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展飞:《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想当然,治不好病》

 莱西一中 2021-01-21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来由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这是哲学上的基本道理,一般受过教育的人都懂。

      作为老师,其实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就不管什么前因后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学生,往往出力不讨好。

      所以在正式写这篇文章前,我更希望老师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而不是光去想“怎么办”,毕竟,望闻问切后,才能对症下药,未经诊断就直接用药,想治好病的可能性太低了。

      那么,面对问题学生,正确的诊断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尽可能稳住事态,不与学生当众冲突。

      一般来讲,问题学生往往都是不受老师待见的,所以一旦出了问题,老师们往往就会比较急躁,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一旦老师急躁了,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

     多年前,有一次上课,我正在讲着课的时候,突然听见“砰”的一声,转头一看,是一名女生把一本书扔到了地上。我看了她一眼,那个女生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失态,默默把书捡了起来。我没理她,继续上课,学生们看我没反应,也就继续听下去。

     下课后,我找那名女生谈话,问为什么会摔书,才知道她是刚跟同学闹了矛盾,一时情绪失控。

      如果当时我直接给她定个“藐视课堂”“不敬老师”的罪名,直接一声“你给我出去!”估计这个事后面处理起来就要麻烦多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个原则,尽可能不与学生当众冲突,因为一旦当众,往往都下不来台,如果老师无法“制服”学生,不仅有失身份,降低自己的威信,也会引发其他的不良影响。

      尤其是上课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学生捣乱,影响一个班级学生的正常学习。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找学生请班主任或领导过来处理。简言之就是,冷处理,不纠缠,迅速脱离战斗,同时也让自己冷静下来。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就会更有把握一些。只有一些应变能力比较强的、威信比较高的例如有多年经验的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等,比较适合快速投入“战斗”,迅速取得胜利。

      这一点,年轻教师,一方面因为经验不足,一方面由于年轻气盛,往往压不住火气,尤其要注意。

二、不轻易下结论

       毛主席告诉我们,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做调查之前,就贸然处理问题,这是要不得的。

      问题学生一旦出了问题,很多老师上去第一句就是“你这么做是错的”,然后开始长篇大论的“教育”。

      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学生在做这件事之前,他不知道是错的么?尤其是高中学生,念了多少年书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说他不清楚,那肯定是假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要明知故犯呢?

      恐怕这才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他是没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只针对“认识”去下火,我觉得未免有隔靴搔痒之嫌。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正如中医上所讲的那样,“治标不治本”,病根未除,自然就会经常“旧疾复发”。

      所以说,我们不能把精力用在说教上,而应该多去研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如果我们能找准病灶,那么以后对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或许就会胸有成竹了。

三、要考虑多种可能

     学生的问题,有些是比较明显可以判断出是非的,也有一些是鸡毛蒜皮的,不容易判断的,更有一些可能是属于心理问题的。

      学生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多种可能,再对照学生的论述进行判断,才能得出初步结论。

      有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如此,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例如有的学生偏科,我们可能下意识的就认为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学科,对这个学科没有兴趣。于是我们就把学生叫过来,大谈“兴趣”的重要性,应该如何建立学科“兴趣”。其实有时并非学生对这个学科没兴趣,而是因为某些原因对这个学科的任课老师没“兴趣”,或者干脆就是因为与学科老师闹了矛盾,故意放弃。

      如果我们只是想当然的就去开药,那肯定是要开错药的。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以前的老学生找我,跟我谈其父母的问题。我可以非常确定,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严重问题。

       这个结论在我教她的时候,就已经得出来了。

      所以这也让我想起,我们一些老师习惯于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推到家长身上。确实,很多学生出问题的根源,是在家庭,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与家庭有关。如果我们把一切问题都推到学生和家长身上,是肯定错误的。不客气地说,有些问题,是我们老师造成的,责任并不在学生。

      现实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明知是老师的问题,却很难让老师做出改变。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有时我们很容易判断出是任课老师处事不当引发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只能去维护老师的权威而让学生受委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作为“润滑剂”的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

      学生出问题并不可怕,学生永远不出问题显然也不现实,换言之,如果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又何必到学校来接受教育。重要的是,在问题发生后,我们要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地理清事实,不偏不向,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学生,不先入为主,横向纵向地全面了解情况,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而教育也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