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经过这个春天,我找到了属于我的生命之学,那就是道家。 ![]() 我才知道哲学是这个样子,不是我在初三老师政治老师送给我的那个小册子,上来就要讲形而上学,虽然很令人神往,可是我花了30年也没有整太明白。我终究是一个喜欢模糊思维的中国人,喜欢直觉不喜欢演绎,喜欢全方位的看不喜欢解剖,喜欢诗歌不喜欢科学,喜欢中医不喜欢西医。我五年前拿起中国哲学史,也是一个心思想搞清楚这些老夫子讲的是什么逻辑,最终得到的是什么结论,我甚至连结论也没搞清楚,就只想模模糊糊的去应用那些看起来更为高超的理论。 于是乎要做君子,要仁义,要无为而无不为,要讲法治,要懂得因果报应,要小心业报,于是我的人生观成了一个相互矛盾的大杂烩和大拼盘,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人生观像一锅乱炖,炖成了一锅浆糊,我也就顶着这一锅浆糊,稀里糊涂的在世间过了无数的桥和吃了无数的盐。 直到我读到这句话,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问,不知道是林语堂还是谁说的,我被这个站在鲁迅先生对面被打了一个坏蛋标签的人,一下点醒了,从此真正走进了几千年的岁月和风尘之中。 学问之路也是人生之路,在路上有时候你会先碰到一个大师,可他说的话你全然不懂,还是会向偏的地方去,被豺狼虎豹咬个遍体鳞伤,大多数时候,也许会在路上碰到一个善良的先生,仍给你一本书,说那上面讲的都是真理,可被带进了云雾缭绕的深山,转了好多年,好像看到了一些风景,可定睛一看,走了无数的盘山公路,上上下下,其实还在原点。只有在那么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你可能会有运气碰到一个路边的樵夫,他其貌不扬,甚至丑陋,可是随便一指,你却真正到了桃花源的深处。 从此国学就不再是学问,而是变成了我的血肉。 暂且不谈其他的,就说道家。拔一毛而不利天下的杨朱,简直就是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生观,别人生死关我屁事,我只要活得好,能够求生避死,干什么都行。这个被孟子严厉批评为无父无君的禽兽哲学,其实就是我们实际的座右铭。 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禽兽,在有生机和能力的时候,还是希望有所作为,你能活得猪狗不如。于是我们要首先思考一下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道理?结果老子和他的徒弟们发现,道是没有道理的,非要说一个道理,就告诉你,那是人自己起了个名字,然后就有了一个逻辑,其实这一切都是强为之。如果说有的道理,你必须观察大自然,观察水,观察四季的变化,你会知道自然就是自然,原本如此,照此下去,就是最好的。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习,顺其天性,不要可以认为,这样就可以养生保命。 这个哲学还是比较原始的思想,毕竟是公元前500多年的人类朴实的思维,那时候的诱惑很少,也没有那么多物质的享受,对自然的观照,自然是一个在思考个人和宇宙的隐士最容易观察到的内容。反者道之动本不是要我们去逆向思维,而是告诫我们大多数时候,我们心里所想的和能达成的往往成反比,人类的人性使得我们只能离自然越来越远,只能往相互的争斗方向去走,所以智者的给出的一个方向是我们去走向自然,忘记聪明,甚至忘记身体,自然忘记所有的规则和价值,因为也是人造出来的,自己以为成为逻辑的,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只能说明一群人的思想,并不是天下大同的方法。所以所谓道德就是现状,道德必然被绑架,成为一派打击一派的工具。道家是心底最为天真最为善良的一群人,看透了世间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赤子心。 于是我可以推断道德经一定出自孔子之后,至少现存的版本是在孔子之后和多家思想的交锋之后的产物。 中国的学问除了哲学,文学和史学也一样是为了学者自己的身家性命服务的,所以了解了这一阶段的道家,就很容易理解周朝以降,无数文人归隐田园的思想的脉络和演变,也可以真正看出其中的人格和际遇的碰撞。 这一阶段虽然说无为,其实正如王弼所说,贤人始终执着于有,是以无言有,而圣人是眼中已经看透了都是无,因而是以有言无。 这显然是更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而然,看透一切都是人为的智慧出,有大伪。虽然我们很可能已经回不去了,但是那个简单淳朴的无声世界才是大道本来的面目。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离这个大道越来越远。 这样的一种哲学思想描绘了与世无争的本来面目,也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即无语无争无知的各取所需的状态,也是人类美好世界共产主义的状态。告诉我们本质的人性应该是怎样的,本质的世界是怎样的,这就是后续的佛家和陆王心学想激励抹去的一层尘埃,他们要空,要致良知,本质上面都是在个人层面去修,都是要在笼罩着个人和大众偏见的俗世去修这个大道的真理。 所以我在两个月的禁闭期内,观眼前的园景,看到植物的生长和花开花落,其实就是这个在完全没有干扰的状态下,自然会呈现出来的美丽。