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解读:老子的愚民政策,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河南5000块石头刻《道德经》全国独一份!密集恐惧症者:想抠!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认为,这一章表述了老子的愚民主张,认为人民的知识多了,就不容易统治,由此得出结论,老百姓越无知越好。这与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观点一致。历代统治者,对老子这一主张很欣赏,基本上是照着办的。
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还是老子的政治论,主要论述他的愚民政策。老子提出这个政策是有其历史背景:1.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有学习文化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劳动人民没有这个权利。所以,奴隶社会就是愚民制度。老子主张无为,既要取消不平等的阶级制度,又要取消奴隶主独占的文化教育,使社会回到无知无识的原始时代。2.老子认为文化知识是斗争动乱所使用的工具,所以主张彻底消灭它。
02【个人体会】
老子是明确主张实行愚民政策的,他的理由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色犬马,对于人的身心有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声色犬马虽然能使人们感到愉悦和舒适,但过分沉溺其中反要伤害人们的身心。所以,老子讲:“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百姓的欲望越多,就越是难以治理。如何才能使老百姓清心寡欲呢?就要采用不使老百姓看见引起欲望的事物,也就是不让百姓了解诱惑其欲望的知识。使老百姓只知道吃饱、穿暖、住安适,而无知于奢侈享受的知识。
没有引起欲望的事物与知识诱惑心目,老百姓心性单纯,欲望不兴,就能做到“安其食,美其服,乐其俗”了,这就是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
(二)举贤纳士,重智尚巧的政策,反而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
举贤纳士,也就尚贤政策。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言外之意,尚贤则民争了。为什么实行尚贤的政策反而会导致民争的结果呢?我们做以下的分析。
统治者实施尚贤政策,意味着在老百姓中间选择一部分人员,由于具有高智商和杰出能力而分配较高的权利和较多社会的资源。这样,便形成了贤士构成的社会阶层,我偿为妨称之为贤士阶级。
根据互为对立面的概念与性质上相反的事物之间的相互生成的关系,当某些些人因智力和能力特异而被定义为贤士时,那些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士,便被定义为愚士了。由愚士组成的阶级就称为愚士阶级。
显然,由于尚贤政策的缘故,就将作为整体的社会组织分化成为了两个互相对立社会阶层。这两个阶层之间充满对立、矛盾与斗争,所以贫富、贵贱、尊卑和奴主的关系便随之分化和建立起来了。
贤士成为了愚士们渴望成为的对象,而愚士是贤士所鄙夷的对象。一般说来,贤士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特权而降身为愚士。,愚士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转变为贤士。在这两个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和斗争。这些矛盾往往是促使社会集团解体的根本原因。社会愈发展,财富和权力愈集中,贤愚两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便愈扩大,社会组织的稳定性便愈脆弱。由此我们不难理理解“尚贤则民争”。
老子指出,“智慧出,有大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当人们运用智慧使人民受益时,也会使人们遭受危机甚或灾难。科技文明兴盛以来,人们在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极大地提高。
但是,科技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能源危机、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人类科技文明所创造的一切,能够在一瞬间被科技文明本身所毁灭。所以,老子讲“智慧出,(必)有大伪”。
这样看来,科技文明也包含自我否定的基因,也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如果科技文明自我否定的发展,那么科技文明也有它必然终结的那一天。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我们都不会羡慕,但是那些的生活方式却能使得人类在这个星球生存得更久远些。
老子所以主张“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是因为有为的尚贤的政治终将自我否定,只有“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生活方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权力是好东西,财富是好东西,享受也是好东西,但是这些事物愈发展,社会越是不得安静。所以,老子主张无为政治,而愚民政策是无为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不令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03【试译】
古昔善于执政治民者,不是要老百姓多知多识而是使老百姓无知无欲,见素抱朴。这是因为百姓之所以难治,就是由于他们的智谋多、伎巧多,智识愈多,欲望就愈大。所以,以尚智的策略来治理国家,便是引进了使国家昏乱的贼邪,不以尚智的策略来治理国家,便是成就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能够明晓这个道理,便是了解了道的玄妙深奥的德性。玄奥的德性,深啊,远啊,与常识常理截然相反,但却能使天下大顺大和,乃至于大同。
参考资料:
《老子绎读》 任继愈 著
《老子译注》 高亨 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