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反贪审讯秘笈(一)】

 新屏轩 2020-12-02

犯罪嫌疑人一开始对检察机关已经初査的事实避而不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的增大,加上他并不知晓检察机关已经掌握了哪些渉嫌犯罪事实,出于某种考虑(如为了求得宽大处理,或者出于试探的目的等等),于是他供述了一个事前侦查员并未了解的犯罪事实,这时,侦查员就有多种处置方式了:

A.侦査员马上喜形于色,对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大加赞赏

B.侦查员怀疑犯罪嫌疑人避重就轻,在犯罪嫌疑人还没有把话说完的情况下,就对犯罪嫌疑人说,你不要避重就轻,你的问题很严重,我们迟早会调查清楚的······c.侦查员不动声色,对犯罪嫌疑人开始交代问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让他接着说。

我们说,上述三种处置方式,第三种是较为妥当的,而前两种处置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种情形,是很多侦査员在实战中都容易犯的错误,因为犯罪嫌疑人较长时间不开口,而一旦开口,并且涉及实质性问题,侦查人员难免会很兴奋。但实际上,犯罪嫌疑人此时开口,很有可能并不是要真正交代自己的问题,他很可能是在试探侦查人员是否真的掌握了他的问题,他的交代极有可能是自己编造的谎言。而此时侦查员对其态度加以肯定,就等于告诉对方并未掌握其犯罪事实。






掌握这些情况,是为了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全面、理性的分析。比如,可以借此分析和研究嫌疑人的个性特点,找准其心理上最关注什么、最惧怕什么、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性格上最脆弱的地方在哪,最难忍受的是什么,最承受不了的是什么等。对以上情况要详细地列出单子,认真进行分析找出每个嫌疑人的弱点和软肋所在,为寻求案件的突破口奠定资讯基础。

二是熟悉犯罪嫌疑人的家庭关系,……一方面,可以借此发现家庭成员中的知情人,有些案件可以考虑利用这些知情人或者直接从这些知情人中打开破案缺口。另一方面,可以确切知道其与家庭成员中谁感情最深,为采取攻心为上谋略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是熟悉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比如同谁关系密切,同谁有矛盾等。掌握这些情况,就可以在将来的侦查讯问中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和矛盾,找准侦查讯问的方向,还可适时采取离间等谋略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要选择熟悉案情的人参加讯问。如果不熟悉案情,问问题抓不住重点,乱抛证据,反而使犯罪嫌疑人误认为侦査机关没有掌握其罪证,强化了其顽抗心理,使讯问陷入僵局。

讯问不同类型犯罪嫌疑人时,要充分考虑侦査讯问人员的办案经验和兴趣取向。

要根据犯罪嫌疑对象的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等情况,合
理安排和配备讯问人员,确定讯问人员出场的次序。对年老的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宜由年长的富有经验的讯问人员进行,
心理接触较为容易,易创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此外,讯问出场的先后顺序也应有讲究,当讯问中形成久攻不下的局面时,一般采取由讯问人员到局长到检察长的逐步升级方式,对嫌疑人形成高压强取态势。

在整个讯问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讯问人员固定,不随意更换。






讯问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案件的简要情况。
B.接触犯罪嫌疑人的时机、地点,到案的方式等的选择。
c.通过讯问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即要查明的主要问题。
D.犯罪嫌疑人思想动态、个性特点及对策分析。
E.讯问的步骤、方法和策略。如在讯问中拟提的问题及顺序提问的方式、方法犯罪嫌疑人可能提出的狡辩及对策,讯问中是否使用证据材料以及怎样使用等。
F.突破口的选择。如在多笔或多个犯罪事实中选择哪一笔或哪一个犯罪事实为突破口,等等。






要体现和突出讯问人员的优势地位。讯问人员坐的要高于犯罪嫌疑人,以便观察其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犯罪嫌疑人所坐的凳子一般应放在讯问室的中间,不要紧靠墙壁,最好固定在地上,不能搬动,以防止其作为武器行凶。

