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一块石碑,让他狠狠赚了一笔

 旧时斜阳 2022-02-15

读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时候,我一直将目光落在了苏东坡哪些华丽的诗篇和人生经历,却忽略了整个传记中一直存在的小故事,提起这个人物与苏轼的光芒相比,他微不足道,甚至你百度一下,或许都没有他的记录。

如果不是研究苏东坡人生经历,不去了解中国地方县志,你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

他叫苗仲先。

一个太守,第一个懂得用苏东坡赚钱的太守。

公元1077年四月二十五日(北宋熙宁十年),苏东坡被朝廷派往徐州做太守,在这里他遇到了2个月的大洪水,这场洪水造成了苦难让苏东坡难以忘怀,身为父母官的他穿雨衣,着草鞋,在城上临时搭就的草棚里日夜指挥军兵、民众防泛抢险,禁止市民偷跑出城躲灾。他与民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救灾,以身作则保城。尽管洪水迅猛,但老百姓始终毫不退缩,徐州城终于安然地度过了难关……。

洪水过后,朝廷拨款修筑河南濮阳一带的堤防,却置徐州于不顾。苏轼并不因徐州未遭破城之灾而怠慢,仍然申奏朝廷,增高、加固徐州城垣。他说:“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他带领官员仔细察看水流的通道,在土堤之外另加木堤。

这样,黄水若再泛滥,徐州也能安然无恙了。苏轼如此关心徐州的安危,深得徐州人民的爱戴,于是百姓在当地修了个百尺高的建筑,命名为“黄楼”。纪念这次洪灾中苏轼为百姓作出的贡献。

对于这个名字,苏轼带着期望和高兴之余,提笔写了篇纪念碑文。

一切看着挺不错。

但光鲜生活的并没有持续多久,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2年后,苏东坡就开始了他的流放之路。

最爱的徐州他待不下去了,他只能跟着朝廷的贬谪指令,带着家眷一路南下,最后去了海南岛。

在苏轼被贬的日子里,朝廷把他所有的文集、信件、石碑等一律毁坏,该烧的烧掉,烧不掉的砸烂,作为记录苏东坡丰功伟绩的黄楼碑文自然也逃过不过被毁的命运。

当时的徐州太守把一块苏东坡写的石碑投在附近的护城河里藏了起来。大概10年之后,王安石变法失败,朝廷和老百姓都忘记了禁令,而皇家也在搜集苏东坡的墨迹手稿,这个时候新任徐州太守苗仲先隆重出场了。

他听说前任太守将苏东坡写的石碑丢到了河里,嗅觉敏锐他立马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让人把此石碑打捞上来,在夜里暗中把那碑文拓了几千份。此事过后,苗仲先忽然对同僚宣布道:“为何我竟会忘记!禁止苏东坡的碑文法令尚未取消,这个碑文还在,应当毁坏才是。”说完,当着同僚的面将这块打捞起来的石碑给毁掉了。

这下好了,没了原件,想看苏轼的碑文怎么办?

好说,看拓本。

由于苏轼拓本独自一家,别无分店,拓本的价钱一下就翻了好几倍。

短短几天,这个新太守就借苏东坡狠狠发了一大笔横财。

可惜的是,苗太守是发了财,但好好的一块石碑就这么永远地被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