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佳明:停饮

 山东中医竹林 2022-04-20

2022-04-20

案1:武某,女,42岁。

慢性胃炎10余年,中西药物进服无数,不能愈。其夫住院,顺便求方一试。纳差胃呆,口干绝不喜饮,大便时干时稀,体瘦面白,舌淡齿痕,舌苔水滑,脉细弦。

证属饮停心下,方用芩桂术甘汤。

处方:茯苓15g,桂枝9g,焦白术9g,炙甘草3g。3剂大效,持方返回老家继服。

患者拿到处方时说:“我是药罐子,吃药无数,恐有耐药性,量小怕无效,能不能开多点?”

药后说:“我吃药无数,从没有吃过这么有效的药,也没有熬过这么少的药。”

吃药无数,不外乎化痰和胃的二陈汤,健脾补气的四君子汤,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理气散寒的良附丸,活血调气的丹参饮等等,或补或开,单方复方,药量再大,并未治饮,不效也在情理之中。

张仲景特别重视饮邪,而我们临床上经常容易忽略饮邪,这是应该注意的。

饮邪经常见到的指证,舌苔是水滑的,脉是弦的,这个弦可以是单纯的弦,也可以是细弦,可以是沉弦,总归是带有弦。

而大家能看到前面这一堆方剂所有的方剂都取代不了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加起来就那么一点,就这么点药病人吃起来就会有特别好的感觉。

案2:刘某,女,35岁。

慢性胃炎多年,久治不愈。间歇性胃胀、反胃,纳差,便调。

此女性格偏于内向,家境不顺人意,自述心情不好时胃病易发或加重。诊其舌质暗红,舌苔黄白稍浊,脉缓中夹弦。

证属中焦郁滞,升降失司。

治以开郁和胃为法,方用越鞠丸。

处方:苍术12g,川芎9g,香附9g,栀子12g,焦神曲12g。

3剂水煎服。药后症减,继服3剂。

此后患者秘藏本方,每有胃脘不舒甚时,自行配服3~5剂。

上方是一张大家熟知的越鞠丸方。

百病多生于郁,“胃炎”也可因郁而生。只是前医见郁思肝,总以治肝郁为主,也能少效,但终属药证不符。

书中都说越鞠丸治“六郁”,但后学者不易把六郁和具体临床病证结合起来,因此朱丹溪常见的郁证在后学者眼里见得少了,越鞠丸也经常被闲置不用。

实际上,越鞠丸治郁着眼于中焦,与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治郁着眼于肝完全不同。

真正掌握了越鞠丸方,临床会发现本方的用途很广。

我们现在几乎不认识朱丹溪说的郁证,被后世医家说的“六郁”把思想给捆住了。

当我们忘记了六郁,回归到朱丹溪说的郁证上,可能就会发现临床上郁证是很多见的。

这就和有个医家说过,《伤寒论》学得好的人,临床上看到的到处都是伤寒病,而没学懂《伤寒论》的人,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例伤寒病,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不认识,所以就见不着。

案3:武某,男,42岁。

患“慢性胃炎”多年,长期胃脘痞满不舒,有时泛酸,纳少,大便尚调,精神欠佳。舌质淡暗,舌苔黄白,脉缓。

证属中虚邪滞,寒热蕴积。

治以辛开苦降为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干姜6g,姜半夏12g,吴茱萸3g,黄芩12g,黄连6g,人参6g,炒谷、麦芽各12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加减服用40余剂,临床痊愈。

慢性胃炎,多数并不难治,老百姓都知道“寒火胃病”。

本案辨证、选方、用药并无特殊之处,前医不效的原因,可能与倚重中、西医结合有关,也可能与不辨证有关。

案4:张某,男,55岁。2008年2月18日初诊。

“老胃病”多年,两年前加重。经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试用“奥美拉唑”口服有效,医生建议其连服8周,每日早、晚各一粒。

