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之道》阳虚——少阴脏寒,亡阳之火

 谷山居士 2021-06-16

图片

以下还是李可老中医的医案。皆是脏寒,阳虚附子证。少阴亡阳之火,与昨天的失藏之相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脏寒亡阳之火,重用附子,而血枯木燥,失藏之相火,却重用地黄,而附子只用一枚。先抛开两者之间的辨证之关系不论,因为辨证很难。少阴脏寒亡阳之火,就是肾脏寒亡阳,火不降上炎。而这个失藏之相火,也是肾中之阳气,而之所以失藏,正是因为厥阴风木,血枯木燥,风木疏泄,而肾家失藏也。这两者就这点关系,君相同气,都是一火。手足少阴,手少阴君火主令。而足少阴化气,三焦之相火令,此相火者,正是肾中之原气。藏于肾为为气,血枯木燥,风木疏泄,则肾中相火失藏。所以相火失藏,会有舌红,被认为是阴虚。而少阴脏寒,亡阳之火,也会上逆不降,也会有舌红。足少阴化君火主藏,而足厥阴风木主泄,则少阴失藏,正是二者一藏与一泄的关系,搞的后世医家,发展出了很多,地黄是补肾阴,生肾水的理论,皆如用地黄滋阴补肾,水补足了,才能藏主阳气,这样的错误理论,这样的错误理论,比比皆是。

图片

   这个相火失藏理论,看《金匮悬解》的肾气丸注解。风木疏泄,肾家收藏之相火,火泄于膀胱,则病闭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用错误的地黄滋阴补水理论,却能治好肾阳虚的病。而其实是用在了厥阴风木上。熄风止泄,助肾家之藏。

   这个少阴无补水之论。观《伤寒悬解》少阴篇最后三条,少阴病大承气证,泄阳明之阳实,以保少阴之阴水。这个就是所谓的肾阴虚吧,而不是用地黄补水滋阴,而是用大承气,泄土以保水。

   以上这段,是我新写的,没有细修细论,大概是此意。另外就是说一下,李可老中医,正是用附子多,被分成火神派,用附子多也正好说明李可老中医发现了,人生病的核心病机,就是“伤寒”。只是李可老中医,没有论述全面而已。我的论述就是“外伤天气之寒,内伤少阴之寒,而见六气之偏”,太阳与少阴,五行为水,水主收藏,少阴失藏,则病伤寒。太阳在外,是为经阳,经阳病,必是伤寒。外伤天寒,内伤虚寒,这就是伤寒大论。这也是《伤寒论》书名,想要表达的核心病机。加上《金匮》杂病部分的内容,就是完整的《伤寒杂病论》。这就是中医的核心。所以我的学习笔记,也起名《伤寒之道》。

图片

二,以下为少阴脏寒,亡阳之火,

1 咽痛症兼齿衄案,真寒假热;牛某,男,50岁,齿衄年余不愈,近又更增咽部干痛,痰多味咸,口干而不欲饮,食纳如常,偶见嘈杂泛酸,近2年异常发胖,体重增加近10公斤,反不如过去精力旺盛。动则气喘,夜多小便,膝冷,脉沉细弱,舌淡胖有齿痕。牙龈色暗,血污满齿,日轻夜重,一觉醒来,满口紫黑血团。咽喉干痛,舌不能转。用维C无效,连服六神丸22瓶,出血咽痛,有增无减。脉证合参,予四逆汤,3剂,冷服,两症皆愈。又加肾四味,3剂,康复如初。《李老经验集》289页

论;本条少阴脏寒,亡阳之火。就是真寒假热,不可见热清热。齿衄年余不愈,又加咽痛者,此为少阴病,脏寒亡阳,火旺上炎,此齿衄咽痛者,对比少阴篇,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与苦酒汤之病理,只是证象不同而已。痰多味咸者,寒水下润,则作咸也,火逆上亡,则口中作苦,咸者脏寒,口干不欲饮,肺不燥渴也。动则气喘,此是阳气不降而上脱之象,夜多小便,膝冷者,此是脏寒,肾气失藏也。本条舌象不红,但咽痛齿衄。脉沉细弱者,此病在里,少阴脏寒也。本条之齿衄咽痛,是少阴脏寒,亡阳之火,真寒假热。区别血枯木燥,失藏之火。

按;失藏之火,多上热盛而下寒轻(只是膝冷),脉多浮大洪虚芤。

  亡阳之火,下寒重而上热轻(气喘便多),脉多沉细弱弦紧。

图片

2 咽肿;文革时,县委书记被批斗,咽喉忽肿,青霉素不效,六神丸不效,视之舌胖淡有齿痕,双侧扁桃体至中间一条缝,色嫩红,不渴多尿,食则泛酸,足膝冰冷,脉象浮洪知下焦真寒,上焦之火,是为浮火。予四逆汤,放凉顿服,2小时醒来,病消无痕。

