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双减”走向“三提”

 wwm5837 2022-04-28

落实“双减”政策 聚焦高效课堂

“双减”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对学校而言,更深层次的任务是“三提”,即课堂教学质量、课业设计质量、课后服务质量的共同提升。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我们既要踩住“双减”的“刹车”,把学生从过去繁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又要踩下“三提”的“油门”,朝着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迈进。

清华附小数学团队提出加强“课堂、课业、课后”统筹,努力带领学生从“黑板世界”走向“现实世界”,避免学生学习掉入单调、机械、低效的课堂学习和传统作业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笔者以“测量”这个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简述我们是如何在有效落实“双减”工作中破解“三提”教育难题的。

以课堂为方向盘:从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

“测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认识米,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

门有2高,笔有10长……这样的题目里,填写“门有2厘米高,笔有10米长”的学生大有人在,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六年级时,类似错误依然存在。

笔者听过很多年轻教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他们的很多教学环节几乎一致:例如,学生通过在自己尺子上找1厘米并认识厘米,在教师发的米尺上找1米并认识米……纵观这类教学设计,看似开放,活动不少,但学具是教师提供的,方法是教师给的,学生始终只是被安排在被动的学习位置,本质上学习路径是比较单一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长度单位?这样的长度单位到底帮助人类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学习长度单位能解决什么问题?测量中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主动经历从自我提问到自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深度学习。

于是,我们团队努力打破课堂的固有圈层——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束缚,从真实情境下的大问题出发,回到生活逻辑,设计单元教学核心任务:校园里紫藤架要重新设计装修,现有的紫藤架有多长?请同学们去测量并把最准确的数据汇报给后勤校长。

带着这个大问题,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因为紫藤架特别长,有人躺在地上,量紫藤架有几个自己那么高;有人把全班数学书排成一排来测量;还有几个人手拉手……

教师也从过去单一的教学组织者,成为测量协助者,录像者、拍照者、数据记录者和问题的启发者。回到班级,教师拿出照片,学生拿出数据,问题来了:为什么你量的数据和我量的不一样?为什么我量的数据第一次和第二次也不一样?……从学科逻辑走向生活逻辑,学生自发地提出了一系列真实问题。

以课业为齿轮:咬合统筹“课堂—课业—课后服务”

“双减”背景下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但不意味着学生学习就是一“减”到底,课后什么学习任务都没有了。单纯的书面练习作业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应该以课上、课下深度联动的思路去设计。好的课业犹如“齿轮”,一方面可以作为丰富学生课后服务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支撑课堂学习的重要素材,“齿轮”转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走向自动化,形成一个完整学习的思维链条。

课堂回到生活,作业也要回到生活中去。于是团队教师再次设计了紫藤架测量任务单。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的情况下,继续去测量紫藤架的长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问题又来了:课上已经认识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学生知道可以用手里的学习用尺去测,但一方面有些学生的测量方法依然不正确,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习用尺相对紫藤架太短,累加后误差太大,测量后反馈的数据依然结果不同。基于此,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新的学习从课下测量的数据交流开始——紫藤架太长了,还得选择更大的长度单位“米”来帮助测量。于是我们结合课下测量数据,针对单元核心问题继续展开本课关于“米”的学习。

第一课时后,齿轮咬合式的课业设计统筹了从课堂到作业,从作业再到课堂的过程,在一个真实问题下的持续探究帮助学生实现了主动的、真实的学习。

以课后为强助攻:设计全学科整合学习活动

课堂上学习完“厘米”和“米”之后,在三点半的课后服务阶段,数学团队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适量的书面基础练习之外,还根据儿童爱动手、喜创造的天性,设计了统筹多学科整合的“制作米尺”实践活动。教师提供布条、彩笔和剪刀,每人做一把“手绘米尺”。学生利用自制的米尺,课后服务时间再去测一测紫藤架。第三次测量的数据与刚开始学生用尺子测的数据相比精准了很多,但仍有误差。

学生们为了测得更准确,甚至想出了把所有布条米尺连在一起,制作一个超长米尺的好主意……他们带着自己制作的米尺回家,继续测量探索之旅:家里的门到底有多高?自己有多高?上学的路程能用这个米尺测吗?在不断的测量中,学生继续积累测量经验,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实现了“提问—追问—寻证—再提问”的自学习闭环。

高质量课后服务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时间延长,而要通过设计有效、有趣、丰富的整合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创造起来,进而让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成为高质量课堂学习的强助攻。一线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在充分尊重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优化统筹多方学习资源,打破刻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高质量的课堂、高质量的课业设计和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4日第9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