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31(04),454-457 DOI:10.13735/j.cjdv.1001-7089.201501191
CD30与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顾安康 战忠利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科
摘 要:
CD30又称Ki-1抗原, 为一种分子量为120k Da的跨膜细胞因子受体, 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可以参与细胞活化和分化、信号转导及免疫激活等, 其表达显示了细胞的活化状态。可表达CD30的原发于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有淋巴瘤样丘疹病、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少见的病例还有皮肤霍奇金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大细胞转化。本文针对上述疾病做一综述, 以利于对这类皮肤病变更好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收稿日期:2015-01-31 The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with CD30 PositiveGU An-kang ZHAN Zhong-liDepartment of Pathology, 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Tianjin Cancer Institute & Hospital
Abstract:
CD30, also termed Ki-1, is a 120-kd transmembrane cytokine recepto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amily. It can play role in cell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The expression of which showes state of cell activation. The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with CD30 positive include lymphomatoid papulosis, primary cutaneous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Hodgkin's lymphoma and transformation of mycosis fungoides. Here we review to aim directly at these diseases in favor of better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word:
Received: 2015-01-31 CD30 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是第二位常见的皮肤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 (约占全部T细胞淋巴瘤的30%) 1 淋巴瘤样丘疹病 (lymphomatoid papu-losis, Ly P)Ly P病因不明, 性质一直存在争议, 2005年WHO-EORTC分类标准界定为前淋巴瘤病变或惰性淋巴瘤 1.1 临床要点推算的发生率0.1~0.2/10万人, 成人多发, 均龄45岁 (可见于儿童) , 男>女 (1.5∶1) 1.2 组织病理学根据最新分类Ly P分为A型, B型和C型, 以及最新提出的D型4种类型 1.3 免疫表型Ly P代表具有独特细胞毒性表型 (TIA-1) 的活化皮肤T细胞增生, 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细胞毒性相关蛋白和活化标记。Ly P中大的不典型细胞表达全T细胞的抗原, 如CD2, CD3, 但不同程度的失去了一些全T细胞的抗原, 如CD5, CD7, 通常认为Ly P B型中脑回状核的不典型细胞表达CD3和CD4。70% 非典型大淋巴细胞的特点是CD30阳性, 既往普遍认为B型中CD30+的细胞少见或缺失, 但近来研究发现, 在此型中半数以上的病例可表达CD30, D型中CD30多弱表达。Ly P的不典型细胞其他活化标记如CD25, 转铁蛋白受体T9, Ki-1, Ki-67。不同于HL, Ly PA型不表达CD15。10%病例CD56阳性表达 1.4 鉴别诊断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临床上这两个皮肤病很相似, 均呈多形性的出血坏死性丘疹, 但Lyp的皮疹持续时间长, 不易消退, 患者以中老年为多见, 组织学上以不典型淋巴细胞及混合类型炎症细胞浸润为特点, 而PLEVA的患者以青少年居多, 发病急, 病程短, 组织学上形态正常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若有不典型淋巴细胞, 数量也很少。 1.5 治疗目前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可以改变Lyp的自然过程或阻止Lyp相关淋巴瘤的发生, 避免短期积极干预是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 特别是仅有限数皮损的患者。