根据犯罪嫌疑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讯问方略。一般来说,文化层次高的人,较易产生畏罪、悲观自责的心理,讯问时应以说理为主;文化水平低的人,较易产生侥幸、对立的心理,讯问时应以施压为主。对担任重要职务的人,要以恩为主,以威为辅。反之,对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人,要以威之主,以恩为辅。对待性格较为强硬的,要以柔为主,刚柔并交,对性格较为软弱的,应以高压为主。一鼓作气,一举突破。






一些犯罪嫌疑人之所以抗拒交代,从心理上分析,是因为他(她)存在着某种精神依托。例如,有的自以为有靠山、后台硬,肯定会为他说话相救。有的自以为犯罪手段狡猾隐蔽,不可能被抓住证据。有的迷信攻守同盟,认为同案犯或知情者不会出卖他。有的认为知情者已经潜逃,其犯罪事实已无人能证明。如果侦查人员能使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其赖以抗拒交代的精神依托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已经发生变化,或者根本不起作用,就能动摇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讯问的信心和意志,摧垮其心理基础,使之彻厎崩溃。






一是逃避。即赖罪顽抗。二是恐慌。多呈现出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吞吞吐吐。也有的犯罪嫌疑人东扯西拉,盲目而随意地对待讯问,或对罪行一概否认。三是戒备。对侦查人虽的一切讯问都抱有戒心,不立即回答,常以试探、搪塞、推诿等手法抵赖罪行。

同时,在畏罪心理的背后通常也隐含了求生、求轻的心理,这种求生、求轻的心理,又能成为犯罪嫌疑人由畏刑心理向交代心理转化的一种催化剂,当犯罪嫌疑人感觉到侦查机关已经掌握了证据,其不交代也无济于事时,这种求生、求轻心理就会促使其交代犯罪。

一方面,要正告他(她)面对现实,出了问题躲避和抗拒不是办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既然如此,那就要尽可能争取最轻的惩罚

对于罪行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为其减轻压力,使其认识到自己坦白交代就有比自己想象的好的多的出路;对罪行严重而畏罪的适当加压,让其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如不争取从宽处理的话就会收到非常严厉的处罚,让其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交代罪行才是唯一出路。

例如,在讯问受贿犯罪嫌疑人李某时,针对其既想抵抗又怕
对己不利的矛盾心理,我们一方面有目的地向其透露与行贿人的通话记录等信息,暗示其犯罪事实已被掌握,抵赖、狡辩已无济于事,促使其心理冲突加剧。另一方面,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教育为主,晓以利害,指出主动交代和对抗侦查的不同
后果,适时运用从轻处理或其他对其有利的法律规定,适当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运用正反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说服和政策兑现教育,让其在供与不供的利弊之间选择。






首先弄清其手中的救命稻草是什么,然后设法将其拿掉。例如,对自持作案手段高明、认为检察机关不可能掌握其犯罪证据的,应重点向其灌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观念,并可巧妙运用已掌握的证据和事实,利用供述矛盾对其进行心理限制,间接地使用证据使其产生错觉,动摇其侥幸心理。

对自持订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而心存侥幸的,应设法使用谋略型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离间,以消除其幻想,使其认罪服法,等等。

有侥幸心理的犯罪嫌疑人意志力差、疑心重,对证据非常敏感和惧怕。侦査讯问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特点,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针对侥幸心理的弱点,加强心理攻势。明确地告诉犯罪嫌疑人,案件事实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纸是包不住火的,向犯罪嫌疑人阐明侦直机关查清案件事实的决心和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力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二是可以利用制造错觉的方法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猜疑心理,使
其认为侦查机灵已经掌握其犯罪的证据。在侦查讯问过程中,侦查人员时刻都在关注犯罪嫌疑人的一举一动,与此同时犯罪嫌疑人也无刻不在观察讯问人员。侦查人员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必要时有意。表演一些节目,无意或漫不经心地透露出有关信息,让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如让其认为侦查讯问人员已找到关键证人、物证、书证,同案犯有人如实交代,自己不供已无益。

