解表。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壳、茯苓、党参、甘草等。③邪犯少阳证: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等。④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化湿。主方:三仁汤加减。常用药:薏苡仁、杏仁、白豆蔻仁、滑石、半夏、通草、厚朴等。⑤气虚发热证:治法:补中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等。⑥气血两虚证:治法:气血双补。主方:十全大补汤或归脾汤。常用药:党参、白术、炙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肉桂、茯苓、炙甘草等。

主要撰写人:谢世平 郭会军  

撰写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卫淑华 毛宇湘 王玉光 王丹妮  

  马建萍 兰金初   关明智

李秀惠 李根林 李华伟 李青雅 刘爱华

刘建忠 刘培民   刘学伟 许前磊

何丽云     张国梁 张明利

罗士德 周立华   杨小平 杨晓娜

郭选贤 胡研萍   侯江红 徐立然

符林春 梁润英 蒋自强 谢忠礼 潘万旗

顾问:王融冰   李发枝

通信作者:徐立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