论;本条咽肿,即是少阴病,甘草汤,桔梗汤证。少阴病,二三日,初觉咽痛者,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是以咽痛。青霉素消炎不效,六神丸之清热解毒不效,不渴多尿,不渴者,此为浮火不降,多尿者,此为肾失收藏,泛酸者,土败木贼,足膝冰冷者下寒,脉象浮洪者上热,君相之火升腾。知下焦真寒,上焦之火,是为亡阳之火。予四逆汤,温脾肾之寒,建中以降火。

  此脉象浮洪,此为阳浮不归之浮,胃逆不降之洪。不渴多尿失藏,足膝冰冷,此是真寒,咽喉忽肿,此是假热,不可见热清热。此咽喉嫩红者,少阴脏寒,阴寒格阳,亡阳之火,故咽喉忽肿,区别血枯木燥,失藏之火(此多生疮,衄血,齿衄)。《李老经验集》290页

3 咽痛寒症;王某,男,50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心火,滋肝肾之诸法,服药60剂,六神丸,梅花点舌丹各1瓶,皆无效,渐渐食少,便稀,神倦,缠绵3月不愈。后邀余诊,询知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脉沉细,舌淡润。来势缓,虽屡失误,无急变,直断为少阴真寒证。肾脏真寒,逼其火浮,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其不渴尿多,即肾中真火衰微,不能统摄,蒸化所致。直与温少阴,逐里寒,四逆汤加桔梗,益智仁,4剂痊愈。《李老经验集》297页

论;本条咽痛,口舌生疮,此是上热,便稀是下寒,不渴是虚火,尿多是脏寒失藏,双膝冷痛,此是下寒,脉沉细,此是下寒。用六神丸梅花丹,清热解毒无效者,此是亡阳之虚。故断为少阴真寒证。少阴脏寒,亡阳之火,故见咽痛。四逆汤,温燥脾肾之湿寒,桔梗降浊阴冲逆之火炎。

此为少阴脏寒,亡阳之火,故见咽痛,口舌生疮。区别于血枯木燥,亡阳之火。

论;火逆不降,不见舌红,但见咽痛,其实一理,变象不同。故亡阳之火,舌红无苔,有舌淡不红。此四逆汤直接加桔梗,火降则浊阴下降,咽痛也愈。

图片

4 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武某,男,57岁,忽患口舌唇生疮,其症颇其,颇急。10时发病,11时即满口舌痛如火灼。仓促求医,医言小事一桩,未急诊脉问病,提笔即疏导赤散与凉膈散合方,患进头杯,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双唇肿大如桃,舌也肿硬更甚,且心烦懊恼,莫可名状。1小时后邀余诊,见患面赤如醉,舌肿塞口,脉洪大无伦,重按反如游丝,每分120动,唇肿外翻,迸裂出血。又见患者烦躁,面赤如醉,悟此为戴阳证。附子30克,熟地30克,两服痊愈。《李老经验集》287页

论;本案忽患口舌唇生疮,误用凉药,即见奔豚之象。唇肿大如桃,舌也肿硬更甚。此心烦懊恼,莫可名状者,此寒凉伤中,阳气离根之烦燥,故每分120动,疾数之脉,动数失度,阳气绝根,中气亡败之象也。阳浮虚则脉洪大无论,重按反如游丝,则知此为少阴脏寒亡阳。

  只看医案,不显下寒,只显上热。寒药一杯,立觉火从脐下直冲头面,此为少阴脏寒,积寒而木气奔冲也,此为口舌生疮者,脉沉细,少阴脏寒,亡阳之火。不是血枯木燥,失藏之火,也不是温病之热毒。

  李老言,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者,是上两条少阴脏寒,亡阳咽痛,用六神丸清热解毒之寒凉,故不见积寒木郁之奔冲。此即是虚有盛候,也就是同样的病误治之后,上两条却不发积寒奔冲。

图片

综述

一,少阴脏寒亡阳,若是滋阴,必伤中败土而人亡(扶阳)。故师言滋阴伐阳,此为庸工之法(少阴病)

血枯木燥,失藏之火,滋风木之枯燥,益肾气之收藏(滋阴)。滋阴也是为肾藏,故师言地黄淮阴之兵,附子是为君药,肾气也。(肾气丸)

临证之时,上热下寒,分清木燥失藏之火与脏寒亡阳之火,是用附子温水,还是用地黄滋木,则心中自然明了。

一,见上热下寒之证,要么少阴脏寒亡阳,此多见沉细之脉。要么木燥失藏之火,此多见洪大虚芤之脉。

临证之时,是扶脏寒之阳,还是滋木燥之枯,心中自然明了。以上病例,皆是上热下寒之证,就不在统计,只是病象不同而已。

众多病皆有,上热下寒,而在此论者,只论少阴脏寒亡阳之上热下寒,对比厥阴血枯木燥,失藏之上热下寒。肾主收藏,肝主疏泄,血枯木燥,则风木疏泄,而肾失收藏,故见上热下寒,失藏之阳在上,水旺之寒在下,故上热下寒也。滋风木枯燥以止疏泄,就是益肾气之藏,故附子一枚则已。

用黄师理论,借李老医案,来学习研究,滋阴与扶阳之治,或有不对,以后在改。余也是边学边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