三是以直接出示证据瓦解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对因有思想顾虑而戒备的,可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甚至可找准时机主动迎合其某种心理需要,以消除其思想顾虑。对经做工作仍存在戒备的,可适当拓展讯问的主题、时间和空间,从一些与案情关系不大、相对轻松的话题入手,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露出马脚,供出关键性问题,获得成功。







一是缓释法。就是先不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让其缓慢释放对立情绪。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掌握证据不确实、不充分的案件。

二是压制法。就是对犯罪嫌疑人的情结进行压制,令其对立情结无法表现出来。适用于那些我们掌握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

三是心理接触法。对讯问中的犯罪嫌疑人应通过讯问语言建立良好的心理接触,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尊重,使其愿意同讯问人员对话。使其认识到检察机关依法办案的职责所在,谁触犯国家法律必然要受到制裁,这里不存在办案人员与谁过不去或与谁争执的问题。然后,从其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让其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对抗心理定式上去,并设法始终保持与嫌疑人交流顺畅。

对犯罪嫌疑人受贿不是主动索要的行为表示出善意的理解,给其提供一个道德上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对其家庭变故所遭受的生活不幸表示同情,对其曾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对其较好的个人修养给予赞扬。






对具有义气心理的犯罪嫌疑人,一是通过入情入理的分析,指
出其行为的无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己、对人十分不利的结果,打消其以报恩行为图回报的幻想和期望。二是可以采用离间计,指出犯罪嫌疑人出于报恩之心而顽固抗拒保护他人,而他人却并不领情反而对其报复怨怋,使之产生感情上的裂痕,感到再坚持下去不值得。三是指明其积极配合可以考虑其从属地位、出于无奈等因素,得到从轻、丛宽处理的结果。






如果犯罪嫌疑人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就可以采取激将法来刺激他,促使他交代罪行。如果犯罪嫌疑人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讯问人就不能急于求成,要采取攻心战术。对外向型的犯罪嫌疑人,则让其充分表演,然后抓住矛盾和疑点发动攻势,迫其就范。对内向型的犯罪嫌疑人,要找出其沉默原因,在适当的时机,触及他的痛点,并入情入理地分析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原因,使他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把自己内心的话讲出来。






一要打掉幻想,使犯罪嫌疑人认识到侦查人员证据在握,抗拒
交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招致从重处罚。

二要亲情召唤,即把讯问与动员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成员或最信得过的朋友做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动员其坦白交代紧密结合起来。必要时,可以动员其父母、妻子和儿女通过写信、录音录像形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规劝,使其交代犯罪事实。






对这类犯罪案件的侦查,可从二奶、情妇身上寻找突破口。对于那些感情比够专一,家庭观念较强,家庭和睦的犯罪嫌疑人,可考虑其因家用或为子女而贪污受贿的可能,还要考虑其配偶、子女可能知情或参与作案的情形,从他们身上打开突破口。






通常采取在上班时间以外的时段进行,这样会给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非常规的时间本身,要么说明了情况的紧迫性,要么说明问题已经暴露,会给犯罪嫌疑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实践证明,利用到案时间大做文章,顺势切入讯问主题,能有效地搅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出其不意打破其原有的防备体系,对突破案件具有积极意义。






(姚某望视,语塞)
问:你已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这时传你到这里来,一定事出有因。并且这个事一定与你大有关联吧!