对于皮损数量多、播散性分布或长久不消退的病变, 光疗 (特别是PUVA) 和低剂量甲氨蝶呤 (MTX) 是推荐治疗方法, 多数病人显示高的应答率, 但持久消退的完全缓解难以达到, 减少剂量或停药后复发的患者至少40% 2 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pri-mary cutaneous—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PC-ALCL)占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9%, 与淋巴结或系统性的CD30+ALCL不同, 仅10%左右的PC-ALCL因疾病进展而发生皮肤以外部位的累犯, 且不表达ALK, 亦无基因的异位, 临床表现为惰性淋巴瘤。 2.1 临床要点发病率0.1~0.2/10万人, 中位年龄60岁, 可见于儿童、青春期;男>女 (2~3∶1) 。多位于躯干、头面、四肢、臀部, 偶发于外生殖器。一个或多个 (20%病例) 2.2 组织病理学真皮内密集的结节性肿瘤细胞浸润, 瘤细胞多形、间变, 核圆、椭圆或不规则形, 核仁明显, 胞质丰富空淡或嗜酸性, 可含H样、R-S样细胞和怪异形多核细胞;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稀疏地分布于病变周围或肿瘤细胞间;部分病例 (20%~25%) 的肿瘤细胞异型 (间变) 不明显, 表现为大量的小细胞 (小细胞变型) 或组织细胞 (淋巴样组织细胞变型) 掩盖了典型的间变细胞群;罕见多形性梭形细胞的肉瘤样变型, 富含中性粒细胞变型 (化脓性变型) 、富含嗜酸性粒细胞变型。 2.3 免疫表型PC-ALCL显示活化T细胞表型, 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和活化标记。大多数瘤细胞是CD4+, CD8+或裸细胞变异, 全T细胞抗原CD2, CD3和CD5可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活化标记多表达CD30 (>80%病例) 及其他活化性抗原CD25, HLA-DR, CD71, 也表达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 (粒酶B、穿孔素、TIA-1) 。CD15常缺失 (不同于霍奇金淋巴瘤) , 与淋巴结ALCL不同, EMA几乎完全不表达。CD30+是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 如果75%以上的肿瘤细胞表达CD30 2.4 鉴别诊断PC-ALCL与系统性的CD30+的ALCL是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似的实体, 但二者临床上却有显著的差异, 皮肤ALCL预后比继发性系统性ALCL好很多, 治疗方式完全不一样, 鉴别两者非常必要。继发于系统性ALCL患者多为年轻人, 一般表达EMA, 常表达ALK-1, 有特征性的t (2∶5) (p23∶q35) 的染色体异位, 临床有相应的病史或病变, 鉴别时注重全身淋巴结、肝脾多系统的全面检查。若考虑PC-ALCL继发于原先存在的皮肤病变 (MF, Ly P) , 一定要有相应的皮肤病变病史, 免疫标记CD30+的大细胞>75%, 且无系统性ALCL。Ly P C型不典型细胞与PC-ALCL的肿瘤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重叠, 鉴别困难, 前者一般弥漫浸润的大细胞累及真皮层、不形成局灶瘤块、有lyp的临床表现是鉴别重点。Bcl2, Fascin, CD56, TRAF-1及研究二者克隆形成能力有一定帮助。Bcl2很少表达于Lyp, PC-ALCL 30%的表达能力;Fascin在Lyp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ALCL;另外Lyp罕见表达CD56, 但PC-ALCL表达率12%~75%;TRAF-1强表达于Ly P, PC-ALCL不表达。有研究指出 2.5 治疗本病的治疗应结合肿物的大小及病变程度因地制宜 3 皮肤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s lym-phoma, HL)HL以肿瘤细胞CD30阳性同时伴有R-S大细胞为特点,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 文献报道相关的危险包括家族因素、EBV或HIV感染, 免疫抑制等。病变大多原发于淋巴结, 仅5%~9%的病例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实质性器官和皮肤。诊断皮肤原发性CHL必须除外淋巴结CHL累及皮肤。 3.1 临床要点HL的发病率低, 年新增病例2.4/100, 000, 常见于男性, 男女之比2.65∶1, HL绝大多数发生于淋巴结, 原发于皮肤HL罕见。HL的皮肤表现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非特异性表现相对较多见, 3%~50%的HL患者可伴发。特异性皮损罕见, Cyrus等 3.2 组织病理学HL组织学特点是单核的Hodgkin cells或双核的镜影细胞 (R-S细胞) 增生, 同时伴有不同类型的反应细胞浸润。在皮肤特异性的结节和斑块中, 真皮乃至皮下组织间大片瘤细胞团块, 其组织像不如淋巴结中的典型, 但是可见典型的R-S细胞及不同类型的炎症背景, 纤维化和胶原束的形成也不显著。 3.3 免疫表型目前对R-S细胞的研究显示 3.4 鉴别诊断PC-ALCL病变位于真皮及皮下脂肪或更深, 可为多中心性, 肿瘤细胞呈间变性, 异型明显, 部分细胞相似于R-S细胞, 表达CD30, T细胞表型或裸细胞表型, 罕见表达CD15和EMA, 尤其是BSAP特异表达于HL病变, 具有重要鉴别意义。R-S或R-S样大细胞疾病的鉴别诊断见表1。 3.5 治疗及预后皮肤原发的HL有限的文献报告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明确治疗效果及预后。