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阿德勒心理学来看:竞争意识是不幸的根源

 跑步学院 2020-12-17

最近一直不断地在思考“如何用身体的移动理论来推导出心灵的自由根源?”这个问题,理清思路的最佳方式就是书写,本文试着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姿势跑法与康德的自由主义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次接触阿徳勒的哲学是因为《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书里的每一个概念都环环相扣,书中提出的论点看似都不合乎世间常理,但在严谨的论述下却都能从反面证得论点,自成体系,就像老子用“正言若反”的语言来讲述道理一样。

首先,阿德勒极力反对佛洛伊德对于心理创伤的看法。他认为心理创伤会导致疾病与行为失常的观点是“因果决定论”,这会让人陷入困境,进而失去改变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决定论把人当作Input→Output的机器,而非把人当成具有绝对价值的最终目的,所以阿德勒否认决定论的存在,进而提出“目的论”。他认为人在心理上其实已经选定目的(目标),精神疾病与不当的行为只是人为了达成既定目的的手段,过去的创伤也被拿来当作达到目标的工具。

比如小时候常因跑步很慢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评为不及格,心里对跑步有阴影,所以长大后会不自觉一直逃避需要跑步的运动。但以阿德勒的观点,“逃避跑步”不是小时候阴影的结果,而是目的。因为已经先设定了“不想跑步”的目的,才把过去关于跑步的记忆与讨厌跑步的情绪拿出来使用。

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吊诡的地方。人在心里先决定好目的后,接着会选择性地汲取过往的记忆与经验作为达成目的的材料,同时把情绪当作行动的燃料。要赋予记忆什么意义,以及把情绪发泄在何处都取决于心中已经决定好的目的。

因此,阿德勒认为人具有决定目的的自由。他认为佛洛伊德的论点使人陷入宿命的决定论,人等于是被过去的经验与当下的情绪牵着鼻子走。阿德勒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而且阿德勒更进一步指出: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心里已经作好“不改变”的决定,会决定不改变是因为缺乏勇气,因为安于现状比较轻松,比较不用面对风险。

反之,如果有勇气改变目的,一切都会跟着改变。但获得自由的前提是这个目的不能只是为了顺从人的“倾向性”(即康德说的“他律”),例如食、色、逸乐等欲求即是动物天生的倾向,顺从倾向就像球从坡道向下滚一样,这不是自由,而是堕落。自由是一种控制或对抗自然倾向的能力,那么该怎么办才能获得自由的能力呢?

拿身体来比喻:为了使身体可以自由移动,我们必须利用支撑点来对抗身体的坠落,进而转移体重,移动的行为才能发生。


为了长久健康地保持平衡与移动,我们需要正确的支撑姿势。假如我们身处十楼,十楼的地板支撑着我们的身体,站立时的支撑点是脚掌,倒立时的支撑点是手掌。长期歪斜的支撑-体态-将使人失去健康,就像长期驼背的人,不只脊椎会出问题,肌肉、筋膜、甚至循环系统都会生病。

人体失去支撑,将从高楼堕落导至受伤或死亡;人心的堕落,也正是失去稳定的支撑之故,精神问题也出自失去支撑或是姿势歪斜掉了。人体向下堕落的倾向来自地心引力;而人心的堕落来自100%顺从动物求生与延续生命的天性。

所以人心也必须要有支撑,不能完全顺从天性,才能脱离他律,获得自由。康德认为人心的支撑点即是“理性”。唯有将人心立足在理性之上,心灵才能自由移动。

但自由不保证健康与幸福,那人心的支撑姿势(心态)是否也有标准存在呢?阿德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长期歪斜的支撑(心态)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健康,也会导致不幸。他的结论是:

人与人之间必须像伙伴一样互相支持,若只是顺从本能、情欲与经验式的目标行动,或以歪斜的心态倚靠着他人都不会带来幸福,唯有把心态调整成“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才有办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伙伴”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里面最关键的概念之一,它内含两层重要的特征:

一、伙伴没有上下的阶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都是横向的,没有上下之别。如同《海贼王》里的船长鲁夫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船上没有手下……只有伙伴”。