患者连服10周,服药期间无明显不适,但停药1周,诸症又复,于是对西药失去信心。

2年来服用较多中成药和中草药,但见效平平,经人介绍来诊。

诊见:胃脘不畅,下午及晚上出现泛酸,上逆。纳食欠佳,大便尚调,口气较重。舌质淡暗,舌苔薄白黏,脉细弦缓。

证属中虚,升降失司,胃气上逆。治以辛开苦降法。

处方:干姜6g,姜半夏9g,黄芩12g,黄连3g,吴茱萸3g,党参6g,枳实9g,枳壳9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8年2月25日二诊:诸症未减,每次服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胃痛,移时自行缓解,停药后仍有胃痛时发。

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壳加乌贼骨18g,炒谷、麦芽各15g,5剂水煎服。

2008年3月6日三诊:上方服第一剂即感胃内久违了的舒适感,胃痛未发。服完5剂,诸症俱已消失。

现纳食明显增加,胃脘无不适(患者补诉自己服上药都是早晨空腹顿服)。嘱上方2日服1剂,继服5剂。

这个证辨起来也不典型,不好辨。对于胃脘部的病证,只要没有过多的证据反对使用半夏泻心汤,而又没有更合适的方剂可供选用,我经常用辛开苦降法,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胃脘部不畅,痞、满、酸、逆,先让中焦恢复升降。

反思药后出现的胃痛,是不是半夏泻心汤在起作用?有可能。

每次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胃痛,可能正是药效最大的时候,这时候胃痛可能是胃想和降但和降不了的结果。

也许第一张方不加减继续往下用也会有效。

清代医家陈修园对经方的认识是“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临证处方要达此境界,不易!

案5:高某,女,80岁。2004年9月8日初诊。

患者是山区农民,素体偏瘦,但精神尚好。近一年来胃痛频发,经当地医院诊为“胆石症”,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及家属不接受手术治疗,电话中告知病情。

试处下方:柴胡40g,黄芩40g,姜半夏40g,生白术120g,鸡内金90g,陈皮40g,茯苓40g,焦山楂60g,赤芍药60g,枳实40g,郁金30g,炒麦芽30g,生大黄10g,芒硝30g,炙甘草20g。1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

2005年8月30日电话告知,老人服上药后,胃痛未发,纳食很好。

要求今年冬天服补药调补身体。

处方:焦白术200g,鸡内金200g,枸杞子100g,怀牛膝40g,柴胡30g,赤芍药40g,枳实30g,石菖蒲30g,炙甘草30g。1剂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

面对高龄患者,无论何病,顾护、调治脾胃为不二法门。

第一张方剂是治疗胆石症的常规用方,只是注重中焦,我还是着重于中焦。结石病引起胃痛发作,在中医里还是属于腑气不通,方中10克大黄、30克芒硝,这个量不算大,配有大量护脾胃的,基本上不伤脾胃。

只要是高龄患者,慢性病,久病,不管是啥病,治疗先从中焦入手。

只要病人能吃能喝能长肉,这就没事,身体不好的小孩也是一样的。

治脾胃,临床时间越长,越能感觉到脾胃的重要性。

当代临床大家岳美中说,我一开始是学张仲景的,我前半生特别喜欢用经方,但是当我老年后特别喜欢李东垣,我发现用李东垣的东西,对于久病老年人的病变效果很好。

李东垣的东西和张仲景的东西截然不一样,但都是很有用的,像这种用药法,看起来找不着李东垣的影子,但毫无疑问受到李东垣的影响,受到易水学派的影响。

治国安邦需要王道,面对一个老人,无论是啥病,都需要“治国安邦”。

不要总想怎么把这个病除了根,你首先应该想怎么能让老人活着,更好地活着。

胆结石,我不一定要把它消掉,平安无事让你不疼就行了,就让你在身体里长着。

老年人有啥病就让他有着吧,咱们只是把这个正气给维护住,让他先后天不要绝了就没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