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美斯恶已 怎么解读?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如何理解这段经文内容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段经文,我们要将这段经文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从天下皆知到前后相随。我们先来分析这一部分所讲的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们翻译为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内涵,那么丑的内涵也同时的完成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举行一个选美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为美制定一个标准,意思是说被选对象只要符合了这些标准就可以称为美。那么很显然,这些标准的反面就是丑的标准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为美制定标准时,同时也就为丑制定了标准。这其实也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们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内涵,同时的不善的内涵也就确立下来。比如,当我们定义说孝敬父母是善,那么它的反面,即不孝教父母就是恶的定义了。这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正因为有了肯定即否定的关系存在,当我们定义了美,同时也就定义了丑。当我们定义了善,同时也就定义了恶。当我们定义了有,同时也就定义了无。当我们定义了上,同时也就定义了下。这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的根据。

所以经文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公理性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其实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天下的观念和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生成的。天下有美即有丑,有善即有恶,有难就有易。也可以说天下不可能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只有难而没有易。也可以说天下没有美也没有丑,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难也没有易。这是一个普遍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系。可是这一关系与经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接着考察下面的内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段经文讲了圣人无为的具体内容。无为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万物作而我不欲加以宰制,生养万物但不将它视作我的私有之物,作为于万物但不恃有为而谋私利,对万物有功劳而不居。所以无为二字我们不能理解为不为,因为生丶为丶功这三个方面就代表了圣人对于万物的贡献与功劳,有贡献有功劳于万物就是有所为于万物,无为体现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圣人只求奉献于万物而不索取于万物,不因为自己有功于万物而谋私利争地位。这才是无为。

老子讲上善若水,为什么认为上善若水呢?这是因为水滋养万物,所以水于万物有生丶有为丶有功。但是水却不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莫大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下最低最洼处,居于万物不耻居之下位。这就是水于万物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老子讲的圣人无为就绝不是顺应万物之自然,而无所作为。

老子为什么要讲圣人无为?就是因为老子认为现实中的统治者都有为。老子讲的圣人既不智慧圣人,也不是道德圣人,而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统治者。为什么说现实中的统治者有为呢?是因为统治者们在功于万民的同时谋取私利,争居万物之上,称孤道寡,贪图权力与财富。因为自已于万民有贡献就要过奢靡的生活,收敛天下的财富与土地,据为己有。这就是统治者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所以老子心目中理想统治者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也就是无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圣人无为与前面所讲那个定理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老子所讲的定理是他无为政治主张的逻辑根据。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将这其中的关联讲清楚。我们说政治家治理国家最根本的目标即是要谋求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但是老子却认为现实中统治者们实际所采取的政策都与这一根本目标相反。

比如,贵难得之货,收敛财富的政策。表面上看财富越多国家就会越富强,人民就会越富有。然而老子却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带着头去争抢财货,就会引导百姓趋贵避贱,收敛财富。但是,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当有些人因为占有了较多社会资源而成为富人的同时,那些不能占有或较少占有社会资源人便成为了穷人。富有成长的同时,贫穷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所以,天下不可能只有富人而没有穷人。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定理。

这样一来,本来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却由于统治者的贵难得之货的政策而分化为富人与穷人两个相对立的阶级,从而在社会内部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社会愈发展,两极分化的越严重,当贫穷与富有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合,社会组织便因为其内部矛盾而解体。贵难得之货的政策初衷虽然是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富有的目标,但却不可逆转导致社会体系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对立,直至社会组织因其内部矛质而解体。这就是有为的必然宿命。通过这一分析,不难看出,老子所提出的那个定理是他无为主张的逻辑根据。所以,经文前后两部分以是以二字联结,是以也就是今天的所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