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上名家】走进书法名家宫守道的书法世界与学书感悟

 lj0279 2022-04-21

图片

图片

宫守道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蚌埠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蚌埠市公安书画协会会长。作品曾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大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等。

图片
图片

                     砚边碎屑

                        宫守道

                        (一)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三日不书,竟觉心虚气短,面目可憎。凡百艺种种,皆通此理。西人所谓一万小时定律,是成事法则,用时间换取空间,方得天地造化。天赋非人人可得,但行动自我可为。要做行动派,临渊羡鱼,懒惰懈怠,百事尽废。

图片

宫守道草书五条屏

    书虽小道,却通大道,此道不可谓不深。不懂古人心,却追今时风,是不明智之举。科技进步,文化并非同步。思想人文,审美趣味,今人未必胜过古人。有人自以为书法可以和先贤大家雁行或抗行,殊可笑也。

     关门称王,山头草寇,唯我独尊,这是文人常犯的毛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自卑转化为自大的心理投射。当然,在竞技领域,靠谎言和意淫吹起的光彩泡泡,是一挑即破的。白白嫩嫩娘娘腔的国足,国内一副骄傲满足样,沙场点兵,原形立现。武行中吹过头的马保国,最终的代价也是被打得鼻青脸肿屁滚尿流。

     书法的学习是要天赋造化外加笔冢墨池的,劝君风物长宜放眼量,踏踏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古人学习,最后能有几斤几两,天地之间自有一杆秤。

图片

宫守道小楷

图片

局部

(二)

     草书乃书学之最高境界,时人自诩草圣者,浪得虚名、徒留笑柄耳。

    史称草圣者,张芝不可端倪,颠张《肚痛帖》、《千字文》断碑惊绝骇目、不同凡响,醉素《自叙帖》虽奔腾恣肆,而时露俗态、直白浅陋之处难掩,鲁直乃孤鸣之音,用笔如其江西诗派执拗晦涩,终觉禅意大于草意。杨风子《神仙起居法》、《夏热》二帖,离批纷乱,无迹可寻,未得草书风致。

     鲁直已降,大草式微,后世终无圣手承虚接响。明清诸公,荒腔走板,法意尽失,当为末流耳。

图片

                  宫守道对联

                          (三)

      书法非小道,想深入其实很难,尤其到了我这种中间状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还没有回头路。学习的荆途中就是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艰难的自我突破。

      选择草书,不单为抒情,因为这种书体更接近艺术和哲学。技穷之时我也尝试高古篆隶,有时也补补楷书,但我只写钟繇的《贺捷表》,此帖尊为楷法之祖,非虚言也。

      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体系,讲阴阳,谈气韵,有些神秘,有点玄幻,但总体上能自圆其说,逻辑自洽。尤其书法,不谈这个还真的无法提升境界,西方的艺术思维和量化定性只能形成一种干扰,让你无所适从。书法我们只讲感悟,不可言处不言。

      百年来,提倡不破不立,因而创新一词大行其道。书法这条路,守成、变革,都是一种学习上的选择,其实守已很难,何谈变法。变,也应是在守的基础上的突破,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能强力为之。当你真正走到孤独之境,自然生变。

      书法是个早熟的艺术,宋代就完成了所有变法,明清已无路可走,不然乾嘉碑学不会异军突起,另立门庭。

     当代书法,纷繁热闹,殿堂教育确也培养一些劲锐青年,但要说在书法本质上有多少变革,能出多少未来可期的大师,这不好说。最近网上热炒的一个书法博士,简直就是另类江湖,水平不忍直视。

     相反,近十年书法已走向守成之路,变法口号喊得响的人,反而是一些不懂书法的或者是对书法理解浅薄的人。我还是坚持在有限的音符里变幻曲调,因为这些元素已足够丰富。不然,音乐仅凭着那几个音符,早已死亡。

     写到困惑,说明我们还有路走,只是我们迷失了方向。                        

图片

宫守道草书斗方

(四)

     非法非非法。窃以为楷书发展到唐法的高度自律、无懈可击,也就意味着这种书体的死亡。法固重要,意、趣、味、韵,这些美的元素之于楷书应该更有价值。

     回到原点,才能重新找到起点。楷书我推崇钟繇的《贺捷表》。此书备尽法度,大道自然,用笔结字言无尽意无穷,耐人寻味。当代楷书主流我不得知,亦无意融入,庸俗颜楷和甜俗一类应不足取。

    高古玄妙,洁净精微,我倾向这种楷书风格。那种僵化的机械的纯熟的抄经式的书写,写得再多也就是简单的重复,跟书艺无关。很难想像一个人整天像念经僧一样喃喃自语于他精致的小楷或苦涩的篆隶。      

     当然我的这种探索学习是属于费力费时未必会达到短期效益的死磕精神,甚至迷途而不知返死于此道,但这种悟道总比那种简单的求技更有意义。

     仁乎,智乎,不如模糊,混沌之间,更有益于悟道。打破固有思维,除一切法,立定新精神。

图片

宫守道草书横幅

图片

局部

(五)

