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如何理解?

 心理咨询诊所 2021-10-03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如何理解?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厌(厭)是经文的关键词厌是多音多义词,一是满足,一是厌恶;厌还可借为压(壓)重训诂的近代注释家形成了多种解读。但还是回到义理和前后章节合解,则老子的教理还是很清楚的,没有多少误解。

钱默提出“厌”是双关语(《老庄通解》),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道德经》有几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文法现象,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这是老子传授弟子的专用文法。双关语、重复句、遮诠句、双诠句、隐喻、反义用法都很普遍。

文章图片1

老子还有一种论证逻辑,这贯穿在每一章中。老子是特别注重论证逻辑的,所以《道德经》不是格言汇编,自古以来没有格言汇编会至始至终贯穿严密的论证逻辑。老子还有一套专业的名相(术语),这是道学非常成熟的标志。

《庄子》也有一套名相,如果把《道德经》和《庄子》的名相进行专门研究,非常有利于解开华夏原始道学的思维架构。七十章的句法非常特殊,此章的句法也不可忽视。今天很难理解《道德经》,尤其是本章,必须从义理学、名相学和训诂学多个层面体会,同时还必须考虑前后章节

文章图片2

《道德经》大部分章节是相对独立的,但部分章节完全是连贯的,无法独立解读,一旦独立解读,义理会分歧很大,甚至相反。

“无厌其所生”的“生”字值得注意,后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七十五章)有二个“生”,意义相同。因为七十二章至七十四章主题一致人总是热爱生命,但上(君王)“食税之多”,百姓失去了求生的愿望,不再热爱生命(贤于贵生)。

文章图片3

因此,“无厌其所生”就是“不要让百姓讨厌生命”,百姓因为君王威权压制太甚,超过忍耐的极限,就会丧失求生的欲望,与“无以生为者”(不想再活下去了)含义相同。确定了“生”字的含义就确定了全句经文的含义,于是可以解读下句经文。

“无厌其所生”的厌是双关语,一是指君王厌恶百姓的生存资粮,一是指君王的威权压制使百姓厌恶自己的生命。

文章图片4

经文:无狎其所居狎是不敬,侮慢,就是侮慢太甚,犹孟子的“君视臣如土芥”。君王仁义侵犯民居,侵入家宅,使民失去安身之地。居是安身之地,生是生存资粮河本“狎”作“狭”,狭即逼迫太甚。严遵本“狎”作“挾”。挾是挟持,亦是逼迫太甚。

孔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狎与侮同义,可互换。参考孔子三畏之言,知道狎字更为确切,狎不仅有逼迫侵犯意,还有冒犯不恭意,是以下犯上。孔子三畏中,狎与不敬畏意相近。

文章图片5

孔子三畏得之于老子经文。帛书甲乙本作“无”作“毋”,禁绝之词。无字开头,与毋通。二句经文是呵斥君王不得侵犯(逼迫)百姓的安身之地,不得无视百姓的生存资粮(使动用法:不得让百姓不想活了)。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王弼注:“言威力不可任也。”厌,使动用法。

经文: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王弼注:“不自厌也。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夫唯不厌是不自厌,是以不厌是天下莫之厌。君王不自暴自弃(不自厌),天下百姓不会厌恶君王。本章主旨是消除君王与百姓的对峙,则“夫唯不厌”的主语一定是指君王,“是以不厌”的主语一定是指百姓

文章图片6

第二个“不厌”是指百姓不厌恶君王,但也可以指百姓对生活没有绝望,后面解读更符合下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和“夫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的呵斥意蕴。这就是钱穆说的双关语。

“夫唯不厌”是承接上文“无(毋)狭其所居,无(毋)厌其所生”。六十六章经文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其中也有不厌,是否前后有关联?此处“不厌解作“乐此不疲”,与本章的语境不符。

文章图片7

孟子告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其义理与“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一致。孟子的名言是从老子的经文中引申出来的。

孟子与庄子时代完全相同,而且影响力很大,但孟子和庄子互相都不提对方。庄子对仁义的态度是贬斥的,认为只能托宿一日,不可用于长久。这个观点是孟子无法接受的。但孟子没有贬斥道的价值,因为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文章图片8

孟子阐述君臣之道,老子宣说君民之道。老子经文可以感到君民之道已经走到尽头,官逼民反是必然的了。2841年那场国人暴动,使周幽王出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共和时代,中国准确历史从这一年开始。今天共和国的称呼就是取之于这个共和时代。

汤武革命是地方君主推翻无道的大盟主,国人暴动则是基层民众驱逐周天子,性质完全不同《道德经》是站在共和精神的基础上的。

文章图片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