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捐纳与一把手

 大宛文谈 2021-11-10


    捐纳与一把手千年流变

二水崔

捐纳

来历

“捐纳”一词与纳捐不同,古代捐纳和上贡原本结果一样,都是对上贡献财物,但是回报稍微有所区别。原来说的捐纳多是上面摊派,或者作为强制性赋税,上贡多指对朝廷或更高级官员进奉财物,其中还含有贿赂的意味。“捐纳”一词正式来源于满清政府在康熙王朝时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叛乱,实行捐纳制度,以补军费之不足,3年内捐纳的知县达到500余人。为防止冗官扰民,规定:“捐纳官到任三年,称职者具题升转,不称职者题参”(《清史稿》卷87选举志七),但在实际上无法贯彻。雍正(1723~1735)时,道府以下各官均可捐纳,乾隆时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可捐至游击。康熙时,官吏已多贪污。对于一般的贪污现象,康熙帝以为难以根绝,每以宽大为政,不做深究。他曾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车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呼!?”在这种优容宽纵政策之下,康熙晚年以来,吏治逐渐败坏,官吏贪剥肆无忌惮,以致各省仓库亏空动逾千万。其后虽经雍正皇帝大刀阔斧,严刑峻法,惩治贪风,但因其统治时间太短,成效有限。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官场则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吏治败坏已极,局面不可改易。因之遂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乾隆朝更是产生了一个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贪官——和。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清朝实行的捐官制度。捐官制度虽然为清政府补充了一项临时财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机构恶性膨胀,花钱买来的官自然不可能廉洁,此举遂成为招致清朝吏治败坏的一大弊政。

自从在清王朝实行捐纳制度以来,“捐纳”一词就被固定下来,后来就被特指“捐官”,按照现代视角,实际上就是卖官鬻爵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卖官鬻爵制度,并不是只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而是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朔到秦始皇时期,到汉灵帝时期,更是公开将官位标价出售。但是,总的说来,历史上的统治者也因为心虚,一般不会让买官者进入权力核心,卖官鬻爵现象从来没有形成主流,只不过满清统治者既大胆建设了成文法规,并使之进一步延续下来,以至成了晚请社会官场黑暗的一个缩影,所以“名气”大大超过了前朝而已。

 

事典

古代读书人的普世看法是做官,读书如果做不到官,就会觉得书白读了,自己也就无用武之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不能真正说明中国人多么尊重知识,而是尊重读书获取功名后可以置换的权力和社会地位。

美国热闹非凡的2016年大选,特普朗入主白宫,据闻助选金也花了3亿美元,希拉里的花费就更高。可见古今中外,想当官除了本事,没一点运作资金也是不行的。

清朝时候,松江(现上海)有个布贩子,拿钱捐了一个从七品的通判。在一次晋见皇帝时,皇帝好奇地问他:“你好好地贩你的布嘛,捐这个官干什么?”“这您老人家就有所不知了,做官总比贩布更有赚头呀!”布贩子一不小心就说出了真心话。

可是事虽然是那么回事,但是不能够当面在朝廷上说出来,尤其是晋见皇上时的严肃时刻,居然当面说出来就会尴尬得很。皇帝的脸面当时就不好看,弄得引见皇帝的朝廷大员们也都一个个成了成了大红脸,于是当场给了这个布贩子革职的处分。

按道理说,这就相当于卖方毁约耍无赖,布贩子官职也丢了,当初买官的银子不是白花了吗?所以这个布贩子觉得吃亏了,于是直接跑到吏部大堂办公厅,公然高叫:“天下没有人愿意干那折本的买卖,既然夺了我的官,那就该把银子还给我。”这下子把吏部尚书也惹急眼了,就下令吏部官员把他交给九门提督那里处置。九门提督给了他一个治安处罚,赏了50个巴掌,外加40个板子,然后把他驱逐出京。

