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732:轻狂躁动,则会失去生命的根本

 道德经学用 2022-02-20

第二十六章  君主修养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宁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圣人行动,不离开载重的车,虽有荣华富贵,却能超然物外。为什么拥有万乘的君主,却轻率治理天下?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浮躁就会失去主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今天进入第一层面:轻狂躁动,则会失去生命的根本。

首先,天长地久的处世观和处世法。

第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处世观。

这是老子在第二十六章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画面。画面上说,世间的人们啊,整日里奔波忙碌,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很少能静下来照顾一下自己的身心,所以说躁动不止啊。如果有一天,我们有机会静下来内观自己一颗心之时,就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其实,让心清静下来、沉淀下来,当清静的力量很强大时,就能克制躁动了。人生旅途中所有重大的问题,都是一面镜子,都是为了看清我们自己,成就我们自己!这就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何谓轻?何谓重?何谓静?何谓躁?

老子继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出了“道法自然”之后,到了本章又以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把“轻重”和“静躁”这两个方面的“相对”放到了一起。从“人法地”的角度来看,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都是重在下、轻在上。在地的层面,以“地心”为根;在人的层面,以“人心”为根。能够主动控制“静与躁”靠的是心,可人心各有其衷,如万物芸芸,虽都来自于大道造化,但每个物种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路线,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轻重”与“静躁”其实依然属于道法自然的演化。

第三,什么是处世观?什么是处世法?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就是我们做人做事获得大成功的关键处世法!老子这句话的用意就是让我们的心要宁静下来,要用我们的安静、宁静、冷静来掌控住自己的急躁、狂躁和暴躁。人类所有的行为都离不开“轻重”二字。干任何事情,抓住轻重就是抓住纲领;抓住轻重就能在荣华富贵面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是一种自在的人生境界。

所谓“辎重”原意是指行军打仗时运载军械、粮食的车辆,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在用兵中,“辎重”为重。而在这里引申的意思是个人的操守或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也就是说圣人处事、明君治国,始终不忘初心、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所谓“荣观”,“荣”是指豪华、高大;“观”是指楼台。“荣观”的大意就是豪华的居所、奢华的生活。所谓“燕”是指平安、平静;“处”是对待的意思;“超然”是超脱、超凡脱俗的样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因为知道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而心灵的淡定、安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此,哪怕身处奢华的外在世界之中,圣人依然能够保持自己安静、宁静的本性,凡事皆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所以,静是处世观,重是处世法。

其次,轻狂躁动,则会失去生命的根本。

从客观规律性来看:重的东西总是在下面,轻的东西总是在上面,所以重是轻的基础。有修养的人有时也难免浮躁,但决不会忘记自己的目的和使命,行事总能坚守既定原则,用原则来纠正自己偶尔失控的行为。

从概念上来看:轻率与稳重这一组概念更多表现在处事方式上,比如表现在权衡轻重、大小、整体、局部的不同思维方式上。而冷静与急躁这一组概念,则多表现在为人为事的态度上,比如君子不易被外界诱惑而分心,领导不应以个人喜好来对待全局——真正天长地久的领导者总是把自己放低,把别人、把全局看重。

从生命工程角度来:“重”代表生命,“轻”代表名利。有了生命,才会有搏取名利的资本;有了生命,才会有理想与希望;有了生命,才会有幸福与快乐;有了生命,才会有人生的辉煌!所以,生命是名利的根本,生命远重于金钱,远重于名利。人生中的危急时刻,只有以静制动才是上策。因为,心躁是让人往狭隘或死亡线上徘徊告终;而心静才能让人走向希望。因此说,心躁则暗,心静则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段文字中,老子用“轻重”和“静躁”来讲人的修养:人立身处事,言行在其外,意识在其内。内处凝重深广,若以内主外,则根深柢固、枝繁叶茂,乃自然长久之道;而外在的物质,像名利、荣辱、欲望这些东西,都是对内在的牵绊。如果人的身心整天沦陷在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无法得到清静,那精气神就会不断向外消耗,人就变得越来越躁动不安,最终走向衰老和疾病……所以,如果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是不可能静得下来的;而轻狂躁动,则会失去生命的根本。

再次,“尽人事听天命”的根本是把握天时、地利、人和。

在大自然里,我们可以拿树来作一个比喻。轻为枝干叶,为阳,为可见;重为树根,根深柢固方能枝叶繁茂。大树就好比一个人,看不见的树根便是人的根基、境界和灵魂;而看得见的枝叶便是人的肉体相貌。这两者的关系无外乎根深柢固以枝繁叶茂为表,枝繁叶茂返哺积淀于根,又让根更深、柢更固,两者循序渐进、互为增益。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所以人们浇水施肥都会聚焦在土底下那部分看不见的根上,即便现在市面上有了所谓的叶面肥,据说能让叶子油亮肥厚,但这一看就知道是小术而非自然大道。叶子再亮,若没有根基,也不过就是短暂的表面繁荣罢了。

在大自然里,我们也可以拿大海来做个比喻。大海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一面就是人的根基、境界和灵魂;而碧波荡漾、甚至惊涛骇浪的一面则是人的言行外相。一个人只有具备深广的根基和境界,才拥有顺势翻起滔天巨浪的潜力。如果是一个小水洼,那能掀起什么风浪呢?恐怕还没见什么效果,就先把自己扑腾地油尽灯枯了……但即使拥有震撼人心的威力,大海中的巨浪翻滚也只不过是轻狂、是浮躁,轻狂浮躁的海啸巨浪只有迅速回返归于深重的大海,才能自保,才有再次翻涌的机会;如果一味轻狂、迷途不知归,那再大的浪头也是一去难再返。

人生中,所有的荣耀、成绩也像树木的花果一样,其根源在于树木之根本。所以人们不要总花心思执着于花果而忘却了根本。树木的根本在于扎根于大地的树根、在于阳光雨露,也在于周围的温度环境、土壤地貌等综合因素。所以一个人能够成功,就像一颗树能够长大一样,绝不能把成功的功劳都归于自己的努力那么简单!如果这么认为,就会失去根本。个人努力是肯定需要的,但成功的关键还不仅在于此,用古人的话来说,是由“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倘若太在乎荣耀、成绩,往往会使人骄傲自大、忘记根本,以至于最终失去根本,落于失败。所以,“尽人事听天命”是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