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瘲(chì zòng,筋脉痉挛);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1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在表述逻辑上,温病还是在太阳病这个范畴,如果这个人发热,同时感到口渴,并且不感到冷。这个不恶寒是温病的关键,不仅不恶寒,还感觉里热。 6.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这个人总是在流汗,摸他的身体,滚烫的。这里是若发汗已,这是承接上文的。当时温病的时候,我们当做中风来治疗了,这个时候就发汗了。而温病不恶寒,里热,所以口渴,这一发汗,汗发出来了,但是里热是越来越盛,这个时候就身灼热了,滚烫烫的,好吧,因医者治疗不当,就把普通的温病推向了风温。这个风温就是类似于太阳中风,都流汗,都是发热汗出。中风恶寒,而风温不恶寒,反而身灼热。里热往外蒸腾,所以汗出。这必然流失津液啊。 我们看到这里,就有有一个思考在里面,要辨别中风、伤寒和普通温病以及风温的差别。 另外需要留意的一点就是:本来是温病的,医生用发汗治疗,这个治疗到底是辨证失误呢?还是其他的原因?仲景没讲。误治了之后,病情严重,转化为风温。另外这里的温病其它的症状也没有说,是否出汗?这是一个关键。如果出汗,可能就用桂枝汤。如果不出汗,可能就使用麻黄汤。 6.3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里热大,身体就像充气的气球,所以脉浮。从里面蒸腾津血,所以汗不断地流,这就是自汗出。身重,就是体内有水湿。多睡眠,热往上走,熏蒸大脑,所以迷迷糊糊的,昏昏欲睡,总想睡觉。温病就有个特点,就是神志昏,精神倦怠。鼻息必鼾,出气呼哧呼哧的,热往上顶,也是通过呼吸系统,辅助排热,这就像夏天狗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排热。热往上顶,加上体内津血缺少,舌头不灵活,所以语言难出。 6.4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如果进一步在风温的基础上, 又被庸医瞎搞,他直接给你通过泻下的方式治病,津液进一步流失,没有小便可以尿了,更严重的就是影响到人的精神,以及眼睛缺血,眼睛都直了。这个时候,膀胱也缺少津液濡养,就失去它活力,直接小便失禁。这说明人体的正气虚弱到极点。这个时候,已经影响到肾功能了,它的收摄功能弱了,问题就严重了。用泻下之法,那是有里实,肠胃堵住了,那可以泻下没错,但温病并不是里实啊,所以这是误诊。把风温误诊为阳明病了。 6.5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瘲; 好,到了风温这个程度,怎么会有医生再用火法(艾灸,捂汗,砭石,天灸等)呢?这样一来,身体发黄,更严重的情况,大脑严重缺津液,火热热的,人可能一阵阵地发惊恐,抽搐。 6.6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诊,把风温的病人泻下搞得半死,再次误诊,直接就要人命。 对于温病,伤寒论在这里并没有给出治疗的方子。后面呢,在阳明病篇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221和222条,讲了方子,白虎加人参汤方)。后世吴鞠通有《温病条辨》发展了这一块的空白,形成了温病学说。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切点就是,温病属于太阳病这个范畴吗?胡希恕老师明确言不能把它放在太阳病里面。太阳病是表病,而温病是里热,非表病,且不能用汗法,太阳病总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恶寒是关键,所以不把温病放在太阳病里。条文里,说温病的时候确是在太阳病这个语境下,所以这一点其实是不用纠结的,温病可以算是太阳病里的一个特例。一个容易误导人的特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