Sioutos 4 蕈样肉芽肿的大细胞转化 (transfor-mation of mycosis fungoides)4.1 临床要点MF皮肤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通常认为是一种惰性的CD30表达阴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 临床上经典型的MF具有缓慢进展的发病过程, 分为斑片期 (蕈前期) 、斑块期、肿瘤期。但是有些病人可表现侵袭性病变过程, 10%~20%的MF病例可发展为CD30阳性或阴性的大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 文献报道大约10%~25%的病例发生转化, 可能与CD30表达相关, 转化的中位年龄是确诊后6.5年 表1 CD30阳性的皮肤原发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鉴别要点Tab.1 Differential points of the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with CD30 Positive 下载原表 ![]() Note:+:present;-:absent;AI:adnexal involvement;ALCL:primary cutaneous CD30+ (anaplastic) large cell cutaneous lymphoma;DST:deep soft tissues;EI epidermal involvement/change;GP:growth pattern;HL:Hodgkin’s lymphoma;Ly P:lymphomatoid papulosis;MF:mycosis fungoids with large cell transformation N:nodular;PD:papillary dermis;PV:perivascular;RD:reticular dermis;RSC:Reed-Sternberg/Reed-Sternberg-like cell;TC:tumor center;TCM:T-cell markerTCR:T-cll rearrangement. 4.2 组织病理学瘤细胞团块中心位于真皮乳头, 可深达皮下组织, 而亲表皮性则普遍消失, 大细胞具有突出的泡状或深染的胞核, 核仁明显, 胞质丰富, 常见核多形性, 有时有R-S样细胞变异, 有丝分裂常见, 可见异型性。 4.3 免疫表型转化的大细胞表达CD4 (偶然表达CD8) 、常很显著的表达CD30 (表达具有变异性) , 许多病例CD25表达活跃;CD4阳性亲表皮细胞可以具有细胞毒性表型 (TIA, 粒酶B) ;大细胞不表达CD15, EMA, PAX5和BSPA。 4.4 鉴别诊断CD30+的肿瘤期MF, 临床皮损相似时, 详尽的检查往往可发现中期MF的特征性斑片或斑块, 浸润较明显, 自觉剧痒, 常伴有消瘦、乏力及内脏损害。其组织学改变瘤细胞可见R-S样细胞与Ly P B型、C-ALCL及皮肤HL难以区分, 必须将临床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紧密联系后才能区分。 4.5 治疗及预后MF的大细胞转化发生于晚期或复发患者, 系统治疗包括单一应用化疗药物或联合化疗、体外PU-VA, α干扰素或γ干扰素、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和重组免疫毒素等是主要治疗手段。本病虽然是一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对治疗反应敏感的肿瘤, 但目前治疗策略多处于探索阶段, 很少有Ⅲ期临床试验的证据。其预后主要与皮损的分期和范围有关, 晚期患者皮肤以外系统侵犯程度对预后影响较大。 5 结语淋巴细胞CD30表达提示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 并非肿瘤特异或细胞特异的抗原, CD30阳性的不典型的淋巴细胞可见于虫咬皮炎, 化脓性汗腺炎, 皮肤脓肿,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在药物不良反应, 传染性软疣, 挤奶人结节, 甚至良性肿瘤如角化棘皮瘤的炎症细胞中, 散在单个的CD30阳性的细胞无意义, 免疫组化结果应结合临床分析, 当它们的分布成大结节或弥漫成片时, 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强调的是, 皮肤的CD30+大细胞淋巴瘤预后远好于CD30-的大细胞淋巴瘤, 因此, 对于皮肤的大细胞淋巴瘤必须做CD30染色。 参考文献[1]陆静, 邓飞.CD30在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3, 36 (5) :488-490. [3] Leboit PE, Burg G, Weedon D, et al.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廖松林,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4-207. [4] Mckee PH, Calonje E, Granter SR.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M].3版.朱学骏, 孙建方, 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1448. [15]苏建淳, 胡学锋.蕈样肉芽肿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 (8) :1013-1017. |
|
来自: 王充xonm8khjr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