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道理,会保护孩子

 静听涛声依旧 2022-05-27 发布于北京

只要孩子处在一个群体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况。大人们有时会发现,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会因为一点小事越打越凶,甚至结下长期的仇怨。

人际关系的恶化,无疑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诸多障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也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深受其害,本来是一个比较好的朋友,结果因为一点小事有了隔阂,后来竟然愈演愈烈。整个初中三年,我们都谁也不搭理谁,并且还互相伤害,我看到他的样子就感觉可恶,觉得他就是一个坏人。一直到初中毕业,也没有修复好我们的关系。

这成为了我少年时最大的遗憾之一,多年之后,我们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那些本该和谐融洽的少年时光却永远也回不去了,现在想起来都有些伤感。

为了让现在的孩子能够汲取我的教训,我希望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引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危机。

要在这方面指导好孩子,必须引入一个社会心理学名词——镜像知觉。

当我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内心一下子恍然大悟,我终于揭开了初中时与那位同学恶劣关系的谜底。

什么是镜像知觉?

顾名思义,是说这种知觉就像照镜子一样。

具体来说,当一方对另一方产生误解,比如A认为B对他有敌意,那么,A就会以充满敌意的方式对待B,很快,A的误解就会得到证实,因为B会因为A对自己的敌意,也会产生对A的敌意,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举个例子来说比较好理解:假设,你从小道消息中听说你的一个朋友在说你的坏话,尽管这个消息是假的,但是你相信了。于是,愤怒的你开始反击,你也用伤害性的语言来侮辱这位实际上是无辜的人。

当然,被侮辱的这位以前的朋友也会还击你,这正好证实了你之前的判断(这叫自证预言),于是,你们之间的交恶会愈演愈烈。

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存在着对自身行为合理化的自我服务偏差,在愤怒的情绪下,你会把自己的行为认为是正义的,认为对方是恶意挑衅;同样,根据镜像知觉原理,对方同样也是这样认为。

双方都把对方定义为恶人,值得自己去痛恨和打击。

就像当年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时候,有人做过调查,美国人心中的苏联人是冷酷好战、侵略成性;苏联人心中的美国人也是侵略成性、冷酷好战,两者的看法竟然是惊人的一致。

现在,我来回顾一下我初中时和那位同学的关系,果真也是如此,我相信他心目中的我,与我心目中的他是一样的可恶而不可理喻。

在这种心理之下,我们都为了保护自己而寻找机会打击对方,渐渐的,我们之间就竖起了一道再难逾越的高墙。就像前几天我看到的一句话:今天你建立的自我保护之墙,明天就成为了自我囚禁之墙。

那么,我们怎么来帮助孩子摆脱镜像知觉导致的恶果呢?

如果简单地让孩子去原谅对方,或者让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可能很难。正像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指出的——“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令你讨厌的事情,还让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思考,这无疑是道德训练中最难的一课了”。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镜像知觉的真相,那就是:你感觉对方怎么样,对方也感觉你怎么样。你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对待对方的,那就看看对方是怎么对待你的。他对你的伤害怎样,你对他的伤害也是如此。

当我们引导着孩子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会发现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

然后,在孩子思考之后,让他能够平静下来,寻找机会去与对方进行坦诚沟通。最好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确保对方在比较平静的情况下看到你的解释。

在沟通中,为了破解镜像知觉带来的对方对你的恶意想象,你要说明白:是对方说了什么,让你感觉愤怒;是对方的哪个举动,让你感到了焦虑不安;是对方表达了什么,让你感觉不可忍受。

相信对方看了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也是同样的感受,这会让对方产生一种共鸣,共鸣之后,对你的恶意就消除了大半。

如果继续保持这种建设性沟通,相信很快就会“化干戈为玉帛”。

最后,家长不要忘了教给孩子一条人际关系处理的黄金法则:你想对方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对方。比如,你希望别人对你真诚、尊重、友善,那么你就要对他人真诚、尊重、友善。

还有一条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这又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了,需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

但愿上面的内容能够帮到你,也能帮到孩子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