二、因为人人都是伙伴,所以不会有竞争意识。


阿德勒认为“竞争意识”是无法感受幸福的最大原因,而竞争意识是从上下的阶层关系而来,如果每个人的关系都是横向的伙伴关系,就不会产生竞争意识。人际的关系轴上一旦变成上下的关系,就会形成“竞争意识”,有了竞争意识之后就无法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脱身,也就无法逃离不幸。

“因为竞争的最后一定会有赢家和输家,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别人就会变成竞争对手,甚至被视为敌人。竞争的可怕就在这里,心里会一直必怕别人嘲笑自己是『鲁蛇』,一有机会就会攻击、陷害我,别人变成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就算你不是输家,一直获得胜利,但只要存在竞争意识,内心就无法获得片刻安宁。因为不想成为输家,,而且为了不成为输家,就必须不断赢下去,也没办法完全相信别人。社会上有许多人虽然获得成功,但同时却无法感受到实质的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草木皆兵的地方。”(岸见一朗:《被讨厌的勇气》,页99~100)

总觉得自己的身边有很多“讨厌鬼”的人,他/她的竞争意识通常十分强烈,这种意识时常会设定“讨厌某人”的目的。书中有段精彩的陈述:

“你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而讨厌他。你是先有了「讨厌A这个人」的目的,才找出可以满足这个目的的缺点。……这是因为当事者在某个阶段「想要终止这段关系」,为了寻找可以结束关系的理由,于是有了那样的感受。对方其实一点也没变,只是自己的「目的」改变了。你明白吗?只要有那个心,人要找出对方的缺点或瑕疵都是轻而易举的,要多少就有多少。人可以说是非常任性自私的生物,就算对方像个正人君子,都可以轻易找出讨厌他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世界随时都可以变得险象环生,其他人都可能马上变成『敌人』。”(岸见一朗:《被讨厌的勇气》,页123~124)

健康的身体来自于正确的体态(姿势);同理,精神的健康状态(幸福感)来自于正确的心态: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我有能力帮助伙伴

“一旦脱离了竞争模式,就没有胜过别人的必要,也就可以从「可能会输」的不安中解脱,打从心底祝福他人,甚至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积极的贡献。当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总是让你想伸出援手的那个人,对你而言,就是『伙伴』。……只要能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岸见一朗:《被讨厌的勇气》,页102)

我们再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失去支撑的自由落体,只能100%顺从地心引力(重力),所以没有自由。就算有了支撑,只要没有意志就无法自由移动,像无机物与植物;唯有动物具有意志,能“对抗或利用”重力来移身体,所以动物比植物多了身体的自由度。为了对抗或利用重力,身体需要支撑才能移动,支撑是自由移动的关键元素。最后,为了健康的移动身体,关键在于正确的支撑姿势(体态)。

但意志只能让身体自由,无法保证心灵的自由。因此,所有的动物都有移动身体的自由,但康德认为只有人类才能有独立自主的心灵,因为只有人类具有理性。只有立足(支撑在)理性上,我们才能“不受他律所摆布(这必然始终归因于理性)”,解放心灵。

如果我只是经验动物,就不具自由的能力。意志每有发挥,势必受制于某种利益或欲望。所有的选择都是他律,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意志无法成为初始因,只是某种前因之果,只是某一冲动或喜好的手段。(迈可.桑德尔:《正义:一场思辨之旅》,页143)

人类比其他动物多了“自由的”意志,因为只有人可以运用纯粹理性“对抗或利用”天生的欲望、本能与情感来追求心中自订的目标;对抗与利用本能达成预订目标的过程即是精神上的自由。

立基于自身的理性即能获得“自由”,但自由不保证幸福;唯有消除竞争意识,在心态上与他人成为伙伴,在精神上互相支持且采取确切的支持行动之后,“幸福”便会随之而来。

==

PS 后续又买了阿徳勒亲着的书,对阿德勒哲学体系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

→《阿徳勒心理学讲义》(The Science of Living)

→《自卑情结:你的困境,由你的认知和生活风格决定》(Social Interest: A Challenge to Mankind)

→《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ould Mean to Yo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