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部伎和立部伎

 zqbxi 2022-04-30 发布于江西

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中国古代舞蹈,属于唐代宫廷乐舞。

  

坐部伎

历史

       坐部伎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两大类别之一。因演奏者坐于堂上,规模较小 ,舞者 3~12人,故名。等级比立部伎高,技巧难度也较高。坐部伎创于唐太宗时,玄宗时重新整理前代传统节目,并创制新舞,正式定下坐部伎之六部:《燕乐》(包括太宗时创制的《景云》、《庆善》、《破阵》、《承天》四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以上武后时创),《龙池乐》,《小破阵乐》(以上玄宗时创),一般演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但不象九、十部乐那样整套演出,而是由皇帝钦点,每次仅演其中几部。坐部伎舞者大抵三至十二人,舞姿典雅,服饰清丽,技艺精湛,用丝竹细乐伴奏。安史之乱后,艺人流散,坐部伎渐趋衰亡。

       中国唐代宫廷宴乐。在堂上表演,规模较小,舞者3~12人。以歌颂帝王功德、祝愿君主千秋万岁为内容。形式华美富丽,技巧要求很高。据《通典》及新、旧《唐书》记载,坐部伎舞名为《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月》、《龙池乐》、《小破阵乐》。

由来

      唐玄宗 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称坐部伎。《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其乐工皆戴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已上谓之坐部伎。"亦省称" 坐部 "。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

历史意义

       从唐开国以来,宫廷燕乐用《九、十部伎》,后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有了自己的创作,名之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立部伎》的产生,对唐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音声人"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堂下立奏为《立部伎》。立部贱,坐部贵,等级分明,最低的是雅乐演奏人员。《立部伎》动辄上百人,而坐部伎则三数人最多十二人。此后杂技进入《立部伎》中,那已是代宗和德宗(763~804年)中的事了,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有这样的描述:"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这里所列的全为杂技节目。 《坐部伎》共六部:《燕乐》(《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坐、立部伎代表性的节目首推大气磅礴、名振中外的《破阵乐》。

       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年),在山西为秦王时,民间已有歌颂李世民打败刘武周的《秦王破阵乐》诗歌,李世民曾说:"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世间遂有此歌。"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绘制舞图,太常丞吕才加工编制。而舞蹈形式是摆出各种阵式(队形)的变化:"左圆右方,先偏后伍,"(前面有战车,后面有队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护,以像战阵之形。鱼丽阵像鱼儿咬尾的纵队,而鹅鹳则为横队。舞蹈由三段组成,每段有四个变化,共计十二个阵式。我国古代一贯讲究阵法,贯串着战术思想,诸葛武侯在四川奉节城与白帝城之间沙洲碛坝以八阵图推演兵法,因有当地谚语:"巫山峡锁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阵图。"并有人日(正月初七)踏碛纪念诸葛的遗风。

       李世民的《破阵乐》也表现出他的战术思想,前出四表,后缀八幡,左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节,正是四头八尾的"八阵图",是根据兵法而来的,和诸葛武侯一脉相承。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所制歌词:"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该舞由120人披甲执戟、战斗击刺而舞,充满战斗气氛,再现了李世民百战百胜的气势。敦煌217窟北壁"未生怨"壁画,一般称为"演习图",十人分两组,一方五人执矛,另一方五人执盾,正在激烈搏斗,从中可以想见《破阵乐》的风貌。

      《破阵乐》曾传到日本,名《秦王破阵乐》或《皇帝破阵乐》。日本正仓院藏有《破阵乐》道具,名"破阵乐太刀";为唐代赠品,可见唐代演出《破阵乐》时用刀。

立部伎

        是中国古代舞蹈,属于唐代宫廷乐舞之一。"殿庭宴用立奏"(《新唐书?礼乐志》)。在堂下(庭院、广场)表演。演出规模大,场面宏伟豪华。舞者多至180人,少则64人。其内容,除《太平乐》外,其余各部都是歌颂皇帝的武功与文德的。舞蹈继承、吸收了前代传统和民间形式。其中一些乐舞,如《破阵乐》等影响深远,流传中外,东传日本,名扬印度,《太平乐》采用的《狮子舞》,《圣寿乐》采用的《字舞》至今流传民间。晚唐,《立部伎》表演"百戏"杂技等。白居易《立部伎》诗:"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弄七丸,巨索,掉长竿。"表演《立部伎》节目的艺人技术水平不如《坐部伎》高。习《坐部伎》不成,改习《立部伎》,习《立部伎》又不成,则改习"雅乐"(白居易《立部伎》诗、《新唐书·礼乐志》)。依据《通典》、《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唐会要》、《乐府杂录》等有关记载,将《立部伎》各乐部的乐舞制度等。

