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个人学习总结第二部分(2021版)

 钱首相小泉 2021-12-07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慢阻肺的诊断主要依据危险因素暴露史、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临床资料,并排除可引起类似症状和持续气流受限的其他疾病,综合分析确定。可使用(图1)的诊断流程进行慢阻肺诊断。

Image

2. 鉴别诊断:(表2)

Image

(三)综合评估

1.症状评估:呼吸困难问卷(表 3)对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或采用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进行综合症状评估(表4)。

Image

2.肺功能评估:(表5)。

Image

3.急性加重风险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可分为轻度(仅需要短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中度[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并加用抗生素和(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重度(需要住院或急诊、ICU治疗)。详见第六章。急性加重风险评估是依据前一年的急性加重次数,若上一年发生 2 次及以上中/重度急性加重,或者1次及以上因急性加重住院,评估为急性加重的高风险人群。

4.稳定期慢阻肺综合评估与分组:依据上述肺功能分级和对症状及急性加重风险的评估,即可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估(图 2),并依据该评估结果选择稳定期的治疗方案。

Image

5.慢阻肺合并症的评估:在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估时,还应注意患者的各种全身合并症。

五、稳定期管理

(一)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主要基于症状和未来急性加重风险: (1)减轻当前症状:包括缓解呼吸系统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和健康状况;(2)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防止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及减少病死率。

(二)教育与危险因素管理

1.教育:主要内容包括:(1)戒烟宣教;(2)慢阻肺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基础知识;(3)长期规律使用药物的重要性;(4)吸入药物和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 (5)缓解呼吸困难的技巧;(6)了解需到医院就诊的时机;(7)呼吸康复相关知识;(8)急性加重的处理方式;(9)终末期慢阻肺的伦理问题。

2.危险因素的管理

(1)戒烟及烟草依赖的治疗。戒烟是所有吸烟慢阻肺患者的关键干预措施。

对于愿意戒烟的吸烟者采取“5A”戒烟干预方案,包括:①询问(Ask)并记录所有就医者的吸烟情况。②建议(Advise)所有吸烟者必须戒烟。 ③评估(Assess)吸烟者的戒烟意愿。④提供戒烟帮助(Assist),向吸烟者提供实用的戒烟咨询,向吸烟者提供戒烟资料,介绍戒烟热线(全国专业戒烟热线 400‐808‐5531,卫生热线 12320),推荐有戒烟

意愿的吸烟者使用戒烟药物。⑤安排(Arrange)随访:吸烟者开始戒烟后,应安排随访至少6个月,6个月内随访次数不宜少于6次。

对于暂时没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采取“5R”干预措施增强其戒烟动机,包括:①相关(Relevance):使吸烟者认识到戒烟与其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密切相关。②危害(Risk):使吸烟者认识到吸烟的严重健康危害。③益处(Rewards):使吸烟者充分认识到戒烟的健康益处 。 ④ 障 碍(Roadblocks):使吸烟者知晓和预估戒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并让他们了解现有的戒烟干预方法(如咨询和药物)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障碍。⑤反复(Repetition):反复对吸烟者进行上述戒烟动机干预。

目前我国临床戒烟指南推荐的一线戒烟药物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简称NRT)、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及酒石酸伐尼克兰。

(2)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

(三)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

是慢阻肺的基础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松弛气道平滑肌扩张支气管,改善气流受限,从而减轻慢阻肺的症状,包括缓解气促、增加运动耐力、改善肺功能和降低急性加

重风险。吸入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更优,因此多首选吸入治疗。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及甲基黄嘌呤类药物。

(1)β2受体激动剂:β2 受体激动剂分为短效和长效两种类型。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特布、沙丁)主要有特布他林、沙丁胺醇及左旋沙丁胺醇等,常见剂型为加压定量吸入剂。主要用于按需缓解症状,长期规律应用维持治疗的效果不如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特罗)作用时间持续 12 h 以上,较SABA 更好的持续扩张小气道,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可作为有明显气流受限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药物。早期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包括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其中福莫特罗属于速效和长效 β2受体激动剂。近年来新型 LABA 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长,包括茚达特罗、奥达特罗和维兰特罗等。

相对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窦性心动过速、肌肉震颤(通常表现为手颤)、头晕和头疼。不常见:有口咽部刺激。罕见:有心律失常、异常支气管痉挛以及心力衰竭人群的氧耗增加,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可能出现低钾血症。

(2)抗胆碱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阻断 M1和 M3胆碱受体,扩张气道平滑肌,改善气流受限和慢阻肺的症状,可分为短效和长效两种类型。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异溴)主要品种有异丙托溴铵。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除了异溴)能够持久的结合M3 受体,快速与 M2 受体分离,从而延长支气管扩张作用时间超过 12 h,新型 LAMA 作用时间超过24 h,常用 LAMA 包括噻托溴铵、格隆溴铵、乌美溴铵和 阿地溴铵等。

