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常识与写作(10):《中华通韵》述评

 小毛头书屋 2022-05-06 发布于海南省
图片
在4月29日的《我们应该如何定平仄和声韵?(二)》中提到了《中华通韵》,这应该是最权威的一部用现代汉语音韵创作格律诗的国家规范,因为诚如其前言所说,这个规范“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提出,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起草单位是中华诗词学会。

图片

这来头一看就不小。
4月29日的文章说过,“《中华通韵》的出发点和编辑目的是好的,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但我发现里面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甚至是荒谬的规范。”今天就来对这个用韵标准做一个评议。
首先必须肯定,我个人是很支持这个通韵的立意的,因为它符合语音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给新时代诗词爱好者的写作提供了理直气壮的新音韵使用的依据,打破了旧音韵千百年来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鼓励了与现代汉语发音一致的格律诗作的涌现。
而且有的韵部的分类更适合现代发音,如在古汉语里,u和 ü同韵,而在现代汉语里,你怎么也找不到两者的协韵感。譬如,你能读出“无”和“于”有同韵感吗?但在古音韵里它们被认作同韵部,比方说“乌”和“鱼”在同一个诗词里是同为韵脚的。
所以,《中华通韵》u和 ü分开在不同韵部是完全合乎现代汉语发音的韵律的,我对《中华通韵》此举举双手赞成!
但是,《中华通韵》编写中的硬伤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硬伤又在限制着合理音韵的正确使用。下面就集中说一说《中华通韵》的硬伤。
其一,韵部归类上的混乱,特别是将e和ie、üe作为同一韵部,简直是荒谬绝伦

图片

关于这一点,我在1月17日的文章e,ie,üe同韵:<中华通韵>的一个致命伤里有专门的的评论,指出《中华通韵》的作者可能以为e和ie、üe都是以e结尾,就误以为这三的韵母为同一韵部,但他们似乎不知道ie、üe的发音与e毫无关系。其实他们只要读一读就会立即感觉到这一点,难道这些编写专家连小学拼音都没学懂?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赘述了,请大家点击此处回看那篇文章。

其二,将古音韵合理的部分给废弃了,“另起炉灶”弄巧成拙

譬如古代汉语里,eng、ing、ueng、ong、iong通韵,这是合理的,是有它们具有同一个“音根”ng所决定的,读起来完全协韵,且现代汉语里也是这样。

ng是汉语拼音中一个辅音.按发音部位说,是舌根音,发音时舌根翘起抵住软腭。例如汉字“嗯”.表示疑问的ng(嗯)读阳平,表示意外的ng(嗯)读上声,表示应答的ng(嗯)读去声。

图片

可是《中华通韵》却把eng、ing、ueng与ong、iong分为两个韵部,也就是说,按《中华通韵》,以eng、ing、ueng为韵母的汉字与以ong、iong为韵母的汉字不可以同为韵脚了。

图片

再如在古汉语里e和o同韵,这是由它们的协韵性所决定的,而现代汉语里亦是如此。但《中华通韵》被它们办完了“离婚手续”!这一点,也请点击此处回看1月17日的文章。
其三,韵部表达冗余

图片

如ang iang uang,iang uang就不应该列出来,因为ang作为三者唯一的韵母就够了,其i和u属于声母;同理,ai uai韵部里的uai是多馀的,ei ui韵部里的ui也是多馀的,因为ui是uei的简写(去掉了e);ao iao韵部里的iao是多馀的;ou iu韵部里的iu也是多馀的,因为iu是iou的简写(去掉了o),an ian uan üan韵部里 ian uan üan的出现是多馀的,eng ing ueng韵部里ueng的出现是多馀的(其实ing也是多馀的,因为ing是ieng去掉了e后的简写),ong iong声部里iong的出现是多馀的。再进一步讲,in是ien的缩写(省略了e),同理,un、ün分别是uen、üen的缩写。再指出一处,ia、ua都属于a部,也不必跟在a后列出来。这些常识,连小学生都懂。
其四,令人莫名其妙的声韵归类,如《中华通韵》竟然把“下”归入阴平字群内,不知为什么编写者让“下”与“虾”同音了。

图片

其五,注音不全。如“一”的读音,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辞海》,都明确地给出了三个读音,即阴平(一声)、阳平(二声)、去声(四声),这是官方的三个标准发音。以下面这句话为例:
“干工作第阴平)是要去声)心阳平)意”。
可是《通韵》却只把“一”列入第四声部“四衣  i   l”的阴平,阳平、去声里找不到它。

图片

这样的话,按《中华通韵》写格律作品,“一”就只能作平声而不能作仄声了。这岂不是笑话!
如果要给《中华通韵》打分的话,100分为满分,60分为几个,那我只能给出50分!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给新时期诗词创作提供权威指引的标准,而且还是由我国诗词界最权威的机构——中华诗词学会所编纂,或许教育部还给提供了不少资金(肯定要先立项拿钱再干活),不应该以现在这个水平展现出来。我猜想,这个规范起草者大概都是诗词格律方面的大家小家,而不是音韵方面的专家。其实,虽然《中华通韵》的编写是为格律诗创作提供音韵规范,但起草者大可不必是诗词方面的专家,而只需是音韵专家。
文章到了最后,我要斗胆说一句,《中华通韵》的编写出版也是多馀的。这就要回答前两讲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定平仄和声韵?”答案简单的很,这就是
1.以现代汉语发音为准,可使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的拼音标注,确定汉字的平仄和声韵,用不着什么韵字表;
2.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韵母不同的就不是同韵,下面两种情况除外
3.e与o同韵
4.eng、ing、ong同韵
掌握以上平仄和音韵规范,足矣!这是只要小学毕业了就可以搞明白的,根本用不着专家们弄出一个让人看着云山雾罩的韵字表。我相信古代并没有韵字表,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好,柳永、苏轼、李清照也好,他们吟诗填词不会对照什么韵字表(唐宋年间也没有韵字表),而是根据官方标准发音写作,就像今天的小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一样。
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到了现代,就有些学者打起了显示自己满腹经纶的主意,才编写什么《词林正韵》《中华通韵》。《词林正韵》对于今天在普通话语境下掌握古代发音倒是十分有用的,而《中华通韵》则几乎是百无一用,唯一的作用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当然,倡导格律写作用新音韵,并非排斥有些人喜欢用古音韵。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创作方针,依自己的喜好的特长决定古韵和新韵选择,而年轻一代更应以新韵为首选。至于你自己到底想用古今哪个标准,悉听尊便,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
而你一旦选择古音韵,则《词林正韵》是必不可少的用字标准,且你还必须对入声字掌握得滚瓜烂熟。
而你如果选择新音韵,那你就免去了古音韵带来的所有麻烦,只管淋漓畅快地发挥你的诗兴和诗才。
无论你用哪个音韵标准,有一点必须清楚,新音韵和古音韵的选择,两者只能选其一,绝不可混用

譬如你在一首诗里面同时用到了“黑”“白”二字,在一个必须用仄声的字位你用了“黑”,你说没有错,因为“黑”是入声字;而你在另一个必须是平声的字位用到了“白”,你仍说没有错,因为“白”读阳平声。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白”也是入声字,格律写作对于入声字的处理,由不得你觉得怎么对你有利就怎么来。

关于入声字,请参见《格律诗写作指导》第53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