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8淋证

 本能学堂a昨年 2022-03-15

李某,女,35岁。7月4日初诊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四天
四天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恶寒,尿频、尿急、尿痛,自服氟哌酸及中成药未见改前来就诊,诊见:尿频、尿急、尿痛,全身乏力,寒热交作,腰痛,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效,BP90 65mmHg 有血吸虫病史。
中医诊断:淋证。
西医诊断:尿路感染。
证型:下焦湿热。因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淋病。
治则: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方用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小蓟15g,山栀子15g,藕节15g,滑石10g,蒲黄10g,青黛10g,生地15g,当归15g,前仁10g,竹叶10g,甘草5g1剂,水服,共7剂。
二诊(7月11日):服药后发热恶寒已除,尿频、尿急、尿痛显减,仍有腰痛,小便黄,大便尚调,舌脉同。前方有效,守方加诚、前方去前仁、竹叶、甘草,加茅15g香附10g:蛇舌草15g1剂,水煎服,共10
三诊(7月22日);服药后腰痛好转,小便次数略多,口干喜饮,纳食尚可,舌苔白,脉细,服药后下湿热渐除,故腰痛好转,舌苔转为正常;之药恐有伤阴之弊,故小便次数略多,口干喜饮;故需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处方:滑右10g:山栀10g:青黛10g;前仁 10g:薄荷5g;蒲黄10g:生地15g,石  15g蛇舌草15g竹叶10g1剂,水煎服,共10
四诊(8月5日):尿频尿急已除。
感悟:淋病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为“淋秘”,并指出淋秘为“热在下焦”。治疗上《景岳全书·淋浊》提出“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者宜补,阳气不固者温补命门”。此案从表现上看,寒热交作、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都是湿热熏蒸,郁结于下焦而引发,治疗遵循“热者宜清”的原则,选用小蓟饮子。“病在下者,引而竭之”,《医方考》云:“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小蓟、蒲黄、藕节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当归养血于阴……”,诸药相伍,故有良效。二诊中加用了香附行气活血,以助退热散瘀。湿热蕴久,恐以伤阴,且前方淡渗利湿之力较强,恐其劫阴,在三诊中加用石斛等善后,其病故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