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壬寅谷雨,健脾和胃原创 节气文章编写组 道心语境 2022-04-16 03:00

 常常喜乐lllll 2022-04-17

2022年4月20日(农历壬寅三月二十)10点24分,太阳到达黄经30度,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谷雨。

谷雨蕴含「雨生百谷」之意。谷雨之后雨量增多,空气中湿度进一步加大。

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湿属于土类。土应脾胃,土的功用为化,中土化生万物。《黄帝内经》讲:「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意为四季的季末十八日均由脾所主,依此完成四季的转化。每年的谷雨节气正处其中。

同时,谷雨处于二之气中。壬寅年二之气的当令之气为「太阴湿土」。脾为阴土,其体常湿。「脾恶湿」,湿伤脾。太阴当令时,若湿地逢雨,脾乃自伤。

脾喜燥恶湿,不喜生冷、郁怒、饱食。若外受风寒湿邪气,或在内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湿阻中焦,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和。

图片

壬寅年上应岁星(木星)。《经》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这段话是说:凡木运太过之年,又逢太阴湿土当令之际,木盛乘土使得脾虚。脾虚易致人出现食不化而下、食欲不振、肢体沉重、烦躁愤懑、肠鸣腹胀等。

综上所述,谷雨节气健脾和胃为时令养生之重。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而致肺金不足,故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仍需重视。

时令养生建议如下:

1

不饿不吃,避免积食

二之气太阴湿土当令是人脾胃最虚弱之际。一日三餐只要无食欲,可以暂时不吃食物。待有食欲时饭量减半。若晚饭因无食欲而未吃饭,夜里饥饿时可吃一块「点心」,不可吃饱。点心,点到为止。太阴湿土当令使夜里阴上加阴,脾胃虚弱至极。一旦吃饱,食不化积食也。

2

姜糖补中,土旺生金

太阴湿土司政主湿,地气少阴君火主热,二者可致白天晴热,夜间湿凉,昼夜温差增大。早起后如果脾胃虚弱,可于粥或汤里加姜糖茶,或者是单饮姜糖水。既可生中焦阳气,又可养血。培土生金,有益于提高肺的免疫力。

图片

3

把握三初,健康之本

卯初、酉初和亥初是三个重要时间点,谷雨节气把握住这三个时间点为重中之重。

(1) 卯初前起,亥初睡眠

早起要在寅初后,晚起要于卯初前。

若寅时背热而醒,是阳气充足。应顺势起床,静坐茶灸,气血周济身心。

晚起不过卯初。人在卯初之前起床,阳气在卯初由手太阴肺经交接给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春夏时节随着太阳直射点北上,每日阳气愈加隆盛,夏至节气达到顶峰。晚于卯初起床影响阳气的生发,易形成郁气。对于年迈或体弱者,可能引起腰背的各种不适。

春种秋收,人体播种阳气即在寅时。寅时不起,影响气血运行。卯时、辰时为阳时,阳气欲发而不得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肺壅、喉干、头昏、头晕、目浊等不适。与此同时,腿脚反现寒凉。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写道:「热病生于上,清(寒凉)病生于下。」

图片

亥初是由手厥阴心包经转为手少阳三焦经。三焦通百脉,少阳为枢纽。如果亥初不眠,少阳气无生反耗。少阳不生,太阳难长,则阳气难圆一日之生、长、收、藏。阳气歉收,必耗积蓄,久之成病。

早起则早困,进入良性循环。卯初不起扼杀阳气,亥初不睡耗杀阳气,此为「双杀」,身陷泥淖,恶性循环。

(2) 酉初收敛,阳气归肾

酉初由阳转阴,足太阳膀胱经交接给足少阴肾经。如果身心俱热,可于酉初饮食养阴敛阳,使阳气归肾。十一脏腑之精华归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亦为各脏阴阳之本。诸脏之阳赖肾阳以温之,诸脏之阴赖肾阴以濡之。内热收敛,酉初为要。

图片

4

嚼汤喝饭,避免生冷

饭菜咀嚼至自然流入胃中,可减轻脾胃负担。水液不嚼而饮,则湿邪困脾,致津液不布、水湿停聚,形成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如水肿、泄泻等;湿邪扼阻阳气,人易「春困」。

非熟即生,非热即冷。生冷伤脾,人易口唇色淡,口中黏腻,发甜口苦,便干溏等。

5

增减衣服,味灸护阳

谷雨节气早晚温差较大,我们应适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当感受风、湿、寒邪时,人会有酸、痛、胀等反应,应注意及时把花椒固定在贴身衣服的对应部位进行外敷。坚持「见虚则补,不虚即停」的原则,避免画蛇添足与过犹不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