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生活中创作,在自然中卧游,读温骧先生近期作品有感

 蓝鹰书院 2022-06-01 发布于北京

图/温骧    文/赵欣然

元代诗人、画家倪瓒曾经有过一句诗:“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入卧游”。“臥游”一词明确提出是在南北朝时宋朝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并且记叙了“臥游”的美好过程:“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温骧作品《春把山河图画》68x138cm  2022年 

画家温骧先生秉持“卧游”的创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修养方式,醉心于山林中,从他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他这种一直保持卧游于山林之间的修养状态,以及卧游于青山绿水之中的超然、心斋修习的状态。

正是这样长时间的生活积累、感悟,而慢慢形成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使温骧先生的山水画“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从先生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与他一起生活在山林之间,尽情享受一种随时能够穿越时空、神游画中、浑然忘我的生活;在咫尺之间让灵魂得到净化,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达到“物心灵化”的性情之境。

▲温骧作品《祥瑞图》70x220cm  2022年

《祥瑞图》画家采用了“平远”构图法,移目而换景。在技法上,以水墨而为之。画面上的峰峦锋芒尽收,大多以流畅的长条披麻皴来表现,中峰有力地披刷,枯湿浑然天成、浑厚华滋,显得洒脱而有灵气,形象地表现了江南地区山湿水润的气候特点。

近景的松树苍劲有力,松针叶的画法采用“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佐以其他树木,并没有多余的笔墨。附近的山坡岩石以淡墨晕染,然后施一层淡淡的青蓝色,中景以平原浅水拉开距离,使轻着淡墨的远山更加显得朦胧缥缈。

▲温骧作品《山川入画图》35x138cm   2022年

《山川入画图》展现了云雾缭绕、充满灵动的江南湖光山色。画家用水墨画江畔的人家,满纸烟云,湿漉漉的山、朦胧胧的树、水淋淋的雾,一切仿佛笼罩在如梦似幻的水汽之中,一种静寂、安谧的特殊韵致荡漾在画中。

画面中很少用笔勾勒,只是信笔积点成山,笔锋藏其内而与墨浑然天成,墨随笔走。大自然的色彩斑斓,在画家的笔下,变成了单纯的水墨氤氲。看似草草几笔,却达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目的。

▲温骧作品《夏日山荫图 》68x136cm  2022年

《夏日山荫图》描绘的是层峦叠嶂、雄深苍茫的景色。山顶丛林茂盛、郁郁葱葱,山谷一瀑如线,飞流百丈、轰然有声,在静穆的气氛中增加了动感。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拔;山路旁边杂树丛生,亭台楼阁露出树巅,山路逶迤于密林之中时隐时现,路上点点人影......

整幅画中山峰既峻峭挺拔,又雄伟而高远,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老树苍苍茫茫,尽情显露其淳朴厚重之姿态,确实有“范宽之笔,远望之不离坐外”之感,宏伟磅礴的气势,夏日密林下的无比清凉跃然纸上。

▲温骧作品《富春江上》68x138cm  2022年

《富春江上》的构思精巧,画面中的一叶小舟让我们感受得到这片大面积的留白是水面。这种留白既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又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余地:面对如此阔大的水面,除了小舟以外,一低头———会不会“忽于水底见青山”呢?

技法方面,画家用尖利线条攒针,杂树则采用点叶法,并且墨色浓郁,描写细腻;隔水对岸的山石林木随着距离的遥远则越来越简化,一直到隐藏于迢遥的山岚雾气之中。画面整体体现出一种细密繁复与开阔舒朗的强烈对比效果。

▲温骧作品《擎天之柱入云端》68x138cm  2022年

《擎天之柱入云端》中的景物得到了高度净化,画面看似清简淡远,实则伟俊厚重,既有宋朝画家开阔雄奇的胸怀,又有元朝画家恬静细腻的情致,宁静而肃穆,体现了画境“臥游”的主题,也实现了画家“师法大自然”的创作意图,更给人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和谐境界之感。

▲温骧作品《怡情游圣景》34x138cm   2022年

《怡情游圣景》中远处山势陡峭、石色晶莹,画家叠用长长的披麻皴、牛毛皴,表现主峰的高耸入云,岭峦环抱;山中的树木茂盛,山石用淡墨勾勒,焦墨反复皴擦,看上去悠然深秀,画面中勾、擦、皴、染作为处理形象的手段,都被融入了画的肌理质地之中。人物虽然极小,但是精勾中带着朴拙,可谓是形神兼备。

▲温骧作品《春染山林》 68x138cm  2022年

温骧先生的笔墨与清朝著名画家石涛相似——“学元人而加以放”,在笔墨的修炼之上也是由弱转强、积健为雄,以至于先生中期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律动感和苍茫的气韵;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生阅历的加深,先生的作品慢慢由原来的沉郁超迈归于淡泊空灵,呈现出更加超逸活跃的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