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六条)

 玄冰生孙洁 2022-03-20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上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卷一 第六条】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起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的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

1.  风温咳嗽当用桑菊饮

太阴风温,热邪入于肺络,肺气不利,则咳。身不甚热,微渴,说明热邪不甚,只是热邪已然入肺,是表轻而里重。用银翘散则“恐病轻药重”,所以另立辛凉轻剂桑菊饮。总结一下,桑菊饮的主证即是受风温而咳,身热不甚,口渴较轻,余症不显。

对于这种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肺卫表证,当时通行的治法是用杏苏散。该方亦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主以苦温甘辛之法,专治寒燥。杏苏散也是以咳嗽为主症,对于伤于风寒、寒燥的咳嗽证疗效甚佳,所以世人习用之。但其方辛温,不适于风温咳嗽;再者,方中暗含二陈汤,有祛痰理气之用,是为里药,所以吴鞠通说杏苏散治风温咳嗽还有“不分表里之弊”。

2. 桑菊饮的组方原则

在桑菊饮的方论中,吴鞠通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药性解释例如桑得箕星之精,所以善平肝风;桑叶横纹最多,所以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等。这些解释是药性法象理论的具体应用,以为药性的一般解释则可,以为精准的药性推理则尚有不足。

桑叶、菊花都是典型的辛凉解表药,且兼清热之用,二药共用以疏散风热,兼清肺络风热。薄荷辛凉、连翘苦寒,二药共用,辛凉微苦,发散肺中风热。肺络闭郁,不能宣降,故用桔梗宣肺化痰,杏仁降肺止咳。苇根清肺,兼能生津化痰,助桑菊清肺、桔梗化痰,更能养肺中津液,免受温邪灼伤。

本方乃从叶氏医案化裁而来。叶案如

“某,十岁,咳嗽,此风温上侵所致。连翘一钱半,薄荷七分,杏仁一钱半,桔梗一钱,生甘草三分,象贝一钱。”

 “阴弱温邪上侵,发热咽痛,治以轻剂。薄荷、象贝、桔梗、连翘、花粉、生草。”等用药与本方都极为接近。

3. 桑菊饮的临床加减

方论中还讨论了桑菊饮的加减应用之法:

气分燥热较盛,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者,加石膏、知母;

热邪入于营分,舌绛暮热而燥者,加元参、犀角清营透热;

入血分者,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以凉血护津;

肺热明显的,加黄芩;

口渴较甚者,加天花粉。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温病条辨》条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四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五条)

  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但是它言辞古奥,学习者往往觉得比较难懂,读了之后又很难直接用于临床实践。我的新书《一起读内经》立足于临床,用比较浅显的文字解读了《内经》重点条文。有解读、有分析、有方药、有医案,还有名师作序,作者原声音频,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更好地学内经,用内经。现在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赞微店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