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民立——最早进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勘察和施工的部队

 老兵原创之家 2022-01-15


1959年至1960年,铁十师移防青海格尔木,修建了从泉吉峡东至纳赤台段铁路,历时20个月。

铁十师是最早修建青藏铁路的部队,为什么当年铁十师不是从西宁开始修建,而是从格尔木开始呢?是从格尔木往西宁方向修吗?其实不然。

我早就听说当年铁十师派人去拉萨勘测青藏铁路,其中有后来任铁十师四十六团的总工程师时念仁叔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早铁十师就去勘测那条铁路?

直到2022年1月11日,时念仁叔叔的大女儿时丽君把她父亲的回忆录和有关照片发给我看,看到了时总工程师的回忆录,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铁十师的任务不是修建西宁至格尔木段,而且准备修建格尔木至拉萨段!

以下是时总工程师的回忆录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节选:

格尔木,昆仑山下。

我调到铁十师技术处不久,于1959年春天去青藏线格尔木市接受新的任务。

十师担任泉吉东车站至格尔木段,全长约170公里,师机关驻格尔木。全段除泉吉峡约五公里山区,有几个小隧道外,其余都是平原,经过32公里长的察尔汗盐湖和很长一段盐渍土地外,地质条件复杂。

到格尔木后,我调作训科任参谋,施工处取消,改为科研科,原作战科改成作训科,因为铁道兵的作战科是指挥工程和部队训练,我调作战科任参谋,原为上尉提升为大尉军衔。我在作训科负责隧道施工,黄汉信负责桥梁,在师机关除总工程师孙继权和科研科长孙传芬外,在技术干部中我俩军衔最高。

十师的任务由格尔木一直修到西藏拉萨市,全长约一千公里,要求组织人员沿线勘察,做施工准备。

由总工程师孙继权带队,我负责隧道,黄汉信负责桥梁、孙传芬负责路基,我们四人和设计单位三人,共七人乘坐一辆大吉普车进行沿线勘察,主要了解大桥、隧道、高填、深挖的现场施工条件,如通天河、沱沱河等比较大的河流。通天河、沱沱河都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河宽约七八十米,水深约一米,已修有木桥通车。

风火山隧道是昆仑山上最长的隧道,有一公里多,海拔四千七百多米。那时一公里长的隧道比现在十多公里隧道还难打,尤其是在高原缺氧地区,在露天人呼吸都困难,在隧道施工就更困难了。当时没有机械,完全靠钢钎打眼放炮,进度很慢。我们与设计院研究隧道能否缩短。经过勘察研究,若将隧道缩短,铁路就要延长,造价提高很多,这已是最佳方案。公路距风火山隧道约有两公里,需要爬山步行,走一段路就得休息,喘不过气来。我们查看了高填路基和深挖路基地段。因青藏铁路有五百公里终年冻土地段,夏天地表约十多厘米冻土溶化,高填、深挖地段的边坡怎样防护?

昆仑山上夏天草长的很茂盛,所以山上的野生动物很多,羚羊一群都数百只、上千只,师里组织一打猎组,最多时一枪打九只,打的羚羊供全师部队吃,还装一大车皮运往北京,供铁道兵机关和铁道兵学院。按现在打羚羊是犯法的,那时国家没有规定,可以随便打。我们沿铁路(设计)线走到唐古拉山,这里海拔五千二百米(我们带的海拔表只能测五千米),铁路(设计)线已不沿公路走,我们就去了拉萨。

我们到拉萨住在招待所,游览了拉萨市容。当时的拉萨市和解放前的拉萨市容没有多大变化,因为1959年前还是达赖统治,1959年达赖叛乱后,才由中央政府统治。我们是1960年6月去的,由中央政府接管才几个月。

我们参观了大昭寺、罗布林卡、哲蚌寺。布达拉宫在装修,停止参观,只在布达拉宫广场看了一下外观。拉萨市口字型街道,南北街和东西街的长度差不多,两旁商店大都是印度进口的商品,比国内的商品便宜的多,尤其是进口的瑞士手表,西藏规定军人不能购买,我们也不敢违反规定,只在商店看看。

