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是什么?

 宋大山 2021-12-18

一,王阳明心学出现前的流行的儒学思想

1,河东学派,是以明薛瑄为代表的学派。薛瑄此派,主讲理学,但有对朱子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首先,他批判和改造了朱熹“理在气先”和“理、气决是二物”的唯心主义理气观,明确提出了“理在气中,以气为本”的新观点。他反复强调:“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他坚持气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原始的物质本体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一气。”“天地万物皆气聚而成形。”薛瑄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大。

2,崇仁学派,是明朝吴与弼所创立的学派。其中吴与弼,胡居仁,娄谅为代表。此派之理学,又与别不同,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理”产生“气”,“气”产生万物,“有理而后有气”,“天地间无处不是气”,即由“气”形成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主张儒者须“静时涵养,动时省察”。此派还主张:认识事物,必须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途径。认为:宇宙是“一本而万殊”,无论世界如何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归终是一个根本,即“万殊而一本”。学者要致知格物,“须从'万殊’上一一穷究,然后会于'一本’。此派与朱子学说最为接近,而有趣的是,崇仁学派的娄谅,就是王阳明的师父。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脱胎于崇仁学派。

3,陈白沙的心学。是的,没错,陈白沙才是明代心学第一人,陈是崇仁学派吴与弼的徒弟,也是娄谅的好友,是王阳明的师叔(或者是师伯),陈白沙的心学走向了理学的对面,陈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这与理学的先有理气后有万物是相反的理论。

综上,此三派是明代影响力巨大的学派,明代儒者,不能不受到此三派之影响,它们中的杰出代表:薛瑄,胡居仁,陈白沙,均得到了从祀孔庙的资格(要知道,整个明代只有四人得到这种资格,王阳明算一个)

二,王阳明所进行的儒学修行

1,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朝状元,所以家学深远,所以王阳明的儒学基础必定深厚,但未知王华是习儒教何派,观史书记载,王华治学,似是以实用为主。

2,早年王阳明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自己因此而病倒了。

3,十七岁时,拜谒娄谅,讨论朱程理学,双方十分投契,在这里,王阳明接触了娄谅的学术思想,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其时胡居仁颇讥其近陆九渊,后罗钦顺亦谓其似禅学云。娄谅:"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深契之,因此始慕圣学,回家后,每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4,王阳明曾两上九华山,九华山是佛道圣地,王游览之中,接触了不少佛道思想,对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阳明也曾于佛道思想中寻找成圣的法门,故史书云: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综上,王阳明少年时从学父亲,长大后广泛接触朱子,娄谅的学说,又了解佛道思想,更试过格竹七天,由此可见,王阳明为了寻找心目中的真理,进行了许多尝试,实验,客观上为创造心学奠定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龙场悟道的经过

在谪居龙场之前,王阳明已对儒释道思想有了很深的认识,特别是对朱程理学有着极深的体会,但始终无法将自身之学问有效地融会贯通,不能得出适合自己的路。之后因政事得罪刘瑾,以假死脱身,最后来到龙场这个穷困安静的地方。王阳明日夜反省,将平生所学,过往经历,一一剖识,某天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对儒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之后的数年时间里,他将所悟之道理,用于解释到儒家经典上,发觉两者内核高度合契,于是,心学诞生了。

综上可知,王阳明由于有了深厚的儒学基础,而本人亦历尽风波,人于大喜大悲,生死之交之中,极易得到思想思维的升华,故此,有了龙场悟道的出现。

四,心学的基础理论

1,陆王学派,也称"心学",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朱熹赞同程颐说的"性即理",陆九渊的回答却是"心即理"。两句话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其中存在着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

2,朱熹认为:每个事物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个理在其中。理,使每个事物得以生成,并构成了每个事物不同的本性,治理国家也有一个理在其中,所以,我们要格物致知。所以朱子说性即理。

3,陆九渊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了解道理,只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所以陆子说心即理。陆九渊只是勾勒出心学的轮廓,王阳明则对心学进行细绘。

4,王阳明认为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这个精神体就是我们脑中的世界,这是心世界,那么可以反推,朱子所认为的理世界就是错误的。

5,王阳明认为的心即理与朱子的性即理是根本相反的理论,王阳明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根据朱熹的说法,因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因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但王阳明的说法正正与朱子相反,这可以看到心学理学之间的分歧。

6,三纲领,王阳明实际归于一条:在明明德。德,就是心之本性,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内心早是知道何为对错,此是无意识的认知,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是按照这种认识去实行,这就是“致良知”。若不去实行,那就是因为有了私心而对良知进行损益,这就失去了至善。

7,心学对八条目的理解。致知:致良知。格物:匡正事物。至于后面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为致知格物之发展。

总论:王阳明的厚积薄发,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在官场中的正直持身,最终在龙场这个地方,得到了神奇的转化,诞生出心学的思想。《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如此恰当地被纳入他的体系,使他的话更有自信,也更足以服人。王守仁的思想体系和他的精神修养方法如此简单明了,这个特点使他的主张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人只需要首先懂得,人人都有本来的一颗心,这颗心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然后以诚敬存之。除此以外,不须再做他事。人所需要的是确信自己、勇往直前,陆象山,陈白沙的主张也很相近。如陆象山所说:“六经皆我注脚。照这样做法,连孔于的权威也可不再需要了。在这方面, 我个人认为, 陆王心学乃是禅学思想的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