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手脚心老是出汗,原来病机是这样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2-21

编者按:手、足汗出一症,常作为临床上常见兼症出现,也可作为患者苦恼之主症见之,在此整理了陈潮祖、梅国强、刘巍关于手足汗出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并附有对应的治法方剂、典型医案以供读者参考

手足汗出一症,轻者掌心湿润,较身体其他部分容易出汗。重者手足汗出较重,不但明显多于正常人手足汗出的量,而且远多于自身躯体汗出的量,病情稍重和偏重时则可持续手足汗出不止。

陈老言:“脾主四肢,手足心汗多与脾胃有关。故《张氏医通》云:“脾胃湿蒸,旁达四肢,则手足多汗”。纵观古今医家对手足汗出病因病机论述,也多认为与脾胃关系密切。

手足汗出可分虚实两大类再细分常见病因病机类型。

实证类】

1.阳明热盛、燥屎内结

【证候特点】潮热、身热汗出而手足甚多口干渴欲冷饮腹或胀满或持续痛,或便秘。脉沉而有力,舌苔或黄厚或焦黑。

【病因病机】

《伤寒论》云:“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中有论:“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赤水玄珠·手足汗》论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此为阳明热盛,有形实热之邪壅结于内,迫手足津液外泄而为手足汗出《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亦云:“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通腑之意同张仲景。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医学心悟》论述:“胃主四肢,为津液之主,今热聚于胃致令出汗,乃津液之旁流也。”

【治法】通腑泄热。

【参考方药】大承气汤、大柴胡汤

2.脾胃湿热证

【证候特点】手足掌常觉热而汗出,汗液黏,夏日常加重,肢体困重,倦怠易热,胸闷腹胀满,小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恣食肥腻,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内蕴脾胃,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谓:“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张氏医通·手足汗》亦载:“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治疗上,张璐认为:“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故脾胃湿蒸有湿热、阳虚生湿、气血亏虚生湿的差别。

【治法】清热祛湿。

【参考方药】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三仁汤、蒿芩清胆汤化裁治疗。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

3、瘀血阻滞

【证候特点】女性多见,或久病之后多见。情绪焦急时则手足汗出加重,夜晚加重,手足心热,咽燥口干,入睡困难,或子至寅上常醒,甚者醒后心烦汗出而以手掌汗较显著,舌质黯,舌下络脉或有曲张,脉涩或细弦数

【病因病机】王清任《医林改错》论述:“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对于中老年人久病或女性患者,尤其是局部出汗者,应考虑病久入络,瘀血阻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载气,则阳气浮越,腠理不固,则汗泄失常,此外汗血同源异出,汗为血所化,血分有瘀热迫使血脉所运津液从体表阴面外泄汗出不已也会导致血虚而滞,加重络道不通,气血运行失和。

【治法】化瘀活血。

【参考方药】血府逐瘀汤及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可加鸡血藤、益母草、泽兰等加强活血通络利水作用。

【虚证类】

1.营卫不和证

【证候特点】患者手足心热而汗出、怕风、脉浮大缓而无力,舌淡红苔薄白,患者常见肤白少华、过敏体质者。

【病因病机】手部为手三阴和手三阳经交接的部位,而足部为足三阴和足三阳经交接的部位,因此手或兼足汗出往往与阴阳经脉不能调和有关。《杂病源流犀浊·诸汗源流》曰:“有手足汗,用凉药补药俱不效者,此阴阳不和,经络不调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人养护失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卫气耗伤,卫气不能温养肌肤,固护腠理,则营阴外泄而汗自出,卫气浮散于外而觉手足心热

【治法】调和阴阳,和解营卫。

【参考方药】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吴雄志言“手心热而汗出者,同时并见手背冷者,多太少合病,桂枝加附子汤。

2.阳明中寒证

【证候特点】手足湿冷、越冷越湿、遇外寒外湿或饮冷则此症更明显,四肢不温,畏寒喜暖,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口淡不渴,大便溏或初硬后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兼弦等。

【病因病机】《伤寒论》论述:“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说明中焦阳明阴寒内盛,阳气郁于胃肠之内而失布于手足,同时手足阳气不足而其津液失固外泄,出现手足然汗出一症。《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也说明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可致冷汗外溢手足。

【治法】温里散寒祛湿。

【参考方药】理中汤加乌梅,水饮停聚阻滞三焦者可用五苓散合四逆散、苓桂术甘汤。

3、心肾阴虚

【证候特点】汗出不多,伴有手足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因病机】《医碥·汗》论述:“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医宗必读》认为:“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医述·汗》认为:“盖阴虚则火动,乘于阴位,阴精被火煎熬,故汗自出也。是有犹干竹以火燃之而有油耳。”可见,心肾阴虚,虚阳迫津外泄,达于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治法】滋阴养血,补益心肾。
【参考方药】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加减。