侦查员利用特定的到案时间,寥寥数语,已将姚某的思路很快调整到了我们的讯问主题上。紧接着,侦查人员围绕涉嫌犯罪的实质问题与姚某展开数小时的舌战,姚某深感检察机关肯定掌握了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才果断地深更半夜传他来。为争取从宽,他交代了受贿的犯罪事实。






问:这个地方你以前来过吗?
答:没有。

问:这个地方与你的业务工作有联系吗?
答:没有。

问:那为什么我们侦查员要把你传到这里来?
答:(犹豫片刻)我不知道。
问:你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不愿意承认,也不敢面对今天这个现实。

(沉默)
问: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你早就知道司法机关在调查你的问题,那么你应该知道检察机关的反贪部门迟早是要找你的。你说不知道,是自欺欺人。

这开场一番话使犯罪嫌疑人对于侦查员的审讯意图不得不去思量,他已没有多大回旋余地了,只好面对法律做出抉择。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李某选择了如实交代。






答:我哪知道是什么事?我是一名领导干部,你们凭什么随随便便把我传来?
问:能把你这位领导干部传来,本身就说明我们一定做了慎重的研究。对涉嫌贪污、受贿立案侦查,是法律赋子我们的职责。你涉嫌经济犯罪问题,我们只要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就可依法传你来。不管你是局长还是部长,只要涉嫌犯罪,就必须到案接受调查!对此请你理解。

答:既然你们已经掌握了我的情况,那还要我说个什么。
问:你说的是问题一方面。但你并不知道,作为专门的反腐,败侦查机关,有义务和责任给已经涉嫌犯罪的人一个争取从轻、从宽处理的机会。所以,我们以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向你宣传法律,晓以利弊,指明出路。请你权衡做出选择!这样,我们尽到了职责。你不珍惜、错上加错,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低头不语)






到此,侦查员已经把蔡某用逻辑推理的问答形式,逼问到了问题的尽头。其思绪从最初的紧张,渐渐被拉回到对问题的思考
上。见时机成熟,侦查人员加大压力,厉声问道:你在这些业务中的所作所为又是怎样?






在查办某保险公司经理戴某伙同他人通过伪造交通事故骗保贪污一案时,讯问人员一开始不问案情,而是与戴某闲扯杜会关系,“搞保险跟哪些单位熟?银行的王某某认不认识?交管局的李某某熟不熟?戴某对答如流。侦查人员冷不丁问道,某某汽车公司的张经理你认不认识?张某编造虚假交通事故,系共同犯罪嫌疑人。戴某闻听张经理几个字不禁一怔,但还是故作镇静问道:是哪个张经理?

还有哪个张经理,不就是张某,你侄儿进这个公司开车还是他介绍的。

你们怎么认识的?

侦查人员意识到戴某开始试探、猜测了,于是抓住机会,制造利益冲突:实话告诉你,你的这些朋友我们一个也不认识,都是张某讲的。你戴经理我们也不认识,还是经过他介绍我们才认识你的。

虽然侦查人员还不完全知道他们在哪些保险业务、以什么方式
造假贪污,但戴某已经开始对事先订立的攻守同盟动摇。与此
同时,侦查人员根据博弈论的原理同步讯问张某,也取得了相
近的效果。侦查人员通过比照二人的供述、辩解,发现疑点和矛盾之处,再行深入,终于查清了犯罪事实。






在对涉嫌挪用、受贿犯罪的原市规划局副局长桑某某进行首次讯问时,我们特意安排了一位老侦查员讯问。在宣传法律政策和介绍完身份后,侦查员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你涉嫌经济犯罪,我们对你依法讯问。采取这样一种问答式的谈话方式,你不介意吧?

答:那介意个什么呢?


问:谢谢你的理解。我们了解到,你也曾有辉煌的人生经历,有过不少成就,而今却涉嫌经济犯罪。对此情此景,不知你有何想法?。

犯人顺着侦查员的思路,谈自己的人生履历,渐渐流露出悔意,侦查员因势利导,指出其腐化堕落的主客观因素,表示惋惜,愿意帮助他、挽救他。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桑某某流下忏悔的泪水,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