    杨师所倡并多年践行的书学观念,清人有识见者如陈介祺发其端,几为孤鸣之音,应者寥寥。今人张公者作为一种书学研究方向重新发声,但他缺少实践和理解,远不如杨师先知先觉。

    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应者云集的,毕竟这种散体是一种高级的形式,是书学金字塔的顶端,没有金石学、文字学、考据学等人文学科的精深修养和支撑,探索上会力不从心的。

    我们不企望这种散体能成为书坛未来的显学,他注定是高端的,小众的,是一个学术标杆,代表一个高度。

    这几十年的书法,繁荣是表面的,浅薄的,世俗的,根本不是书斋里的雅文化,最多算是一种亚种文化。从上世纪的怪力乱神到今天的平庸无奇,书法虽走入了传统正道,但也没有明显的进步。我想还是整体的文化没有跟上,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批评俨然已经没落。

图片

                      宫守道山水小品

                    (六)

     杨师的“燕市清霜“学术汇报展已落下帷幕,习惯了快餐文化的观者,不妨慢下脚步,驻足流连于这种高深的文化氛围,细细品味,静静思考。不入堂奧,难究其义。

     一直想给杨师的学术写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我真的心有戚戚焉,不敢下笔,无从说起。杨师是大部头,读不透,无法深解。

     我经常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当下的语境下,很难定义,她只能以一个活化石的形态存在。高层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其实就是要复活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百年来,我们的思想和文明都是被西方定义的,裹挟的。在证明了自己已经强大之后,我们要夺回话语权。

     不论历史还是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圈层文化和江湖文化两种形态,而且根深蒂固,很难突破自身的壁垒。在步履维艰的寻梦中,传统价值经常被消解,被污名。国学,中医,武术等等,一地鸡毛。

     书法这个中国特有的艺术,这些年有些起色,值得欣慰。年轻人在进步,传统文化在传承,这是我们乐见其成的,杨师清醒清晰地看到这种进步。

     杨师的青眼天下其实是俗人的误读,他以一个殉道者的姿态给年轻人探寻书法的出路,无怨无悔,我们都是受益者。但杨师的实验是成功的,这次展览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杨师的一代,大部分的学书者都死了,只有杨师借尸还魂,赋予书法无限的思考和意义。

图片

宫守道大草条幅

(七)

    当代书法已由传统的书斋把玩,步入展厅或堂陈,审美上更倾向于视觉的冲击力,反而淡化了书法最核心和本质的元素,草书尤甚。此次十二届国展的大草作品大多乏善可陈,明清调、黄山谷元素为主导,二王、旭素风格多为无血无肉无形无神的作品。虽未步入展厅,电子图片亦能管窥见豹,整体感觉千人一面,风格单一,草法凌乱,叙述不清。

    呼唤更多的有才情有胆识的书家走进大草,唤醒大草,振兴大草。书法在进步,只是技术的进步,如同科技发展并不等同于人文发展。

    现在的年轻书家经过科班训练或明人指点,路子正,技术成熟都很早。但书法是一种文化审美,是一种由技入道的过程,讲究技道双美,因此简单的炫技是支撑不住作品意蕴的直白和个体思想的苍白的。唤醒大草,是要唤醒真正有人文情怀有文化底蕴的书家介入大草,释读大草。

     家师士林先生早年发表的《狂草书派论》对草书精神和草书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释读。老师以金文大草见长,他的理论是实践中的真知,是跋涉艰途中的感悟,绝不是王岳川之流以一个宏阔的理论家兼一个蹩脚的书写者的泛泛空谈。中国艺术领域的悲哀就是一群思想贫乏口若悬河的泛泛之辈在鼓噪,在掌控话语权利。

图片

                 宫守道行草斗方

                       (八)

     修炼笔墨多年,对笔下生发的天机、意趣、韵味自然敏感,时常感动。叩击心灵、温暖灵魂的笔墨已不可多得,往往只能在经典作品中觅得,意与古会,那是一种隔世隔空的洪荒之美。

     今不逮古,非厚古薄今之谓,于笔墨表达上如是。书坛有人声称今人已迈古人,孤妄言之,孤妄听之,如此而已。在技术层面,我们或许能与历史上三四流书家雁行或抗行。

     笔墨是血浓骨老、筋藏肉莹的生命再现,是人格的感悟和心灵的迹化,不是简单的炫技和苍白的表达。

图片

                 宫守道山水条幅

                       (九)

    近来沉伦,中年心态乎?万事不关心眼,于笔墨中略得慰藉,聊复尔耳。

    习书多年,唯喜草书,心性故也。颠张醉素,羲之过庭,皆为我师,愈深心愈迷惘,愈浸淫愈心怯,以至难脱魔咒,不能自拔。挥洒时仿佛古人围坐睥视,声色俱厉,摄魂夺魄,惶恐间未敢脱略形迹,唯借古人皮囊还我精神已而。更何况心游万仞,吞吐八荒之情怀乎?

     观吾今日之草书,虽初具规模,然难望旭素项背。路途漫漫,天涯望尽,灯火阑珊,我辈仍需涵养精神,培养格局,开拓视界。假以时日,方能胸藏甲兵,出笔如剑,攻城略地,杀伐自如。

图片

文:宫守道

编辑:高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