立部伎起源

        初设于高宗仪风年间。玄宗时整理前代传统节目,并创制新舞,正式定下立部伎八部:《安乐》(《城舞》,北周时创),《太平乐》(《五方狮子舞》),《破阵乐》(《秦王破阵乐》),《庆善乐》(以上二舞太宗时创),《大定乐》(《一戎大定乐》),《上元乐》(以上高宗时制),《圣寿乐》(武后时制),《光圣乐》(玄宗时制)。一般用于朝廷宴享、朝会之时,在坐部伎演奏后再演。由于节目多、阵容大,每次不可能全部节目都演一遍。舞者六十四人至一百八十人不等,规模宏大。加以服饰壮丽,又用钲鼓伴奏,故气势雄壮,舞姿威武。安史之乱后趋于衰亡。

新乐府辞七

      《新唐书·礼乐志》曰:

"太宗贞观中,始造宴乐。其后又分为立坐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李公垂传曰:"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乐可知矣。故作歌以讽焉。"

 胡部新声锦筵坐,中庭汉振高音播。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戢戢攒枪霜雪耀,

    腾腾击鼓云雷磨。初疑遇敌身启行,终象由文士宪左。昔日高宗常立听,曲终然后临玉座。

如今节将一掉头,电卷风收尽摧挫。宋音郑女歌声发,满堂会客齐喧和。珊珊佩玉动腰身,

   一一贯珠随咳唾。顷向圆丘见郊祀,亦曾正旦亲朝贺。太常雅乐备宫悬,九奏未终百寮惰。

惉滞难令季札辨,迟回但恐文侯卧。工师尽取聋昧人,岂是先王作之过。宋沇尝传天宝季,

法曲胡音忽相和。明 年十月燕寇来,九庙千门虏尘涴。我闻此语叹复泣,古来邪正将谁奈。

奸声入耳佞入心,侏儒饱饭夷齐饿。

白居易《立部伎》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

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音替坏一至此,

长令尔辈调宫徵。圆丘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只。

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工师愚贱安足云,

太常三卿尔何人。

立部伎是中国古代舞蹈,属于唐代宫廷乐舞之一。在堂下(庭院、广场)表演。演出规模大,场面宏伟豪华。舞者多至180人,少则64人。

坐部伎是中国古代舞蹈,属于唐代宫廷乐舞。在堂上表演,规模较小,舞者3~12人。以歌颂帝王功德、祝愿君主千秋万岁为内容。

      唐玄宗时期,又根据表演情况,将燕乐分为“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六部。“坐部伎”是在堂上或室内表演,较为闲雅,也较为尊贵;“立部伎”在 堂下表演,较为雄浑,也较为低贱。

        但是,它们在当时的地位都超过“雅 乐”。《新唐书。礼乐志》说:“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据史籍所载,“立部伎”八部和“坐部伎”六部曲名如下 “立部伎”八部:1。《安乐》2。 《太平乐》3。 《破阵乐》4。 《庆善乐》5。 《大定乐》6。 《上元乐》7。 《圣寿乐》8。 《光圣乐》“坐部伎”六部:1。  燕乐① 《景云乐》② 《庆善乐》③ 《破阵乐》④ 《承天乐》2。

  《长寿乐》3。《天授乐》4。《鸟歌万岁乐》 5。《龙池乐》6。《小破阵乐》。

从唐开国以来,宫廷燕乐用《九、十部伎》,后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有了自己的创作,名之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立部伎》的产生,对唐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音声人”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堂下立奏为《立部伎》。立部贱,坐部贵,等级分明,最低的是雅乐演奏人员。《立部伎》动辄上百人,而坐部伎则三数人最多十二人。

坐、立部伎代表性的节目首推大气磅礴、名振中外的《破阵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