这种真实天然就是一种美,可以让我们关照人世间之外天地之大美无限,可以让我们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如何的,可以让我们自以为贵,自以为美的东西都变的一钱不值。 虽然后续的哲学包括佛学绕了很大的圈子,可是大道至简,最简单的道理已经在道家的哲学中完全的表达出来。 对于我个人的意义这个不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心理问题,也不是一个文化的观点,虽然这些问题已经都被五千字的道德经说完,虽然我所有接下来的审美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已经有了一个可靠的参照和标准,那就是这个大道的标准,所有关于宇宙的定律哲学和活动都有了一个基准,所有的演变和活动都只是在这个轨道里进行的自然过程,我其实已经拥有了这个空间里的最全面最深刻的知识,知识在这里肯定是不恰当,而不如说是一种体验。 当然这一阶段只是描绘了全宇宙的一番图景,还不能解决人世间的问题,也就是我不能完全脱离这个社会的时候,我怎么处理和人之间的问题,我的价值观应该如何的稳定呈现在我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就是接下来庄子花了更大的篇幅去解释的。 庄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境界是逍遥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超越了生死才能获得的快乐,这个是建立在阶段二的理论之上,即照之于天之上,凡事和天即自然去做比较,就会明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为的因素只能是使得以宫廷待遇而不以鸟养而养的鸟儿很快的死去。只有超越了这个概念的束缚,我们才能得以颐养天年。所以虽然有一章的内容是叫做养生主,庄子还是在讲,一切顺其自然,就如庖丁解牛,只是顺从天理而已,才能无所伤害,只是人世间的弯弯绕绕不是十几年的功夫可以了解到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得到极致的快乐,不仅仅是逍遥,而是得到大道以后,因为心的存在,可以按照大道去体会世间万物的演变,而完全用心去执行这个变化,因而和大道融为一体,并无所期待,而且可以超前于眼前的事实,达到御风而行的至人的状态。这个就是苏轼在前后赤壁赋中试图去描述的状态,但是他只能在梦中或者酒后去达到这种状态,还没能在清醒的现实中去实现。 是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点,庄子梦蝶,不知道何处是梦何处为真,这是心的作用,但不仅仅是心的作用或者艺术审美的作用,我们所要探索的这个状态除了艺术的生活,文学家的艺术创造的精神生活之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才可以把这个状态从简单的占据一大半的精神生活中,真正的转化成全部的生活,即更加严峻的存在和时间的考验。 庄子无疑也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他就说,齐万物,同是非。人有高矮胖瘦,有贤有愚,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使得我们无法按照独善其身的方式去生存,那么本质的问题在哪里如何去解决? 庄子说,彼此彼此,无是无非,争来争去,都有道理,都没道理,争来争去没什么意思。最后变成谁的力量大听谁的。在庄子之后的郭象看来,经过战乱和思想的混乱之后,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兴衰成败其实也是自然而然的,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会去做相应的转化,老的典制和道德已经没有生命力,只有能够解释新的现象的思想,才能自然而然的产生相应的社会演变,这就是人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一加言而为二。言就是人造的自然。从此以后,就进入了言的世界,有了言就失去了世界的本真,言成为替代世界本真的一个替代物,本来是用来说明世界的,这个时候变成了世界本身,所有的偏见和冲突由此而产生。 言不达意,但是所有的儒家,法家,和西方以及东方所有的政治经济哲学和思想,都是这样一层窗户纸,代替了那个本来的美好世界,变得越来越虚假,越来越人性化。 这个已经是庄子不想言及的地方,所有的道家学问,只是告诉我们更大的宇宙和人生本来是什么样的面目,并试图在被人类语言污染了以后,依然应该是怎么样的,并试图做出一种尝试一种回归,即便这种尝试越来越呈现出审美的色彩而脱离具体的实际生活,但是大道之上,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它正以一种其他的方式而呈现出来。 这是我作为合体的内心和个性的机会所在,即在这种际遇之下对大道的领会和回归的程度,这样的一种回归,是在迷失之后,也就是孟子说的求其被放之心的过程,我们所谓寻找的个性和本性,就在我们寻找的过程之中。 我这两天又重新复习了一下玄奘之路的纪录片,玄奘十九年西行求法,十九年翻译佛经,佛经已经湮灭在茫茫历史之中,而唯有西行求法的精神还活在天地之间,通过感动着我的心而活在当今的时代里。大道无言,任何有言有功都是浮云,真正的人性和本性是在对远方和信仰的执着之中,不管这种信仰是真是假,虚幻而美好的远方和心中的执着就是我们发现和回归的真实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