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𠭰簋铭文,0,鸿古余音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2018年早些时候,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特展,叫《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我觉得这个特展非常好。平时上海(各地)博物馆是按照文物的类别来展出的,比如有青铜馆、陶瓷馆、书画馆、印章馆等等,而这次特展是从不同展馆里抽取一些文物,组成几个不同的单元,“围绕文字、统治、生活、信仰和葬仪五大主题,聚焦于史前到两汉的古典阶段,探求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因。”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先生说:“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些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了解她最初是怎么起源的,是怎么发展的,又是如何流传到今天的,对于我们自身文明的了解就会更深一些。

2018年5月18日,博物馆日,杨志刚馆长在世博展馆上海博物馆展位前接待国家文物局某副局长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样的特展和展出的文物,比如这些展品的器形、纹饰、制造工艺、流传的过程,等等,都可以。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物的内涵,可以通过文字,因为文字是一个文化、一个文明最直接的载体。

并不是所有的文物上都有文字,那是极其稀少,非常宝贵。正好这次特展在“文字”那个版块中选取的几件青铜器上面有铭文,而且是大篇幅的铭文,有很多字。我们知道一件文物上的铭文越多,就越珍贵,因为它传递的远古信息就越多。

其中有一件师𠭰簋,簋是一种古代的食器。商代的礼器,主要是爵和觚组合的酒器。说明商人很喜欢喝酒。一直到商代末年,周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部落,居然一举推翻了商的统治,周人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他们总结商人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商人喝了太多的酒。所以周代很少铸造酒器,取而代之的是食器,最主要的礼器组合是鼎和簋,鼎放肉,簋放五谷杂粮。

鼎簋组合

这件师𠭰簋本身是一件非常美观的青铜器,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师𠭰簋的器腹和器盖分别有一篇铭文,文字基本都差不多,其器盖上的铭文,字迹非常清晰,而且写得非常规范,除了一二个字以外,绝大部分的字都可以辨认,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时期的金文,以及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演化,学习这篇铭文很合适。

这个特展叫鸿古余音,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早已远去,可能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来,但是古人创造的这些器物,特别是创造的这些文字,流传到今天,就好像古人穿越了几千年,对今天的你娓娓叙说,当初他们是怎么创造这些文字,怎么去创造这些器物,怎么去表达他们的思想,就仿佛他们远古的余音依然回荡在今天,和我们交流,和我们沟通。

罗振玉先生在其《殷墟书契考释》一书的扉页,有其亲笔题字:“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说的应该是同样的意思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