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人道,殊途同归

 旮旯二爷 2022-02-01

本篇文章限时免费阅读

《老子》:天道与人道,为什么是殊途同归?



问过蓝天

已关注

所属专栏: 道家思想窥探

众所周知,《老子》一书,原本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

也就是说,《老子》这本书,既论“道”也论“德”。

老子雕像

所谓“道”,指的天道,即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或者说超出人为认知的某种规律。

正如老子在这本书中所讲,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意是说,“仁”这种认知,只有“人之道”才有,而“天之道”和“地之道”却没有,所以,“天地”才把万物(包括人在内)当成“刍狗”一样,有用时,会假装理会一下,无用时,却像人们对待“刍狗”一样,弃之不顾了。

这就是“天道”。

老子雕像

而“德”,则是针对于人而言——若是没有人的存在,那么,也就无所谓“德”了。

言外之意,人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首先需要遵循于“德”,才会有可能契合于“道”——“德”是人与“道”之间的中转站。

那么,到底什么是“德”呢?

其实《老子》一书中的“德”,并不是道德,而是指人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所强调的是抛开人为分别心之后的践行——人唯有舍弃一切私心与私欲之后,才会不受“物”所累,并能包容万物,老子讲“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画像

当然,这个“德”正是人道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天道”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但是“人道”的最高所在,却要求人把“人为”的因素不断的减少,以至于最后,没有“人为”的因素。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天道与人道,其运行方式不一样,但“人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完全契合“天道”——殊途同归。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老子在这本书中的第七十七章中继续谈到,即:

老子画像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大意是说,所谓“天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因此,“天道”运行的本质,就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并让它达到某种相对的平衡。

老子画像

但“人道”则刚好反过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都是减少不足的,来献给那些有余的人(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而这正是人性具有“恶”之一面的表现——巧取豪夺,富余的人不会满足,他们依然要去夺取那些已经有所不足的人。

而这正是“弱肉强食,人性贪婪”真实写照,当然,在现实当中的这种生存法则,老子本人早已看得透切,以至于一语道破。

那么,到底谁才可能将这种现象改过来呢?老子自己的答案是——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而这正是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道理。

老子画像

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抛开人为的分别心,那么,你就会离德离道越来越远,最终迷失自己。

但无论如何,天道与人道的一切运行与目的,从本质来说都是殊途同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