把手

来历

民间百姓古代就有把技术高超的师傅称为“大把式”、“好把式”的说法。以后逐渐演变成近代的“一把手”。 古代典籍中也没有什么“一把手”的专门称谓,可见“一把手”是一个在近现代才出现的新词汇。在样板戏《红灯记》里,李玉和有一句经典唱词是“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段唱词在上世纪70年代可以说家喻户晓,这里的“一把手”就表示作为参加某项活动的一员,能干的行家里手的意思。

以后“一把手”就成为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被广为流传。

在社会上,“一把手”指部门主官,按照辞书解释即同“第一把手”之义,更多的是一种泛指。用于说明古代社会,“一把手”就是“第一把手”省略了,其他“把手”都是自己的臣子和子侄,地位最多高不过庶出的兄弟。“一把手”通常就是指类似古代皇宫里金銮殿上坐着的那个人(有时是太后)等当权派,还有类似梁山上排坐次的宋江那样的一方豪强,或者是像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爷那样的说一不二的大家长。

从封建历史上看,中国的“一把手”现象由来以久,“一把手”就是绝对的权力,几乎就是专权的同义语,强权霸道的资本。在长期封建统治体制影响下,从家庭的“一家之主”,到一个部门的“老大”,直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国之君,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不可缺少了这么一个“一把手”,好听点的,叫“主心骨”,群龙不能无首。“一把手”奉行的是长官负责制,从第一把手到第N把手推行的是非权力分割的排坐制。这与现代提倡的民主议事的民主集中制大相径庭。


 

事典

从积极意义上说,一把手如果能够正确决策,对于社会发展的效能无疑更为直接和彰显,但是考虑其消极意义,非权力分割的“排坐制”不应该被倡导为一项制度性的安排。现代民主集中制倡行的是,在决策层面要求领导层实行科学、民主、集体的决策,在执行层面要求下属和分管领导(不管第几把手)不折不扣的执行决议。

清朝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师爷的时候,下级官员大小事务前来请示时候,骆秉章往往习惯说可请教左宗棠。左宗棠虽然没有考中进士功名,只以举人身份被聘为师爷,但是年轻气盛,又有真本事,得此信任更是嚣张跋扈。有一次,总兵樊燮前来府署拜见巡抚大人,向骆秉章单腿下跪请安后,骆秉章说:“见一下左师爷。”樊燮就向左宗棠拱了拱手,不料左宗棠居然大发光火,说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要请安,你为什么不请安?”樊燮也是个硬脾气,顶撞道:“朝廷体制没有规定武官见到师爷也要请安的。我一个朝廷二品武官,凭什么要拜你一个举人?”左宗棠被人踩到了痛脚,顿时勃然大怒,起来就要用脚踢樊总兵,嘴里还大骂:“王八蛋,滚出去!”于是樊燮悻悻退出。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左宗棠看樊总兵不顺眼,就唆使骆秉章上奏折罢免樊燮。樊燮也找上级和同僚联名参奏左宗棠,于是官司打到了咸丰皇帝那里。当时清朝正在镇压太平军起义,朝廷正倚重湘军势力,因此经曾国藩等人保举,咸丰皇帝非但没有治左宗棠的罪,还升其为四品京堂,到曾国藩那里做幕僚,同时下旨将樊燮革职,勒令其回乡居住。

不是名义上的“一把手”的左宗棠说了就算,这是因为左宗棠的“真本事”和背后所依仗的势力。这个特例说明,一把手并不一定都能说了算的,特别是“一把手”影响力较小或者根本不正确的时候。



       二水崔闲来无事,曾编选中国历史上的官场热词105个,对每个热词仔细梳理其渊源来历及流变,也加上了自己的感悟点缀其中,配上后代相关联的有意思的故事(当然,这亦是个人之见),该内容曾以《就是那回事儿——官场历史上的流行语词故事》在网络上发表,现在部分选载也只为搏圈中文友一笑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