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感知论的哲学追问:“我”是什么?(一)

 菌心说 2021-12-22

崔健:

《感知论》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我”和“他人” 《我读感知论》系列文章之二十一 (一)

执迷于精神性意识的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对“我”、“他人”的概念范畴,已经完全进入到了无意识状态,我们已经把这些概念范畴默认化,它们不再占用我们的大脑思维活动,我们却能准确无误的使用它们。

但对哲学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想当然的。哲学就是在寻找所有存在的来龙去脉,尤其是要厘清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就是那些已经被我们默认处理、成为无意识状态的问题。

“我”和“他人”就是这样一对重要的概念范畴,尤其是“我”,更是西方哲学家们钟爱的命题。似乎是从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以后,讨论“我”这个命题成了西哲们的必修课。

笛卡尔那句“我思故我在”,多重解读,见仁见智。笔者更倾向于理解为“自我思故真我在”。笛卡尔是理性主义哲学的先驱,他要寻求理性的、确定性的关于存在的答案,他追索答案的思路就是“首先普遍怀疑,然后逐一证明”。沿着这个思路,他发现既往所有的知识和认知都是无法证明、难以确定的,唯独那个正在怀疑一切的“我”是确定无疑、无法被否定的,如果“我”也被质疑掉了,那么还有谁来质疑呢?在这个事件中,开始进行“普遍怀疑”的主体被认为是他那个承载着思维的肉体的“自我”,当他怀疑掉眼前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肉体和大脑(这些东西缸中之脑也可以意识到)后,那个主体已经从肉体和思维中疏离显现出来了,因为失去了肉体和思维的物理基础的“怀疑”仍在进行,所以说,真正不可置疑、永恒存在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怀疑一切的怀疑者,实际上就是能够包容一切、面对一切的“真我”。

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定了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内涵。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在自然意识(动物性的本能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哲学意义上的劳动)而确立和获得的。首先说兽性的自然意识,当动物面对异己的周围环境时,环境中的诸因素因为其独立性,对动物形成了明显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又与动物的生存息息相关,动物必须依赖于这些因素中的有用成分来保证自己生命的存在,动物的自然意识,促使它们采用“毁灭性的否定方式”(吃掉、争夺)来直接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这无疑增加了自身健康存在的风险。而人类出现后,这种自然意识转型升级了。人类学会了“延迟了的满足的消失”,也即是“劳动”。人类懂得了不再直接的、蛮横的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那样做死亡率太高,而如果稍微忍耐一下,把自己的欲望延迟一下,尝试着驯化动物、种植粮食,迂回的获得食物,虽然间接又缓慢,但安全,而且更有保证,这就是最早期的劳动。这种劳动,第一次使人类触及到了这个世界上本就存在着的“普遍性”,也就是客观规律。而人类一旦触及到了这种“普遍性”,人的意识就从动物的自然意识,质变飞跃到了精神性意识,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就是意识从“自在存在”跃迁到了“自为存在”,这种强烈的“自为存在”,很快就使人类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是的,当人类看到了通过自为意识而转化出来的持久性物化的劳动成果,人类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这些保证自己生存的劳动成果,都是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人类意识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知道这些东西必须属于我,慢慢的学会了分享和交换,就此以后,人类的文明开始了,人文伦理秩序慢慢确立,一直到我们现在这个早已经丰富到看不见源头的庞大现代文明,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性意识世界。这个文明的底层逻辑前提就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对“我”命题探索最充分、集大成的西哲应该是弗洛伊德,他的“本我、他我、超我”理论体系成为这个领域内的标的,影响深远,难以超越。

但是,正如西方理性主义的娇子——科学一样,西哲们更多的是在关注“我”是什么,而我们更需要的可能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感知论就是在努力回答“存在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关于“我”这个命题,感知论自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立场。

感知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极尽形而上的抽象。对于“我”这个命题,感知论抛开西哲精阐的辩证发展和内涵,直击其最本质的属性,所有层级和形式的“我”,都是对应主体的思维起点。不管是动物性的本能意识,还是人类的精神性意识,又或是更高级形式的反思意识,甚至包括本体性的感知意识,其相应的主体,比如说一条狗、一个人、一个得道高僧、又或是进入到本体级别的感知意识主体,其思维、认知都有一个起点或者叫“原点”,各种主体都是以自己的这个原点为出发点,来面对自己意识中的世界的。那么这个“原点”就是“我”。对于我们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比如说自己,你的一切认知,你的世界,都是从“我”这个原点出发的,虽然我们可能浑然不知,但是我们只能这样思维、这样认知,我们无法采用任何其他方式。不管你作为动物的本能意识进行食色的思维,还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进行精神性意识的思维,或者你是一个修行者能够到达“无我”(只是无精神性意识中的“我”),又或者你超越了前面几种意识形式,进入了本体而进行着感知意识的思维,在所有层级和形式的思维认知里,都有那个“原点”,也就是有一个“我”的存在。这符合哲学思辨基本原则,“存在必须相对于主体而存在,没有主体的存在无法存在”。

所以,在感知论的理论体系中,习惯性的把“我”分成“自我”、“主体我”、“真我”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其本质对应的一个层级的意识形式。(接下之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