典型验案

1、清热祛湿治疗长期手汗案

患者某,女,20岁,2014年4月1日初诊。

主诉:手足汗出6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汗出,现汗出成滴,手黏不冷,夏冬天均可见,夏天更为严重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地黏稠;食欲不振,纳差;白天精神不好,大便黏,小便调。舌红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汗证(手足心汘);辨证为脾胃湿热

治宜清热祛湿,宣畅三焦;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处方:藿香10g,厚朴15g,法半夏10g,茯苓30g,黄芩10g,泽泻10g,浮小麦30g,麻黄根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杏仁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赤芍10g,牡丹皮10g。7剂,日1剂,分2次服。

复诊2次守上方加减,21剂后,手汗症基本消除

按:本案患者手心汗出,夏天更为严重,汗出手粘,食欲不振,纳差,多因脾胃湿热,迫津外泄;脾湿阻遏清阳,则精神欠佳;脾湿偏渗肠道则大便黏;脾胃湿热胶着,气血生化不足,故月经经常推迟,量少色暗,质黏;舌红苔白腻,脉滑皆为脾胃湿热之象。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故以藿朴夏苓汤化裁治疗。

(作者:张智华)

2、苓桂术甘汤治疗顽固手汗案

张某某,男,19岁,学生。患手出冷汗症1年余。于1986年3月7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手汗频出如露珠,手帕擦后数秒钟即现。手脚发凉,汗出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苔淡白,脉象沉迟。平素伴有头昏心悸,食欲不振。前医曾用玉屏风散加止汗敛汗之品及西药B族维生素之类药品屡治不效

处方:茯苓15g,桂枝8g,白术15g,甘草10g。6剂水煎服。

3月13日二诊:上方服后,手汗渐止,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再以原方加党参、黄芪各15g,又进7剂而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气血虚弱,不能远达四末,而致手脚发凉,冷汗频出。笔者根据《注解伤寒论》“阳不足者补之以甘,里气逆者散之以辛”的道理。用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气,用桂枝、甘草行阳散气。以达到阳气通而汗自止的目的。后又加党参、黄芪是以补气益阳,从而使阳气去之有路,生之有源。

(作者:胡继友)

3、陈老疏肝利水治疗顽固手汗案

刘某,男,22岁,2004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最近两年则有加重之势,手心汗出如水洗,异常难受。最近1年在当地四处求治,中医处方便有数十张,包括“通腑泄热”、“清热泻火”、“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等几类方药,但未获效。目前双手汗出多,但觉双手发热,放入冷水中则觉舒服,触之手温较低,双手指尖冰冷大小便自调舌淡,苔白,脉弦细

五苓散合四逆散处方如下:枝15g 白术20g 泽泻30g 茯苓20g 猪苓20g 柴胡10g 白芍15g 枳壳10g 炙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嘱患者若手汗减少则可继续服用数剂。

5月24日二诊:共服药10剂手心汗出明显减少双手发热感觉消失,舌脉如前。在上方中加川芎10g、当归10g、细辛6g,7剂,水煎服。2周后患者特来告谢,诸症告愈。

【按语】患者双手汗出如洗,且双手发热,故容易被医者认为是阳热所致,因此开出“通腑泄热”、“清热泻火”类处方;从小至今一直手汗较多,病程较久,则容易认为是津液滑脱或者表卫不固,因此开出“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类方药。患者手汗虽多,但却双手指尖冰冷,辨证绝非阳热所致;汗出病程虽然较长,但是仅见双手局部汗出,并非全身汗出,且无虚劳之象,因此也非津液滑脱一类病证,而属肝系疏泄失常,三焦水道受阻,不能下行归肾机制。

手汗较多,手指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乃是其辨证要点。实属阳气不展,膀胱气化不力,津气不能正常布散津聚成水,出现手汗;阳气不展,加之水湿停聚,导致气机不畅,一方面不能正常温煦,故手指尖冷,另一方面,气郁则热,因此感觉双手发热。因此应当以舒展气机,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为治疗方法。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利水渗湿,使水液得以布散,四逆散疏理肝脾,舒展气机气津得行,则“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水津可以正常的布散于皮毛腠理,通灌五脏之经络,手汗得止。

二诊手心汗出明显减少,说明津液布散归于正道,双手发热感觉消失是气机舒展的表现,加川芎、当归、细辛活血养血通脉。

编辑:袁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