LAMA 在减少急性加重及住院频率方面优于LABA,长期使用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及健康状态 ,也可减少急性加重及住院频率。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咳嗽、局部刺激、吸入相关的支气管痉挛、头痛、头晕。少见的:有荨麻疹、闭角型青光眼、心率加快。罕见:有过敏性反应(舌、唇和面部的血管性水肿)、眼痛、瞳孔散大、心悸、心动过速、喉痉挛、恶心及尿潴留。

(3)茶碱类药物:茶碱类药物可解除气道平滑肌痉挛,在我国慢阻肺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缓释型或控释型茶碱口服 1~2 次/d 可以达到稳定的血浆药物浓度,对治疗稳定期慢阻肺有一定效果。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 痛、头痛、胸痛、失眠、兴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过量使用可出现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心跳骤停。

由于茶碱的有效治疗窗小,必要时需要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当血液中茶碱浓度> 5 mg/L有治疗作用;>15 mg/L时不良反应明显增加。茶碱与多种药物联用时要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2.吸入糖皮质激素

慢阻肺稳定期长期单一应用 ICS 治疗并不能阻止 FEV1 的降低趋势,对病死率亦无明显改善;因此不推荐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使用单一 ICS 治疗。对于稳定期患者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基础上是否加用 ICS,要根据症状和临床特征、急性加重风险、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值和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综合考虑,详见表6。

Image

但 ICS 有增加肺炎发病率的风险,发生肺炎的高危因素如下:①吸烟;②年龄≥55岁;③有急性加重史或肺炎史;④体重指数<25 kg/m2;⑤mMRC>2分或存在严重的气流受限。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喉部刺激、咳嗽、声嘶及皮肤挫伤。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支气管痉挛)。非常罕见的有白内障、高血糖症、分枝杆菌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库欣综合征、消化不良及关节痛。

3.联合治疗:不同作用机制的支气管舒张剂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在 ICS+LABA 治疗后仍然有症状的患者中,增加LAMA 的三联治疗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及健康状态,减轻症状,并能减少急性加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若患者血嗜酸粒细胞计数≥300个/μl同时症状较为严重(CAT>20分),可考虑使用ICS+LAMA+LABA治疗。目前国内有布地奈德/富马酸福莫特罗/格隆溴铵和糠酸氟替卡松/维兰特罗/乌镁溴铵2种三联制剂。

4. 给药途径和吸入装置选择和吸入前准备:图3,表7

图3 吸入装置的个体化选择路径

Image

Image

Image

5. 初始治疗方案推荐: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初始治疗方案见图 4。

Image

6. 慢阻肺稳定期药物治疗的随访及流程:对所有慢阻肺患者,都应建立“评估‐回顾‐调整”长期随访的管理流程。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图 5)

Image

  在以改善呼吸困难为治疗目标的随访路径中,应注意以下方面:(1)对于使用 LAMA 或 LABA 单药治疗仍存在呼吸困难或运动受限的患者,推荐升级至LABA+LAMA;如果升级后呼吸困难或运动受限未改善,可考虑更换吸入装置或药物。(2)对于使用 ICS+LABA 治疗仍存在呼吸困难或运动受限的患者,推荐升级至三联疗法(ICS+LABA+LAMA)。(3)在任何情况下,均应考虑其他原因导致的疗效不佳,如非慢阻肺引起的呼吸困难、吸入器使用不当或依从性差,同时应注意慢阻肺治疗具有“天花板效应”。

  在以减少急性加重为治疗目标的随访路径中,应注意以下方面:(1)对于使用LABA 或 LAMA 单药治疗后仍发生急性加重的患者,推荐升级至LABA+LAMA或ICS+LABA。合并哮喘的患者和近 1 年发生过1次急性加重且血 EOS ≥300 个/μl 的患者建议升级到 ICS+LABA 治疗;对于近1年内发生≥2次中度急性加重或≥1 次重度急性加重的患者,血EOS ≥100 个/μl 时可考虑使用 ICS+LABA 治疗。(2)对于接受LAMA+LABA 治疗后发生急性加重的患者,根据血 EOS 水平推荐以下2 种方案:若血 EOS<100 个/μl,不推荐使用 ICS 治疗,可添加罗氟司特;若血 EOS≥100个/μl 时推荐三联疗法(ICS+LABA+LAMA)。(3)对于接受ICS+LABA 治疗后发生急性加重的患者,推荐三联疗法。(4)对于接受三联疗法治疗后发生急性加重的患者,可考虑①添加罗氟司特(针对 FEV1占预计值%<50%[158]、慢性支气管炎且近 1 年来至少出现 1 次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②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的证据较充足,尤其是对于既往吸烟的患者,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包括耐药、QTc 间期延长和耳毒性等)。

