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步浑圆桩详解(四):结构

 逸心茶舍 2022-05-29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一、两足;二、小腿、膝和大腿

以上见4月25日平台分享了平步浑圆桩详解(一):结构

三、胯;四、裆;五、小腹

以上见5月10日平台分享了平步浑圆桩详解(二):结构

六、尾闾;七、掖胯;八、腰

以上见5月23日平台分享了平步浑圆桩详解(三):结构

图片

九、胸(含胸拔背)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最关键的身法要求就是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出问题最多最严重的的还是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可以说99.9%的练拳人对此都是云里雾里,甚至连很多教武术的,也不明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在此之前,我专门写了一篇《解密含胸拔背和松腰落胯》,无论是拳和桩都是这个要求,但不少人还是不明白,线下部分学生,也是经过了几次调桩才明白的。为了保证浑圆桩内容的完整性,把含胸拔背的要求再重复一下。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正确的理解含胸拔背,大家很有必要对人体的结构有个基本的了解。人体分躯干和四肢,我们躯干最重要的三条线:两肩、两胯、脊柱,这构成一个士大夫的“士”,要保持身体的稳定,这三条线的稳定是关键,人体间架的准确与稳定,不是由肌肉决定,而是由骨骼决定的,是由骨骼会动的地方决定的,即由关节决定,由关节的角度来决定的

 图片

人体脊椎,从下而下分别是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尾椎(尾闾),嗓子眼到膻中穴的这一竖桩着的骨头是胸骨,从胸椎到胸骨,左右各有五根肋骨连接构成胸腔(胸廓),胸腔中有很多人体的器官,这是胸腔的基本结构。

肋骨以及胸骨组成的胸廓在武学中很重要,胸廓与胸椎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胸廓的运动方式会影响到胸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胸廓的状态来改变我们脊柱的状态。大部分人自然站立时,胸骨下面是斜向前下的,上面斜向后上,这时候,上身的压力在腰,这使得上半身是往后倾斜。

 图片

含(涵)胸拔背是所有内家拳的基本要求,挺胸、拙力、努气是内家拳的三害,如果练拳多年含胸拔背都搞不清,建议拳也没必要继续练了。含也就是收敛,也就是胸骨往里面含,而不是像站军姿那样把胸挺出来拔即往上的力量,这点很重要,肩胛骨底端往上的部位为背或者说胸椎两侧所对应的部分为背,拔背就是把背肌往上拔。含胸与拔背应该同时做,如果仅仅是胸往里面含,而没有拔背,那结果就是驼背,这也是不少人不理解含胸拔背,长时间练拳练成了罗锅的的根源。

含胸的目的是为了拔背,含胸就是要让胸廓撑沉下去,胸廓很重,里面有很多器官,胸廓往下落,练拳是要求虚灵顶劲或者头如绳吊系,当胸骨往下沉,连接接胸骨与胸椎的肋骨会撬着胸椎往上推,含胸的目的是要拔背,拔背的目的是要把胸椎向上拉开,是开胸椎,这是含胸拔背的根本目的。

大家不妨看图想象一下,胸骨往下,胸骨同肋骨一起如杠杆一样,撬动这胸椎往上,够形象吧,传武是数千年多少辈人的智慧的结晶,先辈惜字如金,含胸拔背四个字尽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哪一天,咱们对先辈拳论中的某些术语存疑,请记住,是你自己文化底蕴太单薄,无法参透。

关于含胸拔背,还需要补充一点,怎么才能能把含胸拔背做到位。先练肩,练肩,再练肩,只有肩松到位了,含胸拔背才能做到位。所有,很多拳种,都从肩胯开始入手练,就是这个原因。肩不松,背也拔不起来,拉着胸廓也沉不下去。

图片 

十、腰背(躯干)的功态

先给界定了一下这里的躯干:人体躯干是指除头、脖子和四肢外的躯体部分。前面为胸、腹部,后面为背部和腰部。在武学中,背为阳腹为阴(后为阳前为阴),在练功是要保持阴松阳紧的状态。

站桩时,整个阳面的的状态:在腰椎和胸椎的交界处,这是中心,从这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拉伸,包括我们的脊柱,整个背,就像炸开了花一样,把整个阳面的筋拉紧,这就是背部撑筋拔骨的奥妙,同时,因为阳面的身体部分拉紧了,让阴面得到放松,这就是武学中的阴松阳紧,阳面的紧,是主动的拉紧,是直接的,阴面的松,是间接的,是由阳面的紧所导致。

桩功中阴松阳紧这种状态听起来好像很抽象,神秘,其实遵循武学的规矩即可,只要守住了规矩,功态就具备了。在这里与此相关的规矩:松腰落胯、裹臀(包括敛臀)、含胸拔背、肩撑肘横(同时裹)。

图片

腰落胯,当胯坐下去时,胯会拉着腰部的肌肉往下;裹臀时,因为臀部的里撑外裹,导致腰肌也往两边裹;含胸拔背,因为胸廓的自然重量,撬着背部的肌肉往上,这是杠杆的作用原理,前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肩撑肘横(包括浑圆桩抱球的裹),导致肩和背部的肌肉往前裹,关于肩撑肘横,今天可能没时间讲了,下个专题继续。现在可以试想一下了,整个阳面的爆炸桩的功态就有了,原来武学中那些装神弄鬼的东西没那么神秘和复杂。

另外再补充一点,所谓的肩背往上往前裹,不是说让你把肩耸起来,是在沉的同时往上拔,往前裹,骨架是挺拔的,骨架上的肉是往下坠的(玉树挂宝衣),武学就是这样,说的晦涩一点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替,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矛盾,既要注意这里,又要注意那里,这里和那里还必须的统一起来。所以,王芗斋到年老时,自我号称为“矛盾老人”。

图片

十一:头颈

头颈应该放在一起讲,因为彼此具有联动的关系。头领项竖,在整个拳学始终是应该保持的。头领,可以想象百会穴处有一身子往上吊着,风府穴往后往上领,下巴下如夹着一个热馒头。

风府穴往后上领,会使得颈椎往上拉,往后靠,开的是颈椎,下巴下含着热馒头,是为了加强颈椎往上领,头往上领,因为馒头是一个支点,下巴往下压,下巴的后面就会往上去撬,这个杠杆原理。有的老师傅说,让脖子就贴靠衣领,也就是颈椎往上领,消除颈椎的生理曲度。

本文作者:罗山主,湖南人在北京,研究生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痴迷于武学,传统武学公众平台(CNWUXUE)创始人,主要习练洪洞通背拳、白猿通背拳和意拳,2017年初,辞去优越的工作,全职从事武学传承,目前一边随师父学习,一边自己带学生,带弟子。励志做一位好老师,好师父,为传武的复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的习武经历见:我的觅师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