我们在拉萨期间,有关领导接见了我们。当时西藏物资缺乏,希望青藏铁路早日修通,那时川藏公路还没有修通,青藏公路也刚刚通车,沙石路面,路面高低不平,行车速度很慢,青海西宁至拉萨两千公里,汽车运输来回至少半个月,运输量有限。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由铁道部工程局修建,格尔木至拉萨由铁道兵十师修建。答应开工后的部队可组织当地藏民参加修路。

当时初步勘测,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这里地矿极为丰富,是国家的聚宝盆,那时出“可爱的柴达木”一书,叙述柴达木盆地各种矿产储藏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勘察、开发,柴达木盆地除丰富的钾盐、铅矿产资源外,其他矿产储量都不高,据报刊上公布的石油储量只有一亿吨。

我们在拉萨住了七天就回到了格尔木,建议师领导派一个连队去昆仑山上,搞修路试验。要做一段填方路基、一段挖方路堑、修建几座小桥和涵洞,作为施工前的试验。建坡夏天溶化怎么防护,设计单位也没有好的办法,在国际上只有加拿大有段很短的冻土铁路,建议去加拿大参观学习。

根据当时国家修建铁路规划,除修建青藏线外,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修一条铁路,我们十年八年离不开格尔木。格尔木将发展成一百万的大城市,师领导动员干部家属随军,师里在格尔木盖了一些家属房,还创办了家属工厂。

我于1960年11月份去商邱将家搬至格尔木。因格尔木没有中学,丽君(其长女)自己仍然在开封上初中,我每月给她寄钱。

当时去格尔木有两条路,一是经青海西宁去格尔木,这条路比较好。另一条路是经兰新铁路,靠近新疆峡东车站经敦煌、大柴旦至格尔木,因十师所有部队在酒泉一带,距峡东车站较近。那时地方上没有客运交通车,只有乘坐十师的解放牌货运敞车,当时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车开起来,风吹在脸上像针刺一样疼,我穿了羊皮大衣、带皮帽,还冻得全身冰凉,小莉和小闽用两床被子包上到食宿站后腿冻僵了、脚冻肿了。由峡东至格尔木走了三天,沿途有部队设的食宿站,过路军人和家属吃饭、住宿不交钱,伙食也特别好,住的条件差一些。到达格尔木后,把家安置好,师机关为来队家属开办缝纫厂,每月工资二三十元。将小莉、小闽送到托儿所,托儿所的条件很差,伙食不好,不卫生,托儿费每人每月30元,他们俩到托儿所不到一个月还染上了一身的虱子。在这种情况下,文芸(其妻子)就不上班了,孩子也不送托儿所了。

当时十师的任务由泉吉东车站至格尔木约150公里,除锡铁山5公里的山区外,其余都是平原。离开锡铁山区不远为察尔汗盐湖,盐湖宽约30公里,盐湖表面是一层又厚又硬的盐壳,下面是20米深的结晶盐,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设计单位正在想办法,搞通过盐湖的试验。

1959年,我由技术科调到作战训练科,由工程师改为参谋,授大尉军衔。铁道兵的作战训练科实际就是施工技术科,同时调入作战科的还有黄汉信,我负责隧道和路基施工,黄汉信负责桥梁。十师部队由作战部队调入铁道兵不久(注:1953年至1959年),对隧道施工没有搞过(注:铁十师抗美援朝修过两座隧道,经验比较少),我在三师修建鹰厦铁路中,负责两座隧道施工,有一些经验和体会。我把每座隧道的施工规划和施工进度图做好,发至施工部队,得到师领导的好评。1960年底,因国家经济困难,该工程停建,把已开工的隧道门进行封闭,以防洞内石质氧化塌方,另外也怕老百姓进洞掉石块伤人。

时念仁总工程师是我父亲的亲密战友,我父亲是1945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时总是1948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复旦和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是非常有名的。

时总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铁路局工作,1951年参加铁道兵工程部队第三师进入朝鲜,1963年他就被任命铁十师四十八团总工程师了。

看他的回忆录,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早在1959年铁十师就去了格尔木,原来是准备修从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还准备修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的铁路,还准备在格尔木住上十年,还动员家属随军,还办了托儿所幼儿园。如果不是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了。

看看当年的条件多么艰苦,由于格尔木没有中学,他的大女儿时丽君不得不和父母分离;从甘肃峡东到格尔木没有客运交通,两个幼儿也只能乘坐敞篷卡车,冻得脚都肿了。铁道兵的家属为了支持丈夫的铁路事业,老老小小都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