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指掌》的学术及成就价值

 醒真 2021-11-20

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是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两大学术流派,到了清代中后期,在寒温分立的形势中逐渐产生了寒温融合的趋势。浙江名医吴贞便是这一医学发展趋势的代表。

1.立足伤寒,融合温病

吴氏认为“凡感四时六淫之邪而病身热者,今人悉以伤寒名之,是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也”,所以以“伤寒”命名,却包含温病的内容

吴氏首先把外感热病分为三大类,即正病、类病、变病

六气致病,“其因于寒者,自是正病”,如“自霜降以后天气寒冷,感而病者伤寒也”。

然而“若夫因暑因湿,因燥因风,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发为风温、湿温、寒疫等症,皆类伤寒”。

并进一步说明:近代的伤寒“正病绝少,类症尤多”,“类症虽多,惟温热关于伤寒尤为重要,以今之伤寒,大半属于温热也”。

至于变病,系指由误治而出现的一种变症。“变病者,本不应有此病,只因治不中窾,或迁延日久,而变生诸症。”

伤寒与类伤寒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

其次,吴氏在辨证上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以卫气营血辨证为补充辨治外感热病。吴氏认为“仲景伤寒,已兼六气;六经主病,已赅杂病,非专主伤寒立言”,因而《伤寒指掌》“述六经本病一卷,变病、类病一卷,先古法,后新法古法本《准绳》《金鉴》《选注》《来苏集》之注释,新法参《叶案》《第一书》《温热全书》之治焉”,将两种辨证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以舌为主,兼参脉症

吴氏十分重视舌诊,指出:“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因此吴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察舌辨症歌”,是《伤寒指掌》全书的精华部分,至今对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指掌》记载舌苔80种,其特色有三:

①症状舌苔合论。如黏腻是湿邪为患,其属性有寒有热:小便黄量少,大便黏腻不畅是湿热证;小便清白,大便稀薄是寒湿证

②从病势论舌苔。使用下法后,舌苔顿去,而现紫色如猪肝者,此元气下泄,胃阴已绝不治;如舌苔去,现淡红色有神者佳。

③重视观察舌形。如书中用燥刺、焦刺、燥涩、杨梅状、圆大胖嫩、紫色圆厚等来描述舌形。

《伤寒指掌》对舌苔的论述,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中舌诊的不足。《伤寒论》以脉症立六经提纲而未涉及舌苔,《伤寒指掌》补其不足指出:“凡临症,见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即在太阳,黄苔阳明,红苔少阳,黑苔太阴,紫色少阴,焦紫厥阴阳邪,青滑厥阴阴邪”。

在《伤寒指掌》中还补充了疾病三阴阶段的寒性舌苔,充实了六经的内容。《伤寒指掌》还系统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舌苔变化。卫气分是疾病的早期阶段,常常反映在舌苔的变化上;营血分是疾病的后期阶段,常常反映在舌质的变化上。即“气分之邪,于舌之黄白取之;营分之邪,于舌之红绛取之”补充了叶氏之不足。

3、治学严谨,见解独到

《伤寒指掌》中记载了吴氏许多精辟的见解,体现了吴氏治学之严谨。他对前人的经验总是持审慎的态度。如《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百合病”,吴氏承认自己虽“尝留心于此,而遇斯症甚罕,故不敢述”。

其次,在伤寒传变方面,他对注家“传经悉指为热,直中悉指为寒”之说,提出不同见解:传经即邪从三阳传入,直中即本经自受之风寒也。邪传三阴,热症固多,而寒症亦有;本经中寒,固无热症,而中风亦能发热,未可以此分寒热了之。

再次,在行医过程中,吴氏体会到六气伤人,以湿为甚,因而提出:“暑邪之害甚于寒,湿邪之害,更有甚于暑者。盖盛暑之时必兼湿,而湿盛之时不兼暑。暑邪止从外入,而湿邪兼乎内外。暑邪为病,骤而易见;湿邪为病,缓而难知。凡处泽国水乡者,于湿症尤宜加察焉。”进而又提出了“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渗泄”的治疗原则。这一理论对现实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全书纲目清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一部学术成就和实用价值较高的伤寒学著作。

万方醒真校对整理2021.11.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