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曼殊:民国翻译奇僧

 译品译味 2022-04-27

一百多年前,有这样一位传奇僧人,他既是诗僧、画僧、情僧,也是革命僧。

生在富贵人家却一生颠沛流离,诗画译齐放异彩却为情遁入空门,他的一生短暂却又如烟花般绚烂。

他就是民国奇僧——苏曼殊(1884-1918)

苏曼殊一辈子与佛结缘,却始终没有逃过一个「情」字。虽是僧人,却仍然拥有几个「红颜知己」,人称「一代情僧」。

苏曼殊还被称为「诗僧」。顾名思义,他既是僧人,也是诗人。短短三十五载的光阴,苏曼殊创作诗歌多达102首。后人评价苏曼殊是最后一位把旧体诗做到极致的诗人。

此外,苏曼殊在绘画方面也极有天赋。他的画作结合了西洋画和中国水墨画的画法,呈现出一派虚无缥缈、悲惨孤寂的光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开派画家黄宾虹评价道,苏曼殊画作虽不多,但其作品的艺术成就可抵得上自己一辈子所有的画。

苏曼殊虽皈依佛门,但其一生却与革命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他积极投身革命,与孙中山、陈独秀、陈天华等人结为莫逆之交。冯自由也在《革命逸史》的《兴中会之革命同志》一文中,称苏曼殊为「革命同志」。

1903年9月,苏曼殊从日本学成归国,来到上海,进入章士钊主办的《国民日报》,担任编辑和翻译。

他翻译的第一部小说是雨果的《悲惨世界》,连载于《国民日报》。这是雨果小说在中国的第一部译本。

在翻译《拜伦诗选》时,苏曼殊采用中文的五言诗体例,不仅体现了原诗含义,更带有中国格律的特色。青年鲁迅读到本书时都赞不绝口,称赞此书「心神俱佳」。

苏曼殊译作《去国行》节选

苏曼殊「半僧半俗」,对佛教文化情有独钟。在发现中国没有一部梵文的专著后,他苦学梵文,24岁便编撰出8卷本《梵文典》。他由梵文译出的《梵书摩多体文》等多段佛经、碑帖传回中国,影响深远,他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梵文专家。

在将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苏曼殊也把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

他选译《离骚》、《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又将《木兰辞》《长恨歌》以及《红楼梦》《西厢记》中的诗作完整英译,编为《文学因缘》。

而李白、杜甫、李贺、陶渊明等中国著名诗人的佳作,也由他译入英文,结集成汉英对照的《英汉三昧集》。

《英汉三昧集》书影

苏曼殊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出版小说、诗歌、翻译等三十余种,作品风靡一时。1918年5月,苏曼殊因肠疾去逝,年仅35岁。临终偈言「一切有情,皆无挂碍」,为自己坎坷却又如烟花般绚烂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你读过苏曼殊的译著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