  对于已经使用ICS+LABA+LAMA患者,如发现有ICS 使用不恰当的指征(如无急性加重史的患者使用ICS、对ICS无应答或出现 ICS 相关不良反应如反复发生肺炎或合并分枝杆菌感染)需要考虑撤除 ICS,换用 LABA+LAMA。撤离 ICS 前要再次评估使用 ICS 的风险和获益,撤除 ICS 时建议逐渐减量,同时密切随访肺功能、症状以及急性加重频次。

2. 磷酸二酯酶 4(PDE‐4)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内环腺苷酸降解来减轻炎症,目前临床的选择性 PDE‐4 抑制剂罗氟司特在亚洲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口服罗氟司特 1 次/d 可改善应用沙美特罗或噻托溴铵治疗患者的FEV1,同时对于固定剂量ICS+LABA控制不佳的患者,加用罗氟司特对肺功能也有改善。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有恶心、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腹痛、腹泻、睡眠障碍和头痛,通常发生在治疗早期,可能具有可逆性,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消失。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也应谨慎使用,罗氟司特与茶碱不应同时应用。

3. 其他药物:(1)祛痰药及抗氧化剂:祛痰药及抗氧化剂的应用可促进黏液溶解,有利于气道引流通畅,改善通气功能。黏液活性药物种类较多,但并非所有的黏液活性药物都同时具有祛痰和抗氧化的特性。临床常用祛痰抗氧化药物主要有N‐乙酰半胱氨酸(NAC)、羧甲司坦、厄多司坦、福多司坦和氨溴索等。对于有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慢阻肺患者,无论稳定期评估分组如何,均可在起始治疗中加用祛痰剂。(2)免疫调节剂:采用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裂解成分,该类药物降低了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在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慢阻肺患者中建议使用生产的免疫调节药物。(3)中医治疗:对慢阻肺患者也应根据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原则。(4)α‐1 抗胰蛋白酶强化治疗:考虑到治疗花费等问题,目前未能形成推荐意见,临床上需要个体化选择应用。

(二)非药物干预

1.呼吸康复治疗:呼吸康复的定义是,“在全面评估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运动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目的是改善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并促进健康行为的长期保持。”规律的运动训练是呼吸康复的核心内容。呼吸肌功能下降是导致慢阻肺患者肺通气功能不足、气促的常见原因之一,呼吸训练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呼吸肌耐力训练。稳定期患者康复疗程至少 6~8 周,医务人员监督下至少每周 2 次。慢阻肺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

2.氧疗:进行长期氧疗(long‐term oxygen therapy,LTOT)。LTOT 一般经鼻导管吸入,流量1.0~2.0 L/min,>15 h/d。接受 LTOT 的稳定期患者应有如下之一特征:(1)PaO2≤55 mmHg,或SaO2≤88%,伴或不伴有3周发生2次高碳酸血症的情况。(2)PaO2为55~60 mmHg),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外周水肿(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迹象),或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55%)。长期氧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在海平面水平,静息状态下,达到 PaO2≥60 mmHg 和(或)使 SaO2达到90%,以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保证周围组织的氧气供应。

3.家庭无创通气:家庭无创正压通气(hNPPV),合理设置hNPPV的参数对疗效有显著的影响。采用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如PaCO2降低基础水平的20%,或者PaCO2降低至48 mmHg)的参数设置标准,或采用“高强度”通气策略(吸气压滴定到20~30 cmH2O),可以提高疗效。

4.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相应病原体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接种可降低65岁以下的慢

阻肺患者(FEV1占预计值%<40%或存在合并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慢阻肺中,尤其是年龄>65 岁的患者,推荐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每5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对于从未接种百白破疫苗(Tdap 疫苗)的慢阻肺患者,建议补接种,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发生。

5.内科介入治疗:其目标均为减少肺容积,改善肺、胸壁和呼吸肌力学特征。在国际上应用最广且我国批准临床应用的是支气管内活瓣(EBV)植入肺减容术。EBV 为一种单向活瓣,允许靶肺叶残存气体单向排出体外,从而造成肺不张,实现肺减容。成功的先决条件是靶肺叶无叶间旁路通气。

6.外科干预:(1)肺移植。目前常用的病例入选标准如下:①BODE指数≥7;②FEV1占预计值<(15%~20%);③每年病情加重 3 次或 3 次以上;④1 次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伴高碳酸血症;⑤中至重度的肺动脉高压。

7.双向转诊及分级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进行慢阻肺预防、高危及疑似患者的识别和筛查、患者教育、康复治疗和长期随访等。二级及以上医院主要进行慢阻肺确诊、患者综合评估、戒烟干预、稳定期规范管理和治疗方案制定、急性加重期诊治、疑难危重症诊治等。

8.姑息治疗及终末期管理:疾病终末期状态是指预计生存期少于 6 个月的患者。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