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科学——腹泻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1-16
1.泄泻的病因不包括
A 外邪侵袭
B 内伤饮食
C 情志不调
D 火毒侵袭

2.泄泻主要病位不包括
A 胃
B 大小肠
C 脾
D 肾

3.泄泻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A 上吐下泻并作
B 便下赤白脓血
C 大便粪质稀溏
D 里急后重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泄泻的病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导失司。

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泄泻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


细目七 泄泻
 
要点一 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般统称泄泻。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二)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肠道清浊不分,传导失司。脾虚湿盛是病机特点。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一般来说,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病属实证。久泻多偏于虚证,由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乘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而湿邪与脾虚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湿盛可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湿。虚实之间又可相互转化夹杂。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诊断依据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四)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泄泻与霍乱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而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要点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泄泻首辨暴泻与久泻,次辨虚实寒热,再辨兼夹症。
 
暴泻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泄泻次数频多,或兼见表证,多以湿盛邪实为主,且尤在夏季多发,若暑湿热毒而暴泄无度则为重症。久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泄泻呈间歇性发作,多以脾虚为主。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腹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虚证。外感泄泻,多夹表证,当进一步辨其属于寒湿、湿热与暑湿。寒湿泄泻,泻多鹜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湿热泄泻,泻多酱黄色,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暑湿泄泻,多发于夏暑炎热之时,尚伴胸脘痞闷,舌苔厚腻;食滞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诱发,伴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脾虚泄泻,以大便时溏时烂,伴神疲肢倦;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发于五更,大便稀溏,完谷不化,伴形寒肢冷。
 
(二)治疗原则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当重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泄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寒、热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泄泻为病,湿盛脾虚为其关键,尚可应用祛风药物,诸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之属,一则有助于化湿,所谓“风胜则燥”,二则风药可升举下陷之潜阳。此外,《医宗必读》中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级、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借鉴。
 
(三)证治分类
 
1.寒湿内盛证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腕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霍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减: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2.湿热伤中证
 
证候: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草、苦参。
 
加减:若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若见大便欠爽,腹中痞满作痛甚者,可加木香、大腹皮、枳壳等以宽肠理气;若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者,加霍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或合平胃散;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食滞肠胃证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谷芽、麦芽。
 
加减: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可加黄连清热燥湿止泻;兼脾虚可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4.肝气乘脾证
 
证候: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而作,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加减: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可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若兼神疲乏力,纳呆,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等益气健脾开胃;久泻反复发作可加乌梅、焦山楂、甘草酸甘敛肝,收涩止泻。
 
5.脾胃虚弱证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获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健脾,升阳止泻;若兼有湿盛者,可用升阳除湿汤加减。若胃热而肠寒交错者,可仿诸泻心汤意,寒热并调。
 
6.肾阳虚衰证
 
证候: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加减: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为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益气升阳:若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若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候,可改服乌梅丸;若久泻伤阴,阴阳两伤者,症见泄泻或溏或濡,时干时稀,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咽燥不欲饮,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红,手足心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少或黄腻或白厚,脉细数或带滑,当以调补脾肾之阴为主,兼顾补气健脾助运,方用张景岳胃关煎